第17章 初入药局(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历史唯一仙!》最新章节。
这日清晨,许清安刚开门,便见知府衙门的差役候在门外,恭敬地递上请柬:“许郎中,大人请过府一叙,商议《临安本草》修订之事。”
许清安这才想起前日的帖子。他嘱咐竹茹照看医馆,稍作整理便随差役前往。
知府衙门位于临安城中心,朱门高墙,气象森严。穿过几重院落,来到一处僻静的厅堂。
但见堂内已坐着几位老者,皆是临安有名的医家。
上首坐着知府大人,身旁还有个身着官服的中年人,正是那日初识的王医官,多日不见依旧气度不凡。
“保安堂许清安到——”差役通报。
堂内众人目光齐集。许清安从容施礼:“后学许清安,见过府尊大人,见过各位前辈。”
知府微笑颔首:“许郎中请坐。今日本府请各位前来,是为修订《临安本草》之事。这位是太医局派来的王医官,主持此事。”
王医官目光如炬,打量许清安片刻:“许郎中的《百草通俗指南》,此前你我已有交流,太医局诸位大人也都看了。皆言虽非经典,于百姓却大有裨益。”
许清安谦道:“晚辈浅见,不过是为方便百姓识药用药。”
“不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郎中开口,“许郎中所载药材炮制之法,与古法颇有不同。譬如半夏九蒸九晒之说,老朽行医五十年,未尝闻也。”
许清安不慌不忙:“天地之气,四时不同。今时气候较古时温热,故需多蒸晒二次,方能去毒存性。晚辈曾以两种方法炮制半夏比较,确是九蒸九晒者药性更纯。”
说着取出随身带的两种半夏样品,请众人品鉴。几位老郎中细看嗅尝,渐渐面露讶色。
“确是如此...”一个老郎中喃喃道,“这九蒸九晒的半夏,燥湿之性更纯。”
王医官眼中闪过赞许之色:“不墨守成规,而重实际效验,难得。”
议事持续半日。
许清安发现,这修订《临安本草》非同小可,不仅要考证古今文献,更要实地查验药材,辨析真伪优劣。
太医局要求极高,每味药都需注明产地、采集时节、炮制方法、性味功效,甚至还要绘制精细图谱。
最后,王医官道:“修订事宜,需在药局进行。许郎中既精药性,明日便请来药局相助。”
次日清晨,许清安早早来到药局。
但见庭院深深,廊庑连绵,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几个药工正在翻晒药材,见了他恭敬行礼。
王医官引他参观药局,但见库房中药材如山,分类摆放,皆挂木牌标注。制药房内各种器具一应俱全,煎药、炮制、丸散膏丹,各有专室。
最让许清安惊叹的是藏书阁,万卷医籍,琳琅满目,许多都是外界难见的珍本。他甚至在架上看到了《百草经》的早期抄本,虽非全帙,却弥足珍贵。
“修订之事,便从此处开始。”王医官指着一排药柜,“今日先校勘茯苓一味。”
许清安细看那些茯苓,产地各异,形态不一。有云南产的茯神,有安徽产的茯苓块,还有海外来的洋茯苓。
王医官道:“茯苓一物,古今记载纷杂。有云白茯苓补,赤茯苓利;有云茯神安神,茯苓皮利水。究竟如何,需实地验证。”
许清安闭目凝神,运转《神农百草经》心法。
指尖轻触各种茯苓,顿时感知到它们的差异:云南茯神灵气最足,安神之效确胜一筹;安徽茯苓块健脾渗湿,功效最平;洋茯苓药性燥烈,宜外用...
更奇妙的是,当他触到茯苓皮时,清晰地“听”到它的“诉说”:利水渗湿,专治水肿...
“晚辈以为,”许清安睁开眼,“茯苓当分而用之:茯神安神,白茯苓补脾,赤茯苓利湿,茯苓皮专攻水肿。”
王医官眼中闪过讶色:“许郎中如何得知?”
许清安取来几种茯苓,现场演示:以茯神煎水,气清香而性沉降;以茯苓皮煮汤,味淡而性趋下...
众人细品验证,果然如此。几个老药工更是心服口服:“我等炮制茯苓数十年,今日方知其中精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