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三秋尘履多风霜(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历史唯一仙!》最新章节。

无不骇然失色,纷纷朝着绝壁方向叩首默祷,祈求行船平安。

许清安于云端雾中感知,只微微摇头,身形几个起落,便消失于茫茫山岚之后。

第三年,他北入归州、巴东,山势愈发奇崛险峻,路径多在羊肠鸟道与凿壁栈道之间切换。

真正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一路行来,但见官府胥吏催科征赋依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不止。

手段未必酷烈,却如绵绵阴雨,无声无息地浸蚀着升斗小民的根基与盼头。

村落之中,少见精壮男子,多是妇孺老弱操持农务,面有菜色者不在少数。

田埂间,老农脊背弯折如弓,对着稀薄的收成唉声叹气。

他曾行经归州以北一处名唤“苦竹垭”的荒僻山村,恰逢连月无雨,地裂禾枯,村中存粮将尽,饥馑与绝望的气息弥漫。

夜深人静时,许清安立于村后山巅,默运玄功,指尖掐诀,引动方圆数十里内稀薄的水灵之气。

片刻后,一场范围精准、清甜沁人的灵雨淅淅沥沥降下,独笼罩那百亩焦渴田土与村落水源。

雨水蕴含一丝极微弱的生机,润物无声。

翌日清晨,村人惊见枯苗返青,泉眼复涌,皆以为天心仁爱,神佛垂怜,纷纷对空叩首,涕泪交加,欢喜莫名。

许清安匿于云层之上,默然俯瞰那片重焕的生机与村民劫后余生般的欢腾,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反有一丝沉重的无力感悄然蔓延。

个人显圣,救得一时一地,然这天下之大,民生之多艰,又岂是一场灵雨所能普济?

三年风尘,履迹万里。

龟甲空间里,增添了数十味药性独特、或载或未载于《临安本草》的草木金石;

他的心中,那幅关于南宋江山的画卷则愈发清晰而复杂。

其上有壮丽雄奇的山川脉络,有顽强质朴的生生不息,亦有层层叠叠、积重难返的尘世困顿与悲欢离合。

时序流转,已是理宗绍定元年,十一月深秋。

许清安终于穿行过最后一道名为“摩天岭”的险峻山隘,眼前豁然开朗。

一道湍急的河流如白练般绕城而过,水声哗哗。

河边分布着些许简陋却忙碌的码头,停泊着吃水颇深的货船与轻捷的渔舟。

一座雄城依山傍水,盘踞于前方。

城墙高厚,多以巨大山石垒砌,历经风霜兵燹,斑驳之中透着一股边关特有的沉雄与苍劲。

城头之上,宋字旗与“文”字将旗在萧瑟秋风中猎猎翻卷,守城兵卒的身影依稀可见,给这座边城增添了几分肃杀与紧张的气氛。

风中送来了炊烟、人语、马嘶、还有牲畜圈栏特有的气味,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边城特有的气息。

一种不同于内陆州府的、为生存与防御而紧绷的忙碌感,弥漫在空气里。

文州,到了。

此地已是利州西路前沿,真正的边陲重镇。

向西,是更为蛮荒、羌氐杂处的岷峨群山;向北,过阴平古道,便可遥望陇南;向南,则是通往成都平原的、那条传说中的艰难蜀道的起点。

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商贾畏途却又不得不经行之地。

许清安立于一道草木萋萋的古旧烽燧台基上,遥望这座即将进入的城池。

夕阳正将最后的余晖涂抹在城墙雉堞之上,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暖金色。

青衫在愈来愈凉的晚风中拂动,他却浑然不觉寒意,气海之内,那枚灵液金丹依旧圆融流转,熠熠生辉。

而这一路所见所闻,山川之壮阔,民生之维艰。

如同一次次无声的淬炼,让他那颗修行之心,在近乎静止的时光里,沉淀得愈发通透与深邃。

他微微吁出一口气,气息在清凉的空气中凝成一道淡淡的白雾,旋即消散。

嘴角噙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弧度,似是感慨,又似是期待。

“三秋尘履印山河,万里风烟入怀襟。且看这文州之地,这座矗立于风云际会之处的边城,又有何等际遇,静待我这方外之人。”

语声清淡,随风而散,融于苍茫暮色。

他稳步下坡,青衫背影在山道上渐次清晰,向着那座沐浴在落日最后光辉中的巍巍边城,不疾不徐,从容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