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第一届“天工杯”大赛(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最新章节。
这些奖励,每一项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命运,其诱惑力是空前的。
更重要的是,它将“工匠”、“发明”的地位,提升到了与科举功名几乎并驾齐驱的高度,这彻底颠覆了千百年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继而是一片沸腾!
在北京城,国子监的监生们争相传阅报纸,议论纷纷。
有的儒生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重利轻义,败坏士风”,但更多的年轻学子,尤其是那些接触过西学、或对实学感兴趣的,则感到极大的鼓舞。
“原来钻研器械,也能光宗耀祖!”这种想法开始悄然滋生。
在南京,秦淮河畔的茶馆里,人们的热议焦点完全从南洋战事转向了“天工杯”。
“十万银元!我的老天爷,这得是多少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啊!”
“何止是钱!五品官身啊!见了知县老爷都不用跪的!”
“啧啧,看来这年头,光会读死书是不行了,还得有点真本事!”
“我家那小子,就爱鼓捣些木牛流马,看来得让他去试试!”
在苏州、松江等手工业重镇,反应更为直接和热烈。
无数作坊的匠师、工头,乃至普通的学徒工,都激动得夜不能寐。
丝绸工坊里,老师傅拿着报纸,手都在颤抖:“改进的提花机……我琢磨了半辈子,这次一定要报上去!”
景德镇的窑厂里,把桩师傅们聚在一起,热烈讨论着新式窑炉的节能方案和釉彩配方。
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农夫,听说改良水车、犁具也能参选,都开始琢磨起自己平日里的一些“土办法”。
在广州、泉州,与西洋人打交道多的商人和通译,思路更为开阔。
有人开始研究如何改进航海罗盘和计时沙漏,有人则对带来的西洋书籍中的机械图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股风潮也迅速席卷了帝国的科研核心——皇家天工院及各大学堂的格物院。
虽然院内的许多项目涉及机密不能参选,但仍有大量民用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员摩拳擦掌。
一位负责水利项目的年轻官员兴奋地对同僚说:“我们改进的高效水轮机,正好可以用于南方丘陵地的灌溉!这次定要争个名次!”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些守旧的翰林学士、御史言官,私下里摇头叹息,认为此举“恐使人心趋于机巧,舍本逐末”,甚至上书委婉地劝谏皇帝“宜重经义,以正人心”。
但这些声音,在皇帝明确的意志和民间汹涌的热情面前,显得微弱而无力。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悄然发生。受到“龙魂协议”快十年潜移默化的影响,整个大明社会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和创造力,早已今非昔比。
人们不再视新技术为“奇技淫巧”,而是逐渐认识到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次“天工杯”评选,如同一根导火索,彻底点燃了被压抑和引导已久的民间智慧与创新热情。
无数被传统观念束缚的才华,看到了释放的出口;无数曾经被视为“不务正业”的钻研,找到了价值的证明。
帝国的报纸,一边宣告着以武力肃清外部障碍的决心,一边激发着以科技强化内部根基的活力。
这一外一内,一武一文,清晰地勾勒出天启皇帝朱啸统治下的大明帝国,那雄心勃勃、迈向未知领域的宏大蓝图。
在南洋的战舰即将起航的同时,一场关乎帝国未来竞争力的、无声的“科技革命”,也在民间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