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四合院:穿成傻柱我狂一点怎么了》最新章节。

何雨柱毫不犹豫地回答:“一点也不后悔。看看现在厂里的技术团队多么有活力,看看志峰成长得多么出色,看看我们有了专门的研究所和新的研究方向。这是最好的安排。”

他望向远处正在作业的拖拉机,继续说道:“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和人才梯队,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我的退出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更重要的创新工作。

现在我可以专注研究那些前瞻性的技术问题,为厂里的未来发展储备技术力量。”

刘志峰深有感触地说:“何顾问,您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放眼长远。

现在厂里的技术工作已经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队,每个人都有成长的空间和通道。”

夕阳西下,三人的身影在试验场上拉得很长。何雨柱看着自己设计和改进的农机具在田野中作业,心中充满自豪和希望。

“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更适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农民们不再那么辛苦,粮食生产更加高效。”

何雨柱眼中闪着光,“而这只是开始,我们还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让龙国制造走向世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厂长拍拍何雨柱的肩膀:“老何,有你在,厂里的技术创新就有方向。你尽管大胆研究,厂里全力支持!”

刘志峰接着说:“何所长,今后研究所有什么需要,我们技术部门一定积极配合。”

何雨柱笑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充满希望的笑。

他知道,自己做出了正确选择——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以另一种方式更好地贡献;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夜幕降临,厂区的灯火次第亮起。

何雨柱最后看了一眼这片熟悉的土地,转身走向研究所的方向。

那里,有更多等待他实现的梦想和创新。

龙国的农业机械化道路还很长,但他相信,只要有不断创新的技术和不断传承的人才,就一定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梦想。

而他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永不停歇。

***

田野调研

四月初,何雨柱背着一个帆布包,踏上了前往河北农村的路。包里装着测量工具、笔记本和几张基础设计图。

他的第一站是定保郊区的李家村。

正是春耕时节,田野里人牛俱在,辛勤劳作。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停在地头,几个老乡围在那儿议论纷纷。

“这大家伙劲儿是足,可咱这地块小,转个弯都费劲。”老农李大伯抽着旱烟,皱着眉头说。

另一个中年农民接话:“而且吃油厉害,咱们这点收成,光油钱就去了一小半。”

何雨柱走上前去,礼貌地打了招呼:“老乡,我是农业部的技术员,想来了解了解咱们农机使用情况。”

村民们好奇地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同志,你这来得正好,咱们这拖拉机耕深了不行,耕浅了也不行,难伺候着呢!”

“还有啊,这机器只能耕地,收割还得靠人手,要是能有又能耕又能收的机器就好了。”

何雨柱认真记录着每个问题,不时询问细节。随后他挽起裤腿,下到田里,观察拖拉机实际作业情况。

他发现,由于战乱多年,龙国农村土地规划混乱,田块小而分散,大型农机确实难以施展。同时,燃油供应紧张,动力过大反而成为负担。

傍晚,何雨柱借住在李大伯家。

煤油灯下,他翻看白天的记录,脑海中开始勾勒新型农机的雏形——小型化、多功能、低油耗。

“何同志,还没睡啊?”李大伯端着一碗热粥进来,“看您这么辛苦,为我们农民操心啊。”

何雨柱接过粥碗,暖意从手心传遍全身:“大伯,咱们国家要强大,必须先让大家吃饱饭。农业是根基,机械是手段,我得设计出真正好用的工具来帮助大家。”

夜深人静,何雨屋里的煤油灯一直亮到天明。纸上已画满了各种草图和数据计算。

……

第一项创新

五月中旬,何雨柱回到了四九城。

他的帆布包里已塞满了十几个笔记本,记录着各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和现有农机的问题。

他在农业部安排的一个小办公室里开始了设计工作。房间不大,墙上贴满了农田照片和测量数据,中央的绘图板上铺着一张尚未完成的设计图。

每天清晨,何雨柱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夜深人静时,他的窗户还亮着灯。同事们常说:“何工的房间是部里最亮的星。”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反复修改,何雨柱终于完成了第一项设计——一种小型多功能手扶拖拉机。

这种拖拉机体积小,重量轻,非常适合龙国农村的小地块作业。更创新的是,它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通过更换前端工具实现耕地、播种、收割等多种功能。

“雨柱啊,这个设计很有创意,但是制造起来有难度啊。”农机厂的老师傅摸着图纸,既赞赏又担忧。

何雨柱点点头:“我知道,所以我想请几位老师傅一起研究,解决生产工艺问题。”

接下来的日子里,何雨柱泡在农机厂的车间里,与工人们同吃同劳动。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工程师,而是虚心请教的学徒和实践者。工人们很快喜欢上了这个没有架子的专家,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

七月流火,第一台样机终于组装完成。何雨柱亲自带着它重返李家村进行测试。

“咦,这小家伙看起来挺灵便。”李大伯围着新机器转了一圈,好奇地打量。

何雨柱启动机器,演示了耕地和播种功能的切换。小巧的机器在田间灵活转身,引起村民们阵阵惊叹。

“何同志,这机器真好!能不能批量生产啊?咱们村想订两台!”村长激动地拉着何雨柱的手说。

测试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消息传回农业部,领导特意打来电话表扬:“雨柱同志,你这种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精神,值得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学习!”

……

突破与挑战

夏去秋来,何雨柱的设计工作取得了系列进展。

他针对南方水田作业困难的问题,设计了轻型水稻插秧机;针对北方旱地,改进了节水灌溉设备;还研发了适合小农经济的多功能脱粒机。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

十月初的一天,何雨柱被叫到了部长办公室。

“雨柱同志,你的工作很有成效,但也有人反映,你设计的农机虽然好用,但过于‘小家子气’,不符合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向。”部长语气平和,但目光严肃。

何雨柱深吸一口气,认真回应:“部长,我深入调研过全国二十多个农村,我们的现实是:土地分散经营,农民购买力有限,燃油供应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盲目追求大型化、洋化,只会让机械闲置,造成浪费。”

他从公文包里取出厚厚一叠调研报告:“这是我收集的数据,证明小型化、多功能、低成本的农机更适合当前国情。农业机械化不能一步登天,必须循序渐进。”

部长翻阅着数据详实的报告,频频点头:“有道理,有道理。看来有些同志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了啊。”

问题解决了,但何雨柱心中却更加沉重。他意识到,要想推动适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光有技术不够,还必须改变人们的观念。

第二天,他向部里提出建议,举办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让各地农民和干部亲眼看到不同农机的实际效果。

建议得到了支持,何雨柱又投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他亲自挑选参展机械,安排实地演示,甚至还请来了农民代表现场说法。

展览会当天,人山人海。

何雨柱设计的小型农机因实用、价廉、适应性强而备受关注。许多农民围着演示区不愿离开,纷纷询问订购事宜。

一位从陕北来的老农拉着何雨柱的手说:“同志,你这机器真是为咱们农民着想啊!不像那些大家伙,看着气派,实则中看不中用。”

听到这些话,何雨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对的。

……

寒冬中的温暖

北风呼啸,1953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

何雨柱却决定在这个最不宜外出的季节,前往东北调研寒地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

同事们劝他等开春再去,他却摇摇头:“只有最艰苦的季节,才能发现最迫切的问题。”

列车驶向东北,窗外景色由黄变白。

何雨柱裹紧棉大衣,脑海中思考着寒地农机的特殊要求——低温启动、防冻措施、冰雪路面行驶......

冰天雪地,何雨柱依然坚持亲自走访,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何雨柱再一次感慨,还是得亲自去调查,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在黑省的一个农场,他看到了令人心痛的一幕:

一台进口的大型拖拉机因低温无法启动,像一头冻僵的巨兽瘫在雪地里。

农场工人们正在用炭火烘烤发动机,脸上写满了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