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朝堂上的“影武者”(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太平兴国九年的腊月二十三,小年。

汴京皇城被积雪覆盖,垂拱殿内的金砖地却映着熊熊炭火的光。赵光义端坐龙椅,目光扫过丹墀下肃立的文武百官,最后定格在兵部侍郎王优身上。

“王侍郎,河北诸路兵马操练得如何了?”

王优出列,手持笏板躬身:“回陛下,禁军每日演武六个时辰,新式弩机已配发三成...”

“太慢!”赵光义拍案,惊得殿角铜鹤香炉震出一缕青烟,“朕要的是能踏破幽州的铁骑,不是只会走队列的花架子!”

满殿寂静,只闻炭火噼啪。

这时,一个温厚的声音响起:“陛下,春耕在即,河北民夫若尽数征发修葺军械,恐误农时。”

说话的是新任参知政事吕端。他缓步出列,雪白的须发在殿中格外醒目。

赵光义眯起眼:“吕卿是说,朕的北伐大业,还不如几亩田地重要?”

“臣不敢。”吕端躬身,语气却不卑不亢,“只是想起显德六年,世宗皇帝北伐时曾言‘民以食为天,兵以民为本’。”

这话说得巧妙。既搬出备受敬仰的周世宗,又将“北伐”与“民本”勾连,让人难以反驳。

赵光义冷哼一声,正要发作,忽见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出列:

“陛下,臣近日研读《孙子兵法》,见‘谋攻篇’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若能使契丹内乱,岂不胜过十万雄兵?”

这话精准地挠到了皇帝的痒处。赵光义倾身向前:“仔细说说。”

一场可能爆发的冲突,就这样被轻巧地化解了。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依次退出。吕端与苏易简并肩走在雪地里,相视一笑。

“苏学士今日引用的《孙子兵法》,老夫记得原文后面还有句‘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吧?”吕端捋须,眼中闪着狡黠的光。

苏易简轻笑:“下官以为,陛下听到前半句就足够了。”

这只是文官集团与皇帝博弈的一个微小缩影。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类似的戏码不断上演:

当赵光义要求将封桩库半数存银用于军备时,三司使楚昭辅连夜核算,次日呈上一份详尽的账目,清楚列明若如此拨款,来年官员俸禄、河防工程、科举经费将出现的巨大缺口,最后附上一句:“伏请陛下圣裁”。

当皇帝欲调西线精锐至河北时,枢密副使张齐贤“恰好”呈上西夏各部异动的密报,暗示西线不可轻动。

每一次,赵光义的雄心都被这些看似恭顺、实则强硬的文官用各种理由“劝”了回来。

这些阻拦从来不是公开的对抗,而是如同温柔的蛛网,一层层缠绕,让皇帝的雷霆之力无处施展。

二月二,龙抬头。

这夜,吕端府邸的书房内,炭火烧得正旺。五六位朝中重臣围坐,气氛却不似屋外那般寒冷。

“今日陛下又问起北伐之事。”说话的正是白天在朝堂上“劝谏”的苏易简,他此刻全无朝上的恭谨,随意地靠在椅背上,“我看陛下此次决心甚大,怕是拖不过这个春天了。”

坐在主位的吕端正在烹茶,手法娴熟地将沸水注入茶盏,头也不抬:“陛下的箭伤每逢阴雨天就发作得厉害。伤痛催心魔啊...”

“可国库确实拿不出这么多军费。”三司使楚昭辅叹气,“去年治理黄河,今春淮南旱灾,哪一项不是吞金的窟窿?若是强行北伐,只怕幽州未下,国内先乱。”

“楚兄言之有理。”接话的是礼部侍郎李至,他曾是赵光义为晋王时的旧臣,说话更直白些,“但诸位可曾想过,我们这般阻拦,陛下心中岂能无疑?”

一直沉默的枢密直学士寇准突然冷笑:“疑便疑!难道要为了避嫌,就眼睁睁看着陛下将江山社稷拖入战火?”

这位年仅三十出头的青年官员,此刻双目如电,言语间自带一股凛然之气。

吕端将一盏茶推至寇准面前:“平仲(寇准的字)稍安勿躁。陛下不是隋炀帝,我等也不是逢君之恶的佞臣。”

他环视众人,缓缓道:“阻拦要有阻拦的法子,既要让陛下明白利害,又要保全陛下的颜面。这其中的分寸,比行军布阵更难把握。”

这番话让在座众人都陷入沉思。

确实,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皇帝,更是一个被兄长光环笼罩、急于证明自己的继任者,一个被箭伤和败绩折磨的病人。

“依吕相之见,该当如何?”苏易简问道。

吕端轻抿一口茶:“陛下要的是功业。我们若能给他一个比北伐更能彰显功业的选择...”

机会很快来了。

三月初一,科举省试放榜。新科进士们依例入宫谢恩,赵光义在崇政殿接见。

这本是例行公事,却因一个名叫王禹偁的进士而变得不同。

当赵光义循例问及治国方略时,这个来自山东的农家子弟竟直言不讳:

“陛下,臣以为当今之急,不在北伐,而在修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满殿皆惊。宦官们吓得脸色发白,几个考官已经暗自盘算如何撇清关系。

赵光义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哦?依你之见,朕德行有亏?”

“臣不敢。”王禹偁跪地,却昂首而言,“然臣自山东至汴京,途经五州二十一县,见河北之地,十室五空,百姓面有菜色。若陛下能以北伐之资养民,以备战之力修德,何愁天下不治?何愁四夷不宾?”

这番话大胆得近乎找死,却也精准得可怕。

赵光义死死盯着殿下的年轻人,握着龙椅的手青筋暴起。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一场风暴的降临。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皇帝突然笑了。

“好一个‘以北伐之资养民’!”他的笑声在殿中回荡,“王禹偁,你可知就凭这番话,朕就能夺了你的功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