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朝堂上的“影武者”(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臣知道。”王禹偁叩首,“但臣更知,忠言逆耳利于行。”
赵光义沉默良久,最终挥了挥手:“朕今日不罪你。退下吧。”
待进士们退去后,赵光义独坐殿中,忽然对侍立一旁的吕端道:“这个王禹偁,倒是像极了当年的你。”
吕端躬身:“臣不敢当。不过...此子虽言语莽撞,所言却非虚。陛下可还记得去岁楚州水患?”
“朕自然记得。”
“当时陛下开仓赈灾,活民十万,楚州百姓至今仍在家中供奉陛下长生牌位。”吕端缓缓道,“臣以为,这等功业,不比攻下一座城池逊色。”
赵光义的目光微微闪动。
四
这次接见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涟漪渐渐扩散。
随后的日子里,文官们开始有意识地引导皇帝的注意力。
当赵光义翻阅兵书时,苏易简会“恰好”送来新修的《太平御览》,其中特意标注了历代明君休养生息的篇章。
当皇帝询问军械制造进度时,楚昭辅的奏报总会附带一段某地因朝廷减免赋税而恢复生机的描述。
最妙的是寇准。这个以刚直着称的年轻人,在某次君臣独对时,竟直言:
“陛下,臣近日夜观天象,见紫微星明亮,正是修文德以待天时的征兆。若强行用兵,恐违天意。”
赵光义诧异地看着他:“平仲何时开始研究星象了?”
寇准正色道:“为陛下社稷,臣不敢不察。”
这些看似零散的劝谏,实则构成了一个精密的系统工程。它们的目标一致:将皇帝的雄心从战场引向内政,从征伐引向建设。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三月中旬的一个深夜,赵光义突然召见吕端,将一叠奏折摔在他面前:
“这些都是劝朕暂缓北伐的折子。吕端,你告诉朕,是不是你们串通好的?”
烛光下,皇帝的眼神锐利如刀。
吕端缓缓跪地,却平静地迎视着天子的目光:“陛下,臣等确实都认为此时不宜北伐。”
如此直白的承认,反倒让赵光义愣住了。
“为何?”
“因为陛下是明君,不是暴君。”吕端一字一句道,“明君知道什么时候该战,什么时候该和。显德七年,太祖皇帝陈桥兵变后,为何不立即北伐?因为时机未到。如今陛下面临的,也是同样的抉择。”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赵光义。他沉默地坐回椅中,良久才挥挥手:“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吕端退出殿外时,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湿透。
五
四月清明,赵光义率百官赴郊外祭天。
仪式结束后,皇帝没有立即回宫,而是登上了汴京东面的高台,远眺北方。
群臣侍立在台下,屏息凝神。所有人都知道,皇帝正在做一个艰难的决定。
吕端与苏易简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紧张。他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绸缪,都将在此刻见分晓。
良久,赵光义转身,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吕端身上:
“传朕旨意,今岁河北诸路徭役减半,用于修复农渠。另,从内帑拨银二十万两,在边境增设五处榷场,与契丹互市。”
没有提到北伐,但每一个字都与北伐相关。
文官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他们赢了,用智慧和耐心,赢得了一场不流血的胜利。
赵光义走下高台,经过吕端身边时,脚步微顿,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
“吕端,你们赢了。但告诉朕实话,若朕坚持北伐,你们会如何?”
吕端深深躬身:“臣等会跪在宣德门外,直到陛下回心转意。”
赵光义盯着他看了片刻,突然笑了:“好个吕端,果然‘大事不糊涂’。”
这句评语,后来成为了史书对吕端的定评。
回城的銮驾中,赵光义闭目养神。他何尝不知道文官们的那些小心思?但他更清楚,他们是对的。
治国不是赌气,他肩上的担子,是整个大宋的江山社稷。
车驾经过汴河时,他掀帘望去,但见河上漕船如织,两岸市井繁华。这份太平景象,比起虚无缥缈的战争荣誉,或许才是更实在的功业。
“传寇准。”他忽然吩咐。
当年轻的枢密直学士赶到御前时,赵光义给了他一个出人意料的任命:
“朕欲设河北安抚使,总揽边务民生,就由你去吧。”
寇准愣住,随即郑重下拜:“臣,领旨!”
没有人知道,这是皇帝对文官集团的一次试探,还是一次真正的信任。但无论如何,一个新的局面,正在形成。
暮春的风吹过汴京,带来了万物生长的气息。在这座帝国的中心,皇帝与文臣之间的博弈暂时告一段落,但更大风暴,正在北方悄然酝酿。
【第二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