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天禧风云(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四
就在这内外朝势力明争暗斗之际,一股更加隐秘、也更加危险的暗流,开始在宫中涌动。这股暗流的中心,是真宗皇帝身边最亲信的大太监——周怀政。
周怀政侍奉真宗数十年,深得信任,权势极大,内外消息灵通。他目睹了真宗从雄心勃勃到沉疴难起的全过程,对王钦若等人靠着“天书”邀宠、败坏朝纲的行为早已不满,更对刘娥一个妇人“权同处分”感到深深的忧虑(这其中也夹杂着对失去权力的恐惧)。他内心深处,依然怀念着寇准那样敢于直谏、以国事为重的“正臣”。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成形:官家病重,恐不久于人世。太子年幼,若由皇后长期掌权,难保不会出现武氏之祸。为保赵宋江山纯正,必须尽快扶植太子登基,并邀请一位德高望重、足以压制后宫的正直老臣回朝辅政!
谁能担此重任?在周怀政心中,唯有远在陕州的寇准!
这个计划疯狂而冒险,一旦泄露,便是诛九族的大罪。但周怀政已被一种“挽救社稷”的悲壮感所笼罩,他开始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宫中的人脉,秘密联络一些对现状不满的中级官员和禁军将领,小心翼翼地编织着政变的网络。他甚至通过绝对可靠的途径,向陕州的寇准发出了密信,隐晦地表达了“清君侧”、“扶太子”的意图。
然而,周怀政高估了自己的保密能力,也低估了刘娥和王钦若对宫廷的掌控力。他频繁的异常举动,早已引起了刘娥心腹太监罗崇勋的注意。
“娘娘,周都知(周怀政官职)近日,与殿前司的几位指挥使,还有几位翰林院的官员,往来似乎……过于密切了些。”罗崇勋向刘娥禀报时,语气带着一丝不安。
刘娥正在翻阅一封关于江淮漕运的奏章,闻言,抬起眼,目光锐利如刀:“哦?都说了些什么,查清楚了吗?”
“具体内容尚未可知,他们极为谨慎。但……似乎隐约提到过……寇相公的名字。”
“寇准?”刘娥的眼神瞬间冰冷。周怀政,寇准,太子……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足以让她推断出周怀政想干什么。这是要彻底将她排除出权力核心,甚至可能危及她的性命!
她沉默良久,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周怀政是皇帝身边最老的奴才,动他,风险极大,很可能激怒病中的皇帝。但若不动,便是坐以待毙。
“继续盯着,不要打草惊蛇。”刘娥最终做出了决断,声音平静得可怕,“把他接触过的所有人,都给本宫查清楚,一个不漏。至于周怀政……本宫要等他自己跳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五
天禧四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寒冷。汴京城被一场大雪覆盖,银装素裹,掩盖了所有的污秽与阴谋。但冰冷的空气里,却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
真宗的病情再次加重,时常陷入昏睡,清醒的时候也越来越少。朝廷上下,人人自危,都在等待着那最终时刻的来临,也在猜测着权力交接时的血雨腥风。
王钦若加紧了对朝局的把控,利用宰相职权,不断调动官员,安插亲信。
丁谓则在刘娥与王钦若之间更加巧妙地摇摆,试图左右逢源。
而刘娥,则如同一只潜伏在蛛网中央的蜘蛛,耐心地等待着猎物。她一方面更加细心地照料真宗,以“忧劳圣体”为由,将更多政务揽到自己手中处理;另一方面,则通过罗崇勋,牢牢监视着周怀政的一举一动。
寇准在陕州接到了周怀政那封语焉不详的密信,他久久凝视着北方,最终将信纸在灯烛上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他深知此事凶险万分,成功希望渺茫,且极易引发内战,祸乱国家。但他心中那份对王朝命运的忧虑,又让他无法完全置身事外。这种矛盾与痛苦,日夜煎熬着他。
周怀政感觉时机越来越紧迫,他的密谋也进入了最后阶段。他联络好了部分禁军军官,约定在皇帝驾崩(或弥留)之际,迅速控制宫禁,然后宣读所谓的“皇帝密诏”,迎太子即刻登基,同时召寇准回京任首辅宰相,废黜皇后“权同处分”之权。
他自以为计划周详,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已落在别人眼中。
暴风雪,即将来临。
这一夜,雪下得更大了。刘娥站在寝殿的窗前,望着外面被风雪笼罩的、模糊不清的皇城轮廓。罗崇勋悄无声息地来到她身后。
“娘娘,周怀政……刚刚秘密会见了他找好的那几个禁军指挥使……”
刘娥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地问:“都确认了?”
“确认了。”
“好。”刘娥轻轻吐出一个字,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寒光,“是时候了。去请王相公、丁相公,还有枢密院的几位大人,即刻入宫。就说……官家病情有变,有要事相商。”
她要用周怀政的人头,来祭奠自己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也要用这场未遂的政变,来震慑所有潜在的敌人。
天禧年的风云,即将被鲜血染红。
【第二十一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