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乾兴风云(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难道就任由她乾纲独断?”丁谓不甘道,“长此以往,还有我等立锥之地吗?”

“非也。”钱惟演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太后虽聪慧,然久处深宫,于外朝人事之复杂,政务之具体,终究隔了一层。我等只需在‘规矩’二字上做文章,让她处处感到掣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譬如官员迁转,刑名案牍,漕运钱谷……这些繁琐具体之事,她岂能事事过问?最终,还是要倚仗我等。再者……”

他压低了声音:“先帝大行,山陵(陵墓)之事,乃是头等大事,亦是头等‘利’事。若能将此役牢牢抓在手中,不仅可安插亲信,更能……嘿嘿。” 他没有说下去,但丁谓已然会意。主持修建皇陵,油水丰厚,更是扩张势力、结交内宦的绝佳机会。

“还有,”钱惟演补充道,“雷允恭(真宗朝另一有权势的太监,与周怀政有隙)那边,可以多走动。内侍之中,也并非铁板一块。”

丁谓缓缓点头,眼中重新燃起野心之火。明的权力争夺暂时受挫,他便要转向暗处的布局与渗透。

慈明殿内,灯火长明。

刘娥卸去了白日里的威仪,眉宇间带着深深的疲惫。她面前的书案上,堆积着小山般的章奏。她揉了揉眉心,对身旁的罗崇勋叹道:“这丁谓,果然是个难缠的角色。今日若非先发制人,险些就被他架空了。”

罗崇勋低声道:“娘娘圣明。只是,外朝之事,盘根错节,丁谓经营多年,党羽众多。仅凭娘娘与奴才等,恐难面面俱到。”

“哀家知道。”刘娥目光锐利起来,“所以,我们不能只守着这帘子后面的一亩三分地。罗崇勋,你要给哀家把眼睛和耳朵,放到外朝去。哪些人是丁谓的心腹,哪些人是趋炎附势,又有哪些人,是真正忠于社稷、可用之才……都要给哀家查清楚。”

“奴才明白。”

“还有,”刘娥拿起一份关于漕运的奏章,“去请晏殊来。”

不久,时任户部员外郎、知制诰的晏殊奉召入殿。他年纪虽轻,却以才学敏捷、处事公允着称。

“晏卿,”刘娥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将奏章递给他,“这份漕运章程,你看其中可有窒碍难行之处?丁相公拟定的条陈,说是可省费增效,哀家总觉得,有些过于……急功近利了。”

晏殊微微一怔,没想到太后会如此直接地向他咨询具体政务。他接过奏章,快速而仔细地浏览了一遍,沉吟片刻,躬身道:“回娘娘,丁相公所议,着眼于削减沿途役夫、加快漕船周转,短期看,确可节省部分开支。然……漕运关乎京师百万军民口粮,首重在一个‘稳’字。若强行提速,减少必要维护与人力储备,一旦遇到河道淤塞或天气突变,恐有断航之虞。届时,所失远大于所得。”

刘娥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晏殊的分析,一针见血,正中她内心的疑虑。“嗯,哀家明白了。晏卿果然见识不凡。” 她心中已然有数,丁谓此举,恐怕不仅是“急功近利”,更有借此安插人手、控制漕运命脉的意图。

通过与晏殊这类并非丁谓核心圈层,却有真才实学的官员接触,刘娥开始在外朝,悄悄地埋下自己的棋子,构建属于自己的信息网络与智囊团。

权力的博弈,在真宗的灵前,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继续进行。

一日,丁谓与山陵使雷允恭一同巡视永定陵工程。丁谓指着舆图上一处,对雷允恭道:“雷都知,你看此处,据司天监言,风水极佳,可使皇家子孙繁盛,国祚绵长。只是工程要比原计划浩大些许,还需都知在太后面前,多多美言。”

雷允恭会意,笑道:“丁相公放心,此乃利国利民之大事,奴婢自当尽力。只是……宫内用度,近来似乎有些紧缩,奴婢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丁谓捋须微笑,压低声音:“都知放心,山陵使司的‘公用钱’(特别经费),本相已命三司优先拨付,绝不会让都知为难。至于宫内用度……待此事了,本相再设法从别处腾挪,必不使都知难做。”

一场围绕着先帝陵寝的利益交换,在庄严肃穆的丧仪背后,悄然达成。

然而,丁谓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深知,要想长久掌控朝局,必须进一步孤立幼主与太后。他开始利用起草诏书的机会,在文字上做手脚,试图潜移默化地削弱刘娥“权处分”的权力,并暗示太后不宜过度干预外朝。同时,他加紧拉拢控制台谏官员,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发动舆论攻势。

汴京城内,表面上一片缟素,哀思绵绵。但在宫墙之内,在宰相的政事堂,在太监的直舍,无形的硝烟已然弥漫。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这乾兴元年的春天,悄然酝酿。

十二岁的仁宗皇帝,穿着宽大的孝服,在灵前一次次叩拜。他偶尔抬头,望向帘幕之后那个模糊而威严的身影,又很快低下头去。他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围绕着他展开的惊涛骇浪,但他稚嫩的心灵深处,已隐隐感知到,这座他即将继承的宫殿,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冰冷得多。

刘娥站在帘后,目光似乎穿透了宫殿,望向远方。她知道,与丁谓的决战,不可避免。而她,必须赢。不仅仅是为了权力,更是为了履行对先帝的承诺,为了脚下这个庞大帝国的稳定,也为了帘前那个孩子,能有一个安稳的未来。

乾兴风云,至此,才刚刚拉开序幕。

【第三卷 第一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