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西子歌舞(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绍兴十三年的元宵节,临安城仿佛一头从漫长冬眠中苏醒的巨兽,将所有的积郁与创伤,都化作了近乎癫狂的宣泄。自上月“大赦天下”的诏书颁布,宣告着“绍兴和议”尘埃落定、天下从此“太平”之后,一种被官方刻意引导的喜庆氛围,便如同潮水般淹没了这座行在。

一、 火树银花

夜幕初垂,临安城却亮如白昼。自皇宫大内的丽正门,到纵横交错的御街,再到蜿蜒的秦淮河岸,无数巧夺天工的灯山、鳌山被树立起来。绢纱、琉璃、羊角、白玉……各色材质制成的灯盏,勾勒出龙凤、仙鹤、菩萨、楼阁的形态,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

官巷口,一座高达五丈的“苏灯”鳌山最为引人注目,其上甚至有机关驱动的傀儡,模拟着西王母瑶池宴的故事,引来观者如堵,喝彩阵阵。年轻的男女们穿着鲜亮的春衫,手持闹蛾儿、玉梅、雪柳等饰物,嬉笑着穿行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小贩的叫卖声,杂耍艺人的呼喝声,勾栏瓦舍里传出的丝竹管弦声,混合着食物的香气,构成一幅活色生香的太平画卷。

“妈妈,你看那灯,像不像我们汴京龙津桥下的?”一个被父亲扛在肩头的小儿,指着远处一盏旋转的走马灯,稚声问道。

他父亲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四下张望一眼,压低声音呵斥:“休要胡言!这里是临安,官家脚下,哪里来的汴京!”

小儿被吓得噤声,只是睁着茫然的大眼,看着这片陌生而绚烂的灯火。

在这片喧嚣中,丰乐楼作为临安首屈一指的酒楼,自然是权贵云集之所。三楼临街的雅间内,窗户大开,正对着最繁华的街景。已加封太师、魏国公的秦桧,正与一众心腹——万俟卨、罗汝楫、张俊等人宴饮。桌上摆着来自南海的珍馐,杯中斟满了琥珀色的御酒。

秦桧面庞红润,意态闲适,捻须望着楼下:“诸位,看这万家灯火,升平歌舞,方知我辈这些年殚精竭虑,究竟是为何来。”

万俟卨立刻接话:“全赖太师擎天保驾,力主和议,方有今日之盛!古之伊尹、周公,亦不过如此!”

张俊也举杯谄媚:“太师之功,堪比再造乾坤!我等敬太师!”

秦桧含笑受之,目光掠过楼下那些沉浸在欢乐中的百姓,眼底深处却是一片冰冷的淡漠。这繁华,这太平,是他用无数人的鲜血、尊严和国土换来的,也是他权力大厦最华丽的装饰。

二、 德寿宫怨

与城中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位于城东的德寿宫,虽也悬挂着彩灯,却透着一股子沉寂。这里住着一位特殊的“主人”——已在去年正式内禅、退居太上皇的高宗赵构的生父徽宗赵佶的灵位(徽宗已于绍兴五年崩于五国城),以及一位虽在世却已远离权力中心的妇人——韦太后(赵构生母)。

韦太后自北地被放归后,便被尊为皇太后,安置于德寿宫。此刻,她并未出席宫中的庆典,只是独自坐在暖阁里,对着窗外遥远的、象征着北方的小山丘出神。宫人小心翼翼地点亮了宫灯,禀道:“太后,官家遣人送来了新巧的宫灯,请您赏玩。”

韦太后缓缓转过头,看着那盏精致绝伦的琉璃牡丹灯,眼中没有喜色,只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悲凉和嘲讽。

“灯…是好灯。”她声音沙哑,“比五国城地窨子里那盏破油灯,亮堂多了。”

宫人吓得跪伏在地,不敢接话。

她想起了在北国冰天雪地中度过的那些屈辱岁月,想起了死在那里的丈夫(徽宗),想起了那些一同被掳、却未能归来的宗室女子……而今,她的儿子,用称臣纳贡、杀戮功臣换来的“太平”,正在宫墙外热烈地庆祝着。

“哎…”一声悠长的叹息,淹没在远处隐约传来的笙歌之中。

三、 词客悲声

西湖边,断桥残雪景致犹在,但今夜无人赏雪,皆在看灯。几艘装饰华美的画舫停泊在湖心,歌妓清越的嗓音伴着箫管,唱着新谱的曲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词是绝妙好词,曲是清丽新曲,描绘的正是眼前盛景。画舫中,一群文人士大夫正在饮酒听曲。他们是这场太平盛宴的参与者,也是旁观者。

一位微醺的老翰林击节赞叹:“此词何人所作?当浮一大白!真乃太平气象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