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隋唐风云之鉴真(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最新章节。
唐玄宗开元年间,扬州大明寺的晨钟总是准时划破运河畔的薄雾。寺内,一位身着袈裟的僧人正手持经卷,为众弟子讲解《四分律》,他声音沉稳,目光澄澈,眉宇间透着一股坚毅 —— 此人便是鉴真。彼时谁也未曾想到,这位在江淮地区早已声名远播的律宗高僧,日后会以六次渡海的壮举,将佛法与盛唐文化远播东瀛,成为跨越沧海的 “传灯人”。
鉴真俗姓淳于,生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十四岁出家为沙弥,十八岁受具足戒,此后数十年间,他遍历长安、洛阳等地,师从高僧受学,精通律宗、天台宗佛法,更兼通建筑、医药、雕塑、书法等技艺。中年后,他回到扬州大明寺,主持寺院事务,讲授戒律,四方僧俗慕名而来,门下弟子多达数千人,成为江淮地区律宗的领袖。他不仅佛法精深,更注重将佛学与现实生活结合,曾主持修缮扬州境内数十座寺院,还为百姓施药治病,在民间声望极高。
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学问僧荣睿、普照抵达扬州,专程拜访鉴真。彼时的日本,虽已引入佛教百余年,却缺乏正规的授戒制度,僧尼戒律松弛,佛教发展面临困境。荣睿、普照恳请鉴真 “东游兴化”,赴日本传授戒律,规范僧团。鉴真闻言,望向窗外滔滔运河,沉吟片刻后道:“昔闻南岳慧思大师发愿赴日传法,今日本同道来请,吾当往矣。” 弟子们闻言皆大惊,纷纷劝阻:“海途险恶,风波难测,师年已五旬,何苦冒此风险?” 鉴真却坚定地说:“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第一次东渡的筹备仓促而艰难。鉴真秘密召集弟子、工匠共二十余人,准备船只与物资,却因弟子道航与海盗勾结的流言泄露,被官府查获,船只被没收,首次东渡夭折。次年,鉴真并未放弃,他率弟子购得一艘二手商船,携带经卷、佛像、药材与工匠,悄悄从扬州出发。不料船行至长江口,便遭遇狂风暴雨,船只触礁破损,众人只得弃船登岸,第二次东渡又告失败。
第三次东渡,鉴真选择从浙江温州出发,却在海上遭遇更强的风暴,船只被吹至舟山群岛附近,漂泊多日后才得以获救,物资损失殆尽。荣睿因劳累与焦虑一病不起,鉴真亲自为他煎药照料,待荣睿稍有好转,便着手筹备第四次东渡。此次,他们计划从福建泉州出海,却因地方官察觉,鉴真被强行送回扬州,软禁在大明寺内,第四次东渡再次受阻。
连续四次失败并未磨灭鉴真的决心,反而让他愈发坚定。天宝七年(公元 748 年),鉴真已年近六十,他趁夜悄悄离开扬州,与荣睿、普照等人会合,从浙江余姚乘船出海。这一次,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海上浩劫:船只刚驶出海口,便被卷入台风,在海上漂泊了十四昼夜,淡水耗尽,众人只能饮海水解渴,不少弟子病倒。最终,船只被吹至海南岛南部的振州(今海南三亚),鉴真等人虽侥幸存活,却已身陷蛮荒之地。在振州,鉴真为当地百姓讲经说法、施药治病,还主持修缮了当地的大云寺,停留一年后才启程北返。途中,荣睿病逝于端州(今广东肇庆),鉴真悲痛欲绝,亲自为他火化;弟子祥彦也病逝于吉州(今江西吉安)。接连失去同道与弟子,加上长期的海上漂泊与南方湿热气候,鉴真的双眼逐渐模糊,最终完全失明。即便如此,当弟子们劝他放弃东渡时,他仍摇头道:“吾若不至日本,誓不罢休。”
天宝十二载(公元 753 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准备归国,吉备真备再次找到鉴真,恳请他一同东渡。此时的鉴真已六十六岁,双目失明,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次,他们避开官府耳目,从苏州黄泗浦出发,搭乘日本遣唐使的船只。或许是天道酬勤,此次航行虽仍有风浪,却一路顺利,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终于在当年十二月抵达日本萨摩国(今日本九州鹿儿岛)。当鉴真的脚踏上日本土地时,他虽看不见,却伸手触摸着脚下的泥土,喃喃道:“吾终于至矣。”
鉴真抵达日本后,立即受到日本朝野的热烈欢迎。日本天皇派遣使者前往迎接,孝谦天皇更是亲自在宫中接见鉴真,授予他 “传灯大法师” 的称号,任命他为日本律宗的始祖,负责为日本僧尼授戒。此前,日本僧尼多为自誓受戒,缺乏正规仪式,鉴真在奈良东大寺设立戒坛,先后为孝谦天皇、圣武上皇以及数百名僧尼授戒,正式确立了日本佛教的授戒制度,规范了僧团秩序,为日本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传播佛法,鉴真还将盛唐的先进文化与技艺带到了日本。他亲自规划设计,主持修建了奈良唐招提寺,这座寺院完全仿照唐代建筑风格,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寺内的金堂、讲堂、食堂等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唐代风格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鉴真还带去了大量的唐代经卷、佛像、书法作品,其中他亲手雕刻的佛像,线条流畅,神态庄严,对日本佛教雕塑艺术影响深远;他带去的《唐本草》等医药典籍,以及他凭触觉辨别药材的技艺,让他成为日本医药学的始祖,日本至今仍将鉴真奉为 “医药之神”,他当年传授的药材鉴别方法,在民间流传数百年。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他始终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即便双目失明,仍坚持为弟子讲经,指导工匠建造,整理经卷典籍。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 763 年),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享年七十六岁。弟子们遵照他的遗愿,为他塑造了一尊坐像 —— 这便是着名的 “鉴真和尚坐像”,像高 80 厘米,鉴真身着袈裟,双手结印,神态安详,眼神虽空却透着坚定,这尊坐像不仅是日本佛教艺术的珍品,更成为鉴真精神的象征,至今仍供奉在唐招提寺内,被日本视为 “国宝”。
鉴真圆寂后,他的弟子们继续在日本传播佛法与盛唐文化,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的祖庭,无数日本僧人在此受戒修行。他带去的文化技艺,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建筑上,唐代风格的寺院遍布日本;医药上,日本传统医学借鉴了唐代的药材与疗法;书法上,唐代的楷书、行书成为日本书法的主流;甚至日本的饮食、服饰,也能看到盛唐文化的影子。
千百年过去,鉴真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宗教范畴,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在扬州大明寺,人们修建了鉴真纪念堂,堂内的鉴真雕像与唐招提寺的坐像遥相呼应;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每年都会举行纪念鉴真的法会,无数中日友人前来缅怀这位 “渡海传灯” 的使者。他六次东渡,历经千难万险,双目失明仍不改初心,用一生践行了 “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的誓言,也用一生搭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如今,当人们站在唐招提寺的金堂前,看着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的斗拱与梁柱,仿佛仍能看到鉴真当年拄着拐杖,在工匠们的搀扶下,仔细触摸木材纹理,指导寺院修建的身影。他虽未能再回到故乡,却将盛唐的文明与友谊永远留在了东瀛,而他那坚韧不拔、舍身求法的精神,也如一盏不灭的明灯,跨越沧海,照耀着后世中日文化交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