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群星璀璨之春秋战国传奇文臣篇(终)(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明·北京奉天殿
明太祖朱元璋手握玉圭,目光锐利如刀,对丞相李善长道:“魏无忌门下三千食客,竟能左右魏国军政,此等‘私党’之祸,比强秦更甚!
他窃符杀将,虽救了赵国,却犯了‘欺君罔上’的大罪,魏王纵有猜忌,亦是他自取其祸。”
李善长躬身道:“陛下洞察秋毫。我朝立‘大明律’,严禁官员结党营私,便是吸取战国之鉴。
魏无忌以‘贤名’聚私门势力,看似为魏,实则动摇国本;如今我朝广开科举,选拔忠良,又设锦衣卫监察百官,正是要杜绝‘私权撼国’之患。”
征虏大将军徐达上前拱手:“臣率军征战多年,深知‘军令如山、君命如天’。魏无忌擅改君令、私杀大将,此乃‘军中之忌’;
我朝将士只知有天子,不知有私帅,方能所向披靡。若学魏无忌那般‘私掌兵权’,天下必乱。”
朱元璋重重颔首:“徐将军说得对!传旨礼部,将魏无忌之事载入《大明会典》,告诫文武百官:为官者,当守君臣之礼、遵朝廷之法,敢有结党营私、擅权妄为者,严惩不贷!”
天幕继续【#群星璀璨之春秋战国传奇#文臣篇#黄歇】
【黄歇(前314年-前238年),即春申君,是战国时期楚国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战国四公子”之一,以辩才出众、辅佐楚考烈王、执掌楚国权柄闻名,最终因卷入王位继承之争被刺杀身亡。
公元前272年,黄歇以楚国使者身份出使秦国,当时秦正联合韩、魏欲攻楚。
他凭借出色辩才,向秦昭王陈说“秦楚相攻则两败俱伤,韩、魏得利”的利害,成功说服秦国罢兵,还促成秦楚结盟,为楚国争取了喘息之机。】
【结盟后,黄歇与楚国太子熊完一同留在秦国为质,长达十年。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黄歇设计让太子熊完乔装逃回楚国继位(即楚考烈王),自己则留在秦国承担风险,后因秦相范雎说情得以归国。
楚考烈王即位后,感念其功,任命黄歇为令尹(楚国最高官职),封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黄歇自此执掌楚国军政大权。】
【公元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邯郸,赵国求救于楚。
黄歇说服楚考烈王出兵,与魏信陵君率领的魏军、赵军联手,击败秦军,解邯郸之围。
公元前242年,各诸侯国因秦国不断东扩,再次合纵抗秦,黄歇被推举为联军统帅,率领楚、赵、魏、韩、燕五国军队攻打秦国,一度进至函谷关下,后因联军内部协调不力,最终撤军。
由于淮北地区靠近齐国,战事频繁,黄歇向楚考烈王请求将自己的封地从淮北十二县移至江东。
得到应允后,他在原吴国都城(今江苏苏州)修建城邑,治理江东,兴修水利(如着名的“春申浦”,后演变为上海的“黄浦江”),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楚考烈王在位多年却无子嗣,黄歇为此忧心忡忡。
门客李园欲将妹妹李嫣献给楚王,又担心其无子失宠,便设计让李嫣先与黄歇私通并怀孕,再将她献给楚考烈王。
李嫣后来生下一子,被立为太子,李园也因此逐渐掌握大权。
黄歇门客朱英曾提醒他李园有篡权之心,建议他先下手为强,但黄歇未予重视。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提前在王宫宫门埋伏刺客,黄歇入宫奔丧时,被刺客杀死,其家族也随后被李园满门抄斩。】
少年黄歇(楚都郢城,约十五岁)
少年黄歇身着布衫,立于书肆前观天幕,初闻自己未来能凭辩才退秦、辅立新君,眼中闪过亮色,握拳暗忖:
“原来我日后能为楚国做这等大事,定要勤习诗书、练口舌之能,不负此志!”
待看到自己移封江东、兴修水利,他嘴角微扬,对身旁书童笑道:“若能让一方百姓安居,便是大幸。”
可当天幕映出“李园献妹”“满门抄斩”的结局,少年黄歇脸色骤变,双手不自觉攥紧衣角,额角渗出细汗,喃喃道:
“竟因一时疏忽落得这般下场……朱英之劝我怎会不听?日后行事,定要谨小慎微,莫信奸人、莫失戒备!”
他望着天幕中自己身死族灭的画面,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坚定:“此乃未来之鉴,我若提前知晓,必能避开祸端,既要保楚国安稳,也要护家族周全。”
汉·长安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斜倚龙榻,手中摩挲着青铜酒樽,对大司马卫青道:“黄歇辩退强秦、护主归国,算得忠勇;经营江东、兴修水利,亦是有功。
可他糊涂至极,竟卷入‘移花接木’的龌龊事,欺君罔上,身死族灭,纯属自寻死路!”
丞相公孙弘躬身应道:“陛下所言极是。我朝尊‘儒术’、重纲常,臣子当守‘君为臣纲’之礼。
黄歇虽有奇才,却忘了君臣之分,私通王妃、混淆王室血脉,此乃‘大逆不道’;我朝设‘刺史’监察地方、严定‘矫制’之罪,正是要杜绝此类乱政之事。”
唐·洛阳紫微宫
唐高宗李治端坐龙椅,对宰相长孙无忌道:“黄歇初时忠君报国,凭辩才、舍性命护楚国,可圈可点;可他晚年利令智昏,行‘献妹窃国’之举,既失臣节,又丧性命,实在可惜。”
长孙无忌躬身道:“陛下圣明。我朝依《唐律疏议》治国,严明‘十恶’之罪,‘欺君’‘谋逆’皆在其列。
黄歇私改王室血脉,看似为保自身权位,实则动摇楚国根基;我朝推行科举、完善三省六部制,分权制衡、选拔忠良,正是要防权臣擅权乱政。”
右武卫大将军程知节捋着胡须,沉声道:“老臣征战半生,最恨‘欺瞒’二字。黄歇瞒着楚王行苟且之事,便是对君主的背叛;我朝将士若敢欺瞒陛下,老臣第一个不饶!黄歇的下场,便是对不忠者的警示。”
李治点头:“程将军说得对。令礼部颁文,将黄歇之事纳入《臣轨》,教天下臣子明白:忠君当守正,莫学黄歇‘以奸谋私’,否则纵有前功,亦难抵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