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生死之事(三)。(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醉梦瑶》最新章节。
听不到年轻人中气十足的喧哗,也没有小孩子漫山遍野的嬉笑,连鸡鸣犬吠的声音都比以前稀疏了许多。
因为提前发过信息,沈山河母亲早早的杀了只鸡在家等着。不知是心理作怪还是事实好此,沈山河总感觉此时的母亲苍老了许多。
上午的阳光斜斜掠过堂屋门槛时,她正佝偻着背筛米。鬓角霜白的头发被汗湿的碎发黏在皱纹纵横的脸颊上,脖颈处松弛的皮肤像晾晒过度的粗布,随着低头的动作堆叠出深深浅浅的褶皱。那双常年浸泡在井水、沾满泥渍的手,如同老树枯枝,指甲缝里嵌着还未洗净的褐色污垢。当她直起腰时,身板明显没有了往日硬朗如山的厚重,而多了一种沉重臃肿。眼角细密的纹路里藏着几十载农事的风霜,唯有笑起来时,浑浊的眼珠里还残留着年轻时照亮田间地头的星光。
在家待了一晚,第二天下午沈山河便返回了加工厂,他要赶着第三天早上送王老爷子上山。
回到加工厂,德叔和旺盛高高兴兴的迎了出来。旺盛摇头甩尾的幅度,几乎把腰折了过来,它已不复最初萎靡不振的样子,变得生龙活虎。遇到不认识的人来,便要吼上一阵子,但只要是放进门了的,它便一声不吭,熟一点的就上去摇几下尾巴,再熟点的还会蹭蹭腿。至于像沈山河、小妮子这类,它就没有下限了,怎么讨喜怎么来。
只有德叔依旧是那副逢人就笑的样子,岁月仿佛将他遗忘,没有刻意去烙印他的样子。
王大爷下葬的日子,关系要好的亲友都来了,沈山河也早早的到了。
吃过早餐,督管召集夫子到位,给每人发了一条毛巾和一双鞋子,叮嘱了一番。
时辰一到,道士把招魂幡往门外一丢,早已得了嘱咐的孝子凭空接住,这幡是不能落地的,所谓“落地生根”,招魂幡一落地,亡者的魂就走不掉,不能超生投胎了。
道士丢出招魂幡的同时,一声暴喝“起”,早起严降已待的金刚们应和一声“起呀”,徒手抬起棺材,把棺材从灵堂内移至屋外开阔地带。架上抬棺用的“龙杠”。
“龙杠”,是传统丧葬仪式中出殡抬棺材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其名称多样,还有称子孙杠的,也有叫出丧棒,不同地区有不同叫法。多选用坚固耐用的木材,如杉木、楠木等,以确保在抬棺过程中不会断裂。而且每个地方都会有一套“龙杠”,供该地村民共用。“龙杠”会代代相传,只要不坏,绝不会备第二套。至于有人会问:那当地如果同时有两个死者同时要下葬怎么办,笔者也没办法,只好先拿你这“杠精”顶了。
“龙杠”,通常为中间大两头小的长圆木形状,两头有一个纵向贯穿孔,杠上开卡槽,用于卡在棺材的中脊上,讲究的龙杠两端可能有铁箍甚至会雕龙画凤等图案,使其更具庄重感和仪式感。
“龙杠”只是一整套抬杠设备中的主要大件。成套抬棺设备还包括两根短横杠当地叫“牛杠”以及四根粗扁担一样的“抬杠”和六根销棍六块木垫。“牛杠”为︹形,两端和中间有纵穿孔,架在龙杠的下端,一头一个,中间的孔与龙杠两头的孔相对,用销棍自上而下插入,中间垫上木垫,即保证抬的过程中不会掉落又能三百六十度转动以适应复杂的山路。抬杠的中央也有孔,架在“牛杠”两头,同样的孔与孔相对用销棍销住,中间垫木块,也能灵活转动。这样,每头便有两根抬杠四个人,合成八大金刚。
大至的抬行方式可参考八抬大轿,但八抬大轿是两根直杠把轿子夹在中间,龙杠是捆在棺木顶部,棺材吊在下面。八抬大轿前后两根横杠是活动不了的,所以过不了狭窄的山路。而且抬棺材的抬杠不是吊在横杠上方而是垫在横杠下方的,形成龙杠两头下面是横杠,横杠两头下面是抬杠的结构,所以离地更高,可方便走山路,但更吃力。
当然,我这里讲的是抬一根龙杠的,也有抬两根龙杠的叫“夹杠”,便和抬八抬大轿一样一边一根杠子,棺材夹在中间,但在山区不太适应。另外抬杠方式也五花八门,这里讲的包括前面的道士、纸马等都是沈山河所在一方水土的规矩,如有不同,不足为怪。
“龙杠”架在棺脊上,两头是要用东西把它与棺木捆在一起的。这里用绳索捆不大理想,因为绳索会有一定的伸缩,颠来颠去就松了,所以一般都是用一指宽的竹蔑片,但要把竹篾片缠紧压实是要有技巧的。尽管如此,靠人力手拉也难以把竹篾缠紧,于是先辈们又想了个办法,在棺材底下横着垫一根“挟底木”,竹篾缠在“挟底木”两头,缠紧后,在“挟底木”两端钉入木契子,以木契之力将缠好的竹篾绷紧,从而达到纹丝不动的效果。
夫子们架好龙杠后,上面罩上红毯。然后就是调配好人马,人有高矮,肩也有左撇子右撇子。另外还要协商好轮替自己的人。
道士在发了引路幡,棺材出门后,接下的事便由阴阳师傅接手了。阴阳师在棺前一番仪式后待得夫子安排妥当也是一声暴起。夫子们也爆应一声“起”,抬第一班的八个人迅即发力将抬杠搬上肩。这里切忌不要低头弯腰用肩膀去抬,因为你一低头一弯腰就矮了棺木三分,那么你的气势也就你的运势会降低,更可怕的是,别人都是手上发力,声到力到,只有你一个人弯腰发力,比别人慢一拍,而且别人都是站着上搬,根据杠杆原理,就你这个点最低,所有力会传向最低点,你若起得及时还好,等多吃个闷亏,苦起得慢了,一个趔趄你就载倒在棺材下,那你这一年、甚至一辈子的运势算是到头了。
棺材上路时,正孝子,也就是血脉相承的儿子按长幼走前面,女儿是不能走前面的。走最前面的孝子执引路幡,其次便是端灵牌或遗像的孝子,再就是其他诸如撒买路钱的孝子等。若孝子不够那就一人负责几样或是孝孙上来。若没有儿子的那就死者兄弟的儿孙。反正不能是外姓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会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原因,都怕死后连个捧灵牌子的人都没有,自然也不会有人为其点香烧纸,也就是所谓的断了香火。逝者没了香火也就相当于我们生者没了衣食来源。
孝子的前方是乐队,乐队前面是领路的阴阳师。
沿途的住户在棺材路过时都会燃放鞭炮相送以示悼念,这时孝子应跪拜答谢。
孝子在棺材上山途中还要时不时转身对着棺材跪拜,所谓“一步三回头”以显哀怨不舍之情。遇山路难行之处,孝子也要回身跪拜以答谢金刚们的辛苦同时念请逝者保佑平安顺畅。
路上行走时,夫子也是有讲究的,抬杠要放外侧肩膀,人在内侧,以适应狭窄的山路。路不好走时,同排的两人便可以搭肩勾背互相扶持。实在太窄的地方,便要扭动“牛杠”和“抬杆”,前后错开身位,让同一头的四个人基本走成一线。遇到难走的坡或坎,轮空的夫子推的推、拉的拉,用手或搬或抬搭一把力,有的甚至要加绳索来拉。
最怕的是半路下大雨,这时雨伞也好雨衣也好都不好使了,身上淋着,脚下又滑,谁心里不抱怨。这就应了“天怒人怨”的景,逝者一家子便会被人背后编排,说是干了什么亏心失德的事。所以这也就十分考验阴阳师傅看日子选时辰的能力了。
夫子一路走着的时候,时不时还要吼一嗓子。在当地,领头人喊的是这么句“八大金刚齐到起啊!”然后其他夫子跟着吼:“起呀。”既是鼓劲,也是鼓气。毕竟这么近距离挨着一副黑漆漆的棺材,还累得气喘吁吁,能心里不发怵毫不膈应的人很少,所以时不时吼一嗓子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跟在棺材后面送逝者最后一程的亲友,规矩就很好理解了,着装严肃淡雅,不嬉笑喧哗这是基本。当然,有会哭的能哭上几嗓子那再完美不过了。如果说送葬亲友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注意别踩到路上孝子撒的买路钱,据说踩了晚上会做噩梦。
顺便多嘴一句,丧事亲友随礼必须是在逝者入棺后出门前这段时间内,事后绝不能补礼,否则就是咒主家有人再亡。其实婚礼也不能补,寿礼、新居则可以补礼,谓之添财加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