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图书馆的“偶遇”与未拆的台阶(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岁时予你》最新章节。

苏念顺着他的指引,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聚焦在那泛黄书页的空白边缘。只见那一页的空白处,有几行用削得极细的铅笔写下的批注。字迹清隽飘逸,力透纸背,笔锋转折处却又不失沉稳风骨,透着一股学者特有的严谨与克制。那批注的墨色已有些时日,呈现出淡淡的烟灰色,显然是旧日所写。而这几行字,恰恰是针对书中原文关于隆庆开关历史意义的论述,补充了极其精炼却又切中要害的三点:

其一,此开关之要,非独允商船出海,尤在撬动朝贡樊篱。民间海商势力由此勃兴,实为对传统“厚往薄来”朝贡体系最直接之冲击,为权力垄断松动之先声。

其二,白银滚滚入流,国内银钱化加速,物产得以外输,市场流通大盛,此皆由民间商贸活力牵引,其势渐成,官府亦难遏止。

其三,此等由下而上之经济变革,虽非官意主导,然其展示之活力与成效,实为后来洋务乃至更晚清寻求国家变革者,埋下一颗待发之种。官办自强,未必不暗含效法商道、汲取民间经验之意。

寥寥数语,如同几把精妙绝伦的钥匙,瞬间打开了苏念脑中那个纠缠不清、如同乱麻般的逻辑断层的锁扣!她方才纠结的、感觉缺失的环节——民间力量的崛起如何影响官方决策,经济基础的变化如何为上层改革提供土壤——被这几行切中肯綮的批注完美地填补、串联了起来!一种巨大的惊喜和豁然开朗的顿悟感,如同泉水般涌上心头,让她几乎要脱口而出那声饱含感激的“太感谢了!”。

然而,就在她激动地抬起头,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准备由衷地表达谢意并抓住机会请教更多细节时,一个更让她惊异万分的发现,如同电流般瞬间击中了她的神经!

这本《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史》,她记得清清楚楚!就在今天早上,她兴冲冲地第一个跑到图书馆,在入口处那台反应迟钝的老旧电子借阅查询系统上,满怀期待地输入陆时砚推荐的书目时,屏幕清晰地显示这本极为重要的参考书状态为“已借出”,借阅者编号正是陆时砚的教师工号,借出日期赫然标注在上周!她当时还对着那个刺眼的“已借出”字样,懊恼地、长长地叹了口气,肩膀都垮了下来,遗憾自己晚了一步,与这本关键资料失之交臂。而此刻,陆时砚带来的几本书中,除了他正在翻阅的线装古籍和那两本论文集,根本没有这本书的影子!这本《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史》是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孤本,整个馆内只有这一册!

所以……他今天根本不是“恰好”把这本重要的书带在身边!他是知道她在找这本书,知道她迫切需要它,甚至可能预判到她会在阅读相关文献时卡在这个关键点上,所以……特意为她找出来带过来的?甚至,他选择在这个靠窗的位置看书,也并非偶然,而是为了在她可能需要的时候,“恰好”能够提供帮助?这个念头如同投入平静心湖的巨大石子,激荡起滔天的涟漪,瞬间淹没了苏念所有的思绪。她怔怔地望着那本书扉页上盖着的图书馆深蓝色馆藏印章,又抬眼看向已经直起身、端着空水杯准备走向饮水机的陆时砚的背影。心中翻涌着极其复杂的情绪——有被看透需求的惊讶,有雪中送炭的深深感激,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被如此细致关注到的、带着微甜暖意的悸动。

“谢谢您,陆教授!这本书……”她的话带着明显的惊讶和感激,还没能完整地说出来。

“不客气。”陆时砚已经迈开了步子,背影挺拔如松,步履沉稳,只留下一句平淡温和的话语,如同投入湖面的小石子,留下轻微的涟漪便迅速远去,“思路理顺了就好。内容还很多,慢慢看,时间还早。”他没有回头,径直走向饮水机接水。

苏念低下头,目光重新落在那本摊开的《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史》上,指尖带着微微的颤抖,轻轻拂过那几行清隽有力的铅笔批注,感受着笔锋在纸面上留下的微微凹陷。随后,她的指尖又无意识地摩挲了一下带着图书馆特有陈旧气息的纸张边缘。一种温暖而踏实的力量感,如同冬日里的暖阳,伴随着方才那点被看透心思的羞赧,慢慢地从心底升腾起来,逐渐蔓延至全身。她深深地、缓缓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份沉静和清晰都吸入肺腑。重新拿起笔,这一次,思路前所未有地清晰流畅,如同堵塞的河道被彻底疏通,笔尖在纸页上飞快地游走,记录下灵感迸发时迸溅出的火花。她开始尝试将陆教授点明的核心思路——民间商贸活力对传统体系的冲击及其为后世变革提供的潜在土壤——与自己公司那个关于“古今贸易精神传承”的文创策划案紧密结合起来。

报告中关于“商船路线”的历史叙事部分,完全可以借鉴隆庆开关后那些敢于冒险、开拓新航线的私人海商故事,将其作为背景元素和情感线索,赋予冰冷的航线以血肉和勇气。而整个项目最核心想要表达的“古今贸易精神的传承与碰撞”主题,正好可以以隆庆开关作为传统商道复苏、民间活力觉醒的象征,对比洋务运动开启的官办近代化工业贸易之路,形成一条脉络清晰、更具历史纵深感和思辨色彩的叙事线索。她甚至脑海中灵光一闪,想到了几个非常具体的文创场景设计点子——比如用光影装置表现“月港启航”的民间商队与“江南制造局”的机器轰鸣在时空中的对话;或者用交互式地图,让参与者选择不同时期的贸易节点,体验历史选择的困境……兴奋驱使下,她顾不上字迹是否工整,在笔记本的空白处飞快地画起了潦草的构思草图。

窗外的日影,从明亮耀眼的金黄,渐渐拉长、沉淀为温暖醇厚的橘红,如同打翻的调色盘,将图书馆的窗框染上瑰丽的色彩。图书馆里的人来了又走,脚步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窗边的这片角落却仿佛被时光遗忘,始终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安静,只有书页翻动和笔尖摩擦的沙沙声。苏念完全沉浸在了梳理报告框架和构思策划案细节的思绪海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直到桌面上那方金色的光斑渐渐褪去炽热,变得柔和而昏暗,她才惊觉一个下午的光阴竟已悄然溜走。

她揉了揉有些酸涩发胀的眼睛,满足地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报告的核心难点终于被攻克,缠绕的思路豁然开朗,甚至困扰她许久的文创策划案也因为这关键的历史视角而获得了新的灵感和深度。她开始收拾桌上散乱的书籍、写满字迹和草图的笔记本。收拾到一半,她才猛然想起斜对面的存在。目光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期待投过去,那个靠窗的、曾坐着沐浴阳光的身影的位置,此刻已经空空如也。陆时砚不知何时已经悄然离开,座位收拾得干干净净,桌面上纤尘不染,仿佛从未有人在那里坐过一下午。只有那本承载了关键转折的《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史》,还静静地躺在苏念桌面的右上角,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

苏念心头掠过一丝微不可察的、淡淡的失落,如同晚霞褪去后留下的那抹微凉。但随即,她的目光被书本下方压着的一点突兀的白色吸引了注意。她伸手轻轻拿起那本沉甸甸的孤本,一张素净的、没有任何花纹装饰的便签纸,如同秋叶般滑落下来,飘落在深棕色的桌面上。

她捻起那张薄薄的、轻飘飘的纸片,上面只有一行用黑色钢笔写下的字迹。那字迹与书页上铅笔的批注出自同一人之手,遒劲有力,笔走龙蛇,带着一种内敛的锋芒:若需续借此书,可让管理员联系我。

下面是他的姓名和一个清晰的内线电话号码。

捏着这张轻飘飘却仿佛蕴含着千钧重量的便签纸,苏念的脑海里瞬间闪回早上的画面:她独自站在图书馆入口处,对着那台反应迟钝、屏幕闪烁的老旧查询电脑,看着屏幕上那刺眼的、加粗显示的“此书已被借出(借阅人:陆时砚)”字样,懊恼地、长长地、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肩膀都沮丧地垮了下来,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她当时甚至没有精力去注意,就在离查询台不远处的、光线更加幽暗的历史文献阅览区深处,那个坐在角落光影里安静看书、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的身影,是否曾在她那声清晰的叹息声响起时,微微抬起过头……

原来他早就看到了。不仅看到了她的需求,看到了她寻找的困难,甚至清晰地捕捉到了她那点小小的沮丧和失落。

这个陆教授……心思缜密得简直有点让人……无所适从。他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恰好的位置、恰好的出现、恰好的解答、恰好的书——都精准地落在她最需要的节点上,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棋手,早已不动声色地在她前方铺垫好了台阶,却又从不主动伸手拉她一把,只在她自己终于下定决心、鼓起勇气抬脚试图攀登时,才恰到好处地提供那一点坚实而温暖的支撑。

这种不动声色、润物无声的周全和洞察,让她感到一丝被全然看透的微窘,脸颊再次微微发热。但奇异的是,这丝毫无法让人生出厌烦或抗拒。相反,心底深处,一种温热的、如同投入温水中的糖块般的感觉,正缓缓地、无声无息地浸润开来,甜蜜而安心,带着一种让人雀跃的暖流,悄悄冲刷着那份微窘。

她小心翼翼地将那张珍贵的便签纸,夹回到《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史》的扉页里,让它与那几行智慧的铅笔批注隔着薄薄一页纸,如同珍藏起两份不同的心意。然后,她将那本承载了太多意外惊喜和关键帮助的珍贵孤本,连同自己借阅的那几本厚重的专着一起,珍重地、稳稳地抱在胸前。书本沉甸甸的,压在胸口,那份重量却奇异地没有带来负担感,反而像是一种踏实的依靠。

推开图书馆那扇沉重的、油漆斑驳的老式木门,傍晚微凉的秋风立刻带着校园里草木的清冽气息扑面而来,调皮地掀起了她单薄的衣角,带来一阵清爽。苏念下意识地收紧了手臂,将怀里的书抱得更紧了些,仿佛抱着一个温暖的秘密。晚霞的余晖将天边渲染成一片瑰丽而温柔的橘粉色彩,如同打翻的胭脂,慷慨地泼洒在她身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她低头看了看怀中紧贴着的书脊,又抬起头,目光澄澈,迈步走进了这片盛大而温柔的暮色里。

心里那颗被温水浸泡过的糖,似乎悄然融化了更多,丝丝缕缕的甜意与暖意,正沿着血脉,悄无声息地蔓延向四肢百骸。图书馆里那场精心设计却又演绎得无比自然的“偶遇”,那本及时出现、拨云见日的书,那张写着联系方式的、轻飘飘却重若千钧的便签,还有那个午后阳光里沉静读书、侧影如画的剪影……都成了这颗糖最丰富、最回味的夹心。前方的路似乎也被这温柔的暮色渲染得格外柔和而充满可能,每一步踏出,都带着一种轻盈的、如同羽毛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