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号召学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封建社会弹幕教我怎么革命》最新章节。
八义集,人民军指挥部(原张府书房)。
夜深人静,陆鸣独自坐在油灯下,眉头紧锁,面前摊开着一张简陋的周边地形图。他反复复盘着从黑林沟暴动到解放八义集、大王庄的每一步,心中没有多少胜利的喜悦,反而充满了对自身不足的清醒认识。
“太侥幸了...”他低声自语,“如果没有...‘他们’的提醒和帮助,光靠我自己,恐怕在黑林沟就被刘地主镇压了,更别提走到今天这一步...”
他想起了弹幕在关键时刻的提醒:关于群众工作、关于军事民主、关于情报侦察、关于政治建军...每一条都如同指路明灯,照亮了他这个“穿越者”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
“我的知识储备太少了...经验更是匮乏...这样下去,迟早会栽大跟头!”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求知欲涌上心头。
他立刻叫来了负责管理八义集物资的农会干部老王。
“老王,张老财家...还有原来那些地主家的书籍,都放在哪里了?”
老王愣了一下,挠头道:“大队长...那些书啊?都在后院的仓库里堆着呢,落满了灰...都是些老掉牙的玩意,没啥用吧?咱们现在不是忙着分田分地、扫盲认字吗?”
陆鸣摇摇头,神色严肃:“老王,你这话不对。书籍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它,怎么使用它。”
他看着老王不解的眼神,耐心解释道:“你以为我们扫盲,就是为了让乡亲们能认个名字、会算个账吗?”
“不!远远不止!”陆鸣声音提高,“我们扫盲,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掌握知识!知识是什么?知识就是力量!是武器!”
“地主老财、官僚皇帝,他们为什么能骑在咱们头上作威作福?就是因为他们垄断了知识!他们用书本上的道理(歪理)来欺骗我们,用账本上的数字来盘剥我们!我们不识字,就成了睁眼瞎,只能任人宰割!”
“我们现在扫盲,就是要打破他们对知识的垄断!让我们穷苦人也能看懂地契账本,也能明白天下大事!再也不受他们的蒙骗!”
【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
【主播觉悟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可是...现在大家刚认几个字,就看深奥的书,是不是太急了?有点本末倒置?】
弹幕出现了分歧,有人赞同,也有人担心步子太大。
就在这时,研究党史的金色弹幕缓缓飘过,语气深沉:
【此言差矣。】【正因为基础薄弱,才更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我党我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始终高度重视学习。】【延安时期,条件何等艰苦?毛主席仍号召‘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强调‘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他曾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劝学故事,激励全军干部学习文化、研究战略。】【我们的敌人,是掌握着传统文化资源和统治经验的地主阶级、官僚集团。】【我们不学习,不掌握他们的知识并加以批判改造,如何能真正战胜他们?如何能建设新社会?】【扫盲是基础,但绝不能止步于基础。必须在扫盲的同时,引导先进分子接触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以致用,批判继承。】
这番论述,高屋建瓴,彻底说服了陆鸣和持怀疑态度的弹幕。
陆鸣重重一拍桌子:“大佬说得对!学习,一刻也不能放松!”
他转向老王,斩钉截铁地说:“老王!立刻组织人手,把仓库里的书籍都整理出来!分门别类!”
“识字课本、农书、医书、算学这些实用的,优先挑出来,给扫盲班和农会骨干学习参考!”
“那些四书五经、史书典籍...也别扔!挑出里面讲治国安民、行军打仗、历史兴衰的内容,组织识字多的队员和干部,成立学习小组,由我...不,请周老拐叔、孙嫂子他们这些有见识的老人带着,一起研究!看看古人是怎么管理国家、怎么打仗的,咱们批判着学!好的吸收,坏的抛弃!”
“还有地图!方圆百里的地图,仔细收好!那是无价之宝!”
老王被陆鸣的激情感染,也意识到了这些“废纸”的价值,连忙点头:“大队长!我明白了!我这就去办!保证把这些书当成宝贝收拾好!”
很快,人民军内部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扫盲班不仅教认字,也开始结合简单的农事、算术教学;干部学习小组则在油灯下,磕磕绊绊地读着《孙子兵法》的选段,讨论着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成败得失...
陆鸣更是以身作则,每天处理完军务,就扎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思考、做笔记。遇到不懂的,就虚心向周老拐、孙寡妇请教,或者...等待着脑海中那神秘“弹幕”的指点。
他知道,前路漫漫,敌人强大而狡猾。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带领这支人民的队伍,走得更远,真正打破那压迫了千年的黑暗之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革命的征程,也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学习之路。而知识的火光,必将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
八义集村口,新开辟的“人民军扫盲班”露天课堂。
几十个村民,男女老少都有,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用木炭写在石板或树皮上的简单字词,跟着老师磕磕绊绊地念着。
但气氛有些沉闷。不少村民脸上带着困惑和不耐烦。
“老师...认这几个字,能当饭吃吗?”一个中年汉子忍不住嘟囔,“俺们白天干活累得要死,晚上还得来这...学这有啥用啊?能多打粮食?”
“是啊...会写自己名字,会算个数,不就够了吗?”一个妇人附和道。
扫盲班的老师,是人民军里一个读过几年私塾、口才不错的年轻队员,名叫李秀才。他听到抱怨,没有生气,反而眼睛一亮,觉得机会来了。
他放下手中的“课本”,清了清嗓子,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乡亲们!问得好!学认字,当然不只是为了认名字、算小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