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曹营悍将,从马镫破阵开始》最新章节。
他们即将踏入董卓与关东联军交锋的战场。
荆益两州联军进入司隶地界后,选择在梁县南部的霍阳山一带安营扎寨。
霍阳山一带历史悠久,商朝时期曾是霍国属地,如今归属梁县辖制。
此地西侧正是阳人城——孙坚的精锐部队就驻守于此。
而霍阳山往北一百五十里,便是都城雒阳。
如此近的距离,意味着大军旦夕可至雒阳城下。正因如此,后续行军必须慎之又慎,任何调动都需反复权衡。
两军将领齐聚中军,开始商讨下一步部署......
军议中,贾龙率先向众人提出建议:
"当年在凉州平叛羌乱时,贾某曾与董相国并肩作战,颇有交情。如今我军既已兵临雒阳,不妨由贾某修书一封,请董相国遣使来谈迎奉天子之事。"
这个提议立即获得众将赞同。
在众人看来,贾龙与董卓既有旧谊,荆益联军又占据道义优势。如今董卓四面楚歌,遭天下士族唾弃,与宗亲联盟和谈无疑是其最佳选择。
这分明是给董卓一条生路。
蔡勋难掩兴奋:"既如此,还请诸位共议与董卓谈判的具体条款。"
许瑁笑着出列,手捧简牍道:
"益州军的条件尽在此处。"
蔡勋追问:"不知许益州有何要求?"
许瑁徐徐展开简牍:"蜀地叛乱频发,南中夷民不服王化。为保西南边陲安宁,朝廷需在益州常设大将镇守。故请设镇西将军一职,并重新任命蜀郡、汉中、广汉、巴郡、犍为、越隽、益州、牂牁等郡太守及都尉,以安地方......"
此言一出,众人心下了然。
许焉这是在向董卓索要军权与官职。
四镇将军本非常设官职,许焉却借西南夷患之名,要求朝廷授予镇西将军之位。真实目的显然是为扩充益州军力,同时提高部将品阶。
如此一来,益州军便可借"镇守边陲,防范夷乱"之名,堂而皇之地扩编军队。
益州上奏朝廷的镇西将军,毫无疑问就是许焉……不过他们请求册封许焉为镇西而非镇南将军,想必是顾及同盟情谊,有意将镇南将军的位置留给许表。
总算没有辜负荆州的款待,关键时刻仍惦记着盟友。
至于益州八郡郡守和都尉的人选,想必早已拟好名单。
许衡瞥了眼贾龙,见他神色从容自若,看不出任何端倪。看来在八郡官员任命上,许焉对益州豪强也做出了适当让步。
许衡感叹道:"许益州果然深谋远虑,令人钦佩。"
说完转向蒯越和蔡勋:"异度先生与蔡司马亦当效仿益州诸位,拟写请封奏疏,务必要向董相国表明我荆州的民心所向。"
言外之意是,益州人既向朝廷讨封,荆州人自然也不能落后。此刻蔡勋与蒯越在场,这份向董卓请封的名单,显然不能由许衡独断。
蔡、蒯两家定会借此机会,为族中及同盟的荆州望族谋取官职,进一步扩大两族在荆州的势力范围。
许瑁听到许衡称赞其父,又让荆州人效仿益州做法,脸上不禁露出几分得意。
谁说益州没有能人?
蔡勋听闻许衡让他与蒯越拟定名单,顿时心花怒放。这个安排对他意义重大,相当于将请封的决策权完全交给了蔡、蒯两族。如此一来,其中分寸拿捏,岂不尽在两族掌控?
蔡勋强压心中激动,应道:"诺。"
蒯越则眯起眼睛仔细打量许衡,心中升起疑虑。他深知这位少君外表温文尔雅,实则谋略过人,心思缜密且善随机应变。以他的立场,当真甘心让自己和蔡勋主导这份名单?这等于是将巨大利益拱手让给南郡望族。
蒯越心中隐约感到不安。
这位少君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眼见双方人马齐聚,帐中众人面有笑意,许衡却霍然起身,朗声道:"诸位,请封爵的奏章固然要紧,但切莫忘了我们北上雒阳的初心。"
贾龙抚须问道:"不知公子所指为何?"
许衡目光如炬,沉声道:"首在护驾,次为匡扶汉室!自二月董贼颁布迁都诏令,五月起西凉军便开始驱赶雒阳百姓西迁。虽因孙文台、王公节连番进攻未能尽数迁移,可那十之一二的迁徙百姓已是死伤枕藉——这分明是在掘大汉根基!"
他环视众人,语带金石之声:"身为汉室宗亲,断不能坐视迁都成真!"
董卓在初平元年提出迁都时,便已着手实施。然百万人口的都城岂能旦夕迁移?既要分批转移民众,又要应对关东联军的威胁,以致到了初平二年,西凉军主力仍在雒阳皇陵与孙坚部激战。
迁都关乎国运,在场将领心知肚明。不仅帐中诸将,天下世家大族都看清了局势:董卓必须迁都。这位相国如今全仗铁骑威慑,在士族中早已声名狼藉。若不据守关中,如何抵挡关东联军的持久攻势?袁本初、袁公路背后的世家力量,正源源不断为联军注入生机。
得益于关东各郡的鼎力相助,王匡这类将领即便战败亦能迅速东山再起。以河内太守王匡为例,先前其部众遭董卓全歼,仅两个月后便从泰山郡重新募集数千兵马。
这种快速恢复的关键在于地方豪强的支持。若无泰山世族协助,仅凭王匡单枪匹马难以在短期内重建军队。反观董卓麾下的西凉将士,战损后难以补充。董卓在司隶地区缺乏根基,兵源补充只能依赖凉州。
都城西迁实为董卓存续的关键策略。正因涉及核心利益,当许衡提及迁都事宜时,在场众人皆显忧虑。蒯越试探询问:"公子莫非欲借联军之名阻挠迁都?"贾龙当即劝阻:"此举恐激怒董卓,反致恶果。"即便与贾龙不睦的东州将领亦表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