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竟陵王敬事佛牙(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济公传奇》最新章节。

话说在南朝宋文帝的元嘉十二年,被刘宋皇室和百姓称为“大禅师”的印度高僧昙摩密多,在京师建康(今天的南京)的钟山上建起了一座寺院,叫做上定林寺。钟山原有一座定林寺,昙摩密多认为那里地势太低,不占形胜,于是就在它的西边高处另外建造了上定林寺,原先的定林寺被叫做下定林寺。昙摩密多声望极高,远近敬仰,信徒万里来集,定林寺也成为当时京师名寺。

昙摩密多在只洹寺译出《禅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等典籍,后者被天台宗列为经典。昙摩密多推动佛教自河西走廊向江南传播,所至皆兴建寺院、培育僧团。晚年协助会稽建寺,推动浙东佛教发展,圆寂后弟子定林达禅师承其法脉。

在刘 宋国的元嘉十六年(439年),十六岁的法献和尚来到了京师的上定林寺。

法献俗姓徐,西海延水(青海海晏)人。年轻的法献发誓今生一定要西行求法,瞻仰佛祖圣迹。

多年以后,法献和尚成为京师知名的高僧,他“博通经律,志业强悍”,西行取经愿望更加强烈。当时佛教五部律经已有四部传来东土,惟缺一部《迦叶维律》,精研戒律的法献深感不足。刘宋元徽三年(475年),法献和尚自京师建康出发西行,梁朝的《高僧传》中说他“西游巴蜀,路出河南,道经芮芮(柔然)”,最后到达佛教东传的中转站于阗(今新疆和田)。

法献和尚原想跨越葱岭去天竺(印度),但是适逢栈道断绝,不能再走。这时,与他交好的一位于阗僧人带法献来到一处密室,取出一只铜函(铜制的盒子)交给了法献和尚,说道:“此函有佛舍利,可将其带还南方,广作利益之事。”并告诉他这个佛牙是从乌苌国(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地区)中得到的,历经了许多的艰难。

这令法献和尚大喜过望,他后来听见几个僧人在议论“乌苌国丢却佛牙,不知何国福德僧当获供养”,更加是确认无疑了。为此喜不自胜。法献和尚虽然未能到达天竺(印度),但是收获仍然不小,《高僧传》中说他获得佛牙一枚,舍利子十五粒,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于是而还。

法献和尚回到京师的上定林寺后,将佛牙秘密收藏起来,私下供养,甚至连他的弟子都不知晓这个事情。法献和尚只给灵根寺的高僧法颖一人看过佛牙舍利。这个时候的南朝已经是萧齐政权,当今的皇帝萧赜信奉佛教,当朝的司徒(宰相)竟陵王萧子良更是以崇佛出名。

竟陵王萧子良精通经学、史学,尤喜佛典,与兄长文惠太子萧长懋并精佛法。萧齐政权的永明年间,有文士集合于竟陵王左右,其中最着名有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八人,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

萧子良在任司徒时,移居鸡笼山邸,常在邸园内操办各类斋戒,大集朝臣众僧。一生奉戒极严,自名为“净住子”。何胤的学生钟岏进议曰“食蚶蛎不为食肉”,遭到萧子良的怒斥。

范缜向来反感佛教,甚至反对佛教的因果论,萧子良也因为此事感到不满。萧子良为政体恤百姓疾苦,遇有灾荒,则上奏朝廷宽减役税、开仓赈济,深受百姓拥护。汤用彤赞叹说:“竟陵王者,乃一诚恳之宗教徒也。”

南齐时朝政昏乱,对人民的剥削十分残酷。萧子良能够体恤民情,主张减轻赋役征发。萧子良批判折钱纳税制度的弊端,指出:“诸赋税所应纳钱,不限大小,但令所在兼折布帛若杂物,是军国所须者,听随价准直,不必尽令送钱。”他认为实行这样的政策,“于公不亏其用,在私实荷其渥”,既保证了军需国用,又照顾到人民的负担能力,公私两便。

那时,南齐时期流行把征收商税的官职标高价出售给私人承包的做法,弊病很多。于是萧子良坚决主张“宣敕有司,更详优格”,革除商税征收中的种种弊端。萧子良积极主张免除民间欠税,指出:“今闻所在,逋余尚多。守宰严期,兼夜课切。新税力尚无从,故调于何取给?政当相驱为盗耳。”他主张“逋租宜皆原除,少降停思,微纤民命。”萧子良反对重役扰民,指出民间“乃有畏失严期,自残躯命。亦有折绝手足,以避徭役,生育弗起,殆为恒事”,主张了立即采取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永明三年,皇太子萧长懋在皇宫讲孝经。那些文人朋友大多亲临 释 奠。

(释奠是中国古代学校中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起源于周代,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核心是通过陈设酒食、乐舞等仪式表达对孔子等先师的崇敬)

其中包括皇太子萧长懋的弟弟萧子良和几个朋友。

王僧绰为此做四句诗,曰:

礼惟国干,义实民端。

身由业澡,世以教安。

金镕乃器,水术伊澜。

渐芳则馥,履冰固寒。

瞽宗务时,頖宫善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咨此含生,跻彼仁寿。

淳移雅缺,历兹永久。

游艺莫师,独学谁友。

三兆戒辰,八鸾警旦。

风动蒿宫,云栖参馆。

礼迈仁周,乐超英汉。

神保爰格,祝史斯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