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维多利亚夫妇(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最新章节。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浪费足够被他们救济的那些人吃上数年!如果他们将这些钱交给专业的人,至少可以救助数十倍的贫民。

如果他们将这些钱交给我们的工厂主们就能创造成百上千的就业岗位!

这对伟大的夫妇为我们表演了一场如何用足以灌溉千顷良田的水去浇灌一盆已经枯萎的盆栽!

他们走了!不带走一片尘土!

哦,不!还是有一点点改变的!

那些可怜的穷人又多了一个新的负担,那就是为这场盛大的演出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

女王夫妇带走一张张爱民如子的完美证明,据说那些摄影师都是从奥地利和法国请来的大师光是出场费就要上百英镑。

我们的女王夫妇因屈尊降贵而得到了良心上的满足,而他们留给我们的却是巨大的财政赤字!

这真的是慈善吗?这分明是一场献祭,献祭我们的财富点燃那些穷人的苦难,用以照亮那王室恶毒的光环!

这篇文章一出立刻被各大报纸转载,不过对于这篇文章的争议也非常大。因为这篇文章虽然在某些人看来很爽,但却刻意扭曲了很多事实。

就比如维多利亚夫妇带去的远不止一块或者几块面包和煤炭,因为很多面包店从前一天就开始准备女王夫妇要的面包。

光是把这些面包运到分发地就用了几十辆马车,而且分发的地点也不仅仅是贫民窟,很多工厂和不那么富裕的社区外围也设立了分发点。

至于拉煤的车厢就有足足有三十几节,并且往返了足足十趟。

此时一节车厢标准载重是4吨,但十九世纪超载乃是惯例,超载50%,甚至超载200%都是常态。

可即便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女王夫妇也分发了至少1200吨煤炭和几十辆马车的面包。

别被1200吨这个数字吓到,实际上这些煤炭只够1-2万人分的。对于伦敦这种超级大都市来说1200吨实在是杯水车薪。

在二十世纪以前英国最大的一次慈善活动才发放了3000吨煤炭,来自一位富有的丝绸商人的遗嘱。

所以维多利亚夫妇的行动决不能被称之为笑话。

至于那些摄影师多半来自英国,少量来自欧洲其他国家,但他们是自愿前来,并没有收取任何人的任何费用。

实际上这个时代搞摄影的人大多都非常富有,毕竟这根本就不是穷人能承受得起的爱好。

即便是奥地利帝国的摄影技术突飞猛进,但是照相机的长期维护,以及胶卷的费用依然是让绝大多数平民望而却步。

而且这篇文章彻底的撕裂了底层和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得到实惠的底层民众并不觉得这很可笑,相反他们觉得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那些所谓的精英。

这让底层民众再次想起了那句“女王是好的,只是被坏的大臣蒙蔽了而已。”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亲王也算是真正看清楚了那些政客的嘴脸,他们不过是英国经济下行背景下被推出来的替罪羊而已。

同时也坚定了他们继续和哈布斯堡家族合作的决心,毕竟哈布斯堡家族是真的会给他们分钱分利益。

奥地利帝国会再次中立其实让人挺意外的,至少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政客都认为奥地利帝国一定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站队,毕竟那样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而且此时的奥地利帝国更像是拥有绝对力量的砝码,只要奥地利帝国偏向任何一边,那一方便必然会取得胜利。

其实帕麦斯顿也希望奥地利帝国可以直接成为英国的盟友,哪怕是在美洲多分润一些土地也可以。

但奥地利帝国拒绝的很干脆,因为这涉及到和俄国的盟友关系。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奥地利帝国的要价很低完全在英国的承受范围之内,甚至还给英国提供了一笔资金。

这笔钱对于此时的英国政府来说非常及时,别看英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他的财政收入甚至不如现在的法国,更别说1848年之前的奥尔良王朝。

1856年奥地利帝国的财政收入已经突破十亿弗罗林大关,这个数字几乎是英国财政收入的两倍,1848年之前法国的1.5倍。

英国的小政府理念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像奥地利帝国一样做,所以他们必须精打细算,甚至靠贷款来渡过难关。

不过贷款也是要有资本的,俗话说的好,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英国政府也是需要还贷款的。

这笔钱正解了英国政府的燃眉之急,好让他们可以贷款更多的钱,尤其是在此时黑海海战失败的背景下,他们更需要金钱来支撑门面。

英国人并不是没钱,但是所谓的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议会就不可能让国家征更多的税危害到资本家的利益。

英国人信奉的是“无代表,不纳税”的原则,但这些人上位之后就变成了“想加税?没可能!”

此刻的英国内阁其实非常纠结,因为地中海舰队的失败完全打乱了之前的计划,甚至可以说这场失败的影响比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爆发还要恶劣。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约翰·罗素的固执导致英国没有及时在近东事务中抽身,所以才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可放弃近东又哪有那么容易?先是放弃印度,再放弃近东,那英国的世界霸权怎么办?

俄国人出海之后会不会比奥地利人更加麻烦?

奥地利人对于殖民地多少还有一些选择性,但俄国人却是荤素不忌,甚至连阿拉斯加的那种冰天雪地都抓着不放。

如果真让俄国人出了海,那他们会不会到处见缝插针?

到时候可真就是全球性竞争了。

为了避免这种更糟的情况发生,英国必须围堵俄国。为此双方已经进行了上百年的博弈,不过这一次英国似乎不得不选择让步了。

“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首相戈登问道,他对此时的局面真的感到绝望。

虽然戈登是一个反战派,但现在英国在近东地区的沉没成本太高了。

如果此时选择退出,那之前的努力将会前功尽弃,甚至包括让奥地利帝国中立付出的那些代价。

乔治·汉密尔顿·戈登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纠结且矛盾的人,但谁又能甘心屈居人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