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查查薛讷老底(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最新章节。

结果薛讷一战封“信”,成为玄宗朝最放心的“王牌救火队长”。

起因 714年夏天,契丹、奚、突厥三路犯边,薛讷主动请缨。

过程 孤军深入、友军迟到,夏月酷暑+暴雨,唐军弓弦俱解,在滦河(今河北唐山一带)被契丹合围。

结果六万唐军只剩几千,薛讷换小兵衣服才突围。所以被问责被一撸到底,贬为庶人。

但是有贞晓兕参与的彩蛋很重要——败仗后他写检讨,结尾一句“若使臣得举国之兵,必一举振国威!”——皇帝读完又气又服,把折子留中不发,为后面“重新启用”埋了伏笔。

机会来了, 714年八月,吐蕃十万大军突袭临洮(今甘肃岷县),长安震动。

薛讷复出,玄宗亲自下诏“特起薛讷于白衣”,先当代理左羽林将军,再拜陇右防御使。

连战连捷:武阶驿首战,夜袭吐蕃粮道,斩首五千;长城堡决战,用“重甲步+弩车”把吐蕃骑兵挤进峡谷,一口气砍两万级。

收获不小,收复七百里疆土,吐蕃赞普急遣使请和。

封赏晋平阳郡公,拜朔方行军大总管——从贬官到郡公,只用四个月。

薛讷的历史评价与郭虔瓘、王晙并称“开元中兴三大将”,旧唐书总结八个字:“沉勇寡言,临敌益壮”。

贞晓兕最后做了个小总结,只记住这几句就行了——

薛讷一生三件事:

东北挡突厥,让河北农民安心种地;

新丰阅兵一站封神,成为皇帝心里“定海神针”;

滦河惨败后四个月翻盘吐蕃,证明“大唐还能打”。

一句话收束:“白袍将军”薛仁贵给儿子起名“慎言”,结果薛讷用一辈子行动兑现——话不多,事都办成了。

然而,杂音出现。

先锋王海宾率部冲在最前,被吐蕃反包围。

诸将因妒其功,按兵不救——贞晓兕在图书馆里查到,史家原话如此。

用现代社会心理学视角,这是“责任分散+嫉妒情绪”叠加出的恶性旁观者效应。

王海宾力战阵亡,死于同袍沉默,而非敌人刀下。

玄宗闻讯取消原定御驾亲征计划,又追赠王海宾左金吾大将军,将其九岁幼子王训召入宫中,赐名“忠嗣”——日后横扫朔方的一代名将。

战后,吐蕃遣使请和,要求“敌国礼”。玄宗拒绝,边境战事连年。

为固边防,唐廷于同年正式设置陇右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节度防御体系由此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