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首级、悬街与归降的浪潮,阙特勒的刀与暾欲谷的谋(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最新章节。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武力炫耀,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威慑操作”。涉及的目标受众,不仅仅是长安的百姓,更是那些蠢蠢欲动的四夷藩邦,尤其是那些刚刚归附或仍在观望的草原部族。

通过公开展示强大敌人的悲惨下场,大唐帝国在向世界传递一个清晰的信息:挑战天威者,虽强必戮。这是一种目的在于建立“安全权威”形象的社会心理学实践,它极大地满足了帝国臣民的集体安全感,同时也对那些潜在的挑战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心理恐吓。

这一“悬首”事件,果然产生了立竿见影的“从众效应”和“安全需求”爆发。

首先做出反应的,是那些原本在突厥羽翼下,如今失去依靠的部落。“拔野古、回纥、同罗、霫、仆固五部也都归降了唐朝”。

贞小兕见证了此时空,唐玄宗的确展现出了——天朝君主的胸怀与手腕,下令“将降众安排在大武军以北”。

紧接着,更大的惊喜接踵而至。

“稍后,契丹酋长李失活(最初反叛的契丹酋长李尽忠的堂弟)、奚人酋长李大酺也率众归降”。贞小兕对叔父说:“脱离中原王朝长达二十一年的契丹与奚人,重新回归了唐朝的朝贡体系。“

朝廷对此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唐玄宗下诏:

封李失活为松漠郡王、行左金吾大将军兼松漠都督,并将其下属的八个部落酋长全都拜为刺史。

任命将军薛泰率领唐军前往镇抚。

封李大酺为饶乐郡王、行右金吾大将军兼饶乐都督。

一时间,鸿胪寺的案头堆满了关于安置、赏赐、礼仪的文书,贞小兕忙得不可开交。

在这些纷繁的政务中,她清晰地感受到了群体心理的微妙变化。

这些部落的归附,绝不仅仅是政治站队,更是群体在失去强大保护伞后,出于生存本能,急切地寻找新的“安全基地”的心理过程。强大的唐帝国,此刻成为了他们心理上的避风港。

然而,北方的故事并未因阿史那默啜的死亡而结束,反而进入了更加扑朔迷离的篇章。

阿史那默啜死后,汗位自然传给了他的儿子,“小可汗阿史那匐俱”。

但是,突厥内部的权力结构早已暗流涌动。第一任可汗阿史那骨咄禄的儿子——阿史那阙特勒,一直心怀不满,意图夺回本应属于自己一系的汗位。

很快,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爆发了。

阿史那阙特勒“发动政变,杀死了小可汗阿史那匐俱及其兄弟、亲信”,然后,“拥立自己的哥哥、左贤王阿史那默棘连为可汗”,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毗伽可汗,突厥国内称之为“小杀”。

这段权力更迭,充满了家族内部的“情感创伤”与“权力欲”的纠葛。

值得注意的是,毗伽可汗在即位后,“坚决辞让,要把汗位让给弟弟阿史那阙特勒”。这并非完全的虚伪,其中可能包含了复杂的“愧疚心理”和对弟弟拥立之功的感激。

而阿史那阙特勒的“不接受”,则体现了其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对局势的清醒认识——他深知由兄长出面更能稳定人心,而自己掌握军权才是真正的权力核心。最终,毗伽可汗任命阙特勒为左贤王,“全权负责军事”。这是一种典型的权力分配模式,建立在兄弟间某种脆弱但当时必需的心理契约之上。

新生的毗伽政权,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纷纷降唐”的烂摊子。毗伽可汗的“十分担忧”,是典型的“领导者压力应激反应”。

在这种困境中,他做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充满心理学智慧的决策:他起用了阿史那默啜时代的参谋官,自己的岳父,年已七十多岁的暾欲谷作为自己的首席谋臣。

暾欲谷,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是草原上典型的“智慧老人”原型。

他的确“足智多谋,深受突厥国人的信服”,这意味着他拥有极高的社会公信力和情感影响力。

他的复出,本身就是一剂强大的心理稳定剂,给惶惶不安的突厥部众带来了急需的“确定感”和“延续感”。

果然,随着突厥国内逐渐安定,被唐朝安置在河曲(今黄河河套一带)的突厥降众,出现了大规模的心理波动,“又有不少人逃了回去”。

”这种大规模的叛逃,什么是其背后的驱动力呢?“叔父问道。

贞小兕答:”可能正是王晙奏疏中指出的,就是那种…深植于心的…“文化认同…”与“血缘地缘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