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琥珀里的红气球(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精英养成记》最新章节。

闭馆音乐是德彪西的《月光》,像一层薄薄的霜,悄无声息地落在美术馆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她站在那幅名为《归途》的油画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帆布包的金属搭扣,冰凉的触感让她打了个细微的寒颤。展厅里的人群像退潮的海水般渐渐散去,脚步声、低语声被悠扬的钢琴声吞没,最后只剩下她和这幅画,以及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松节油气息。

这是她第三十七次来看这幅画。

画布足有一人高,主体是深邃得近乎发黑的群青色,像极了高原夜晚那种能吞噬一切光线的天空。但就在这片沉郁的底色上,无数细碎的色彩如同被打碎的星子般交织、碰撞——暖黄是灶台上煨着的甜茶,赭石是母亲掌心经年累月的薄茧,淡粉是童年时偷偷抹在脸上的胭脂,翠绿是后院篱笆上攀爬的豌豆藤……所有这些鲜活的色彩,都在向中心汇聚,勾勒出一个模糊而温柔的轮廓。

那是母亲。

不是照片里定格的、带着职业微笑的严谨面容,也不是记忆中最后躺在病床上、被病痛抽干了生气的枯槁模样。画中的母亲,轮廓是流动的,像氤氲在热茶上方的水汽,正在一点点、一点点地淡入那片无垠的群青。不是消失,更像是一种回归,如同一滴水终于厌倦了在尘世的奔波,循着无形的引力,重新投入孕育它的海洋。

“阿晚,该走了。”保安大叔的声音隔着空旷的展厅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他认得这个总是在闭馆前最后一个离开的女孩,她安静得像幅画框里的影子。

她轻轻“嗯”了一声,目光却依然胶着在画布的右下角。那里,在厚重油彩层层叠叠的肌理深处,藏着一个几乎会被忽略的细节——一个穿着红色小袄的小女孩,正仰着头,伸出胖乎乎的小手,紧紧牵着一根明黄色的气球绳。气球很大,饱满得像是随时会带着小女孩飘起来,它的另一端,消失在群青色背景的边缘,仿佛连接着某个遥远而明亮的地方。

而更远处,画布的左上角,一抹极淡、极暖的橘红正顽强地穿透群青的笼罩,像一轮永不落下的太阳,静静地悬在那里,散发着柔和而坚定的光芒。

那个弄丢红气球的小女孩……她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攥了一下,细细密密的疼,却又带着一丝奇异的暖意。

松节油的气味似乎更浓了些,混杂着观众们残留的呼吸——那些或欣喜、或赞叹、或疲惫、或茫然的气息,还有美术馆里沉淀了不知多少岁月的尘埃。它们在《月光》的旋律中慢慢融合、发酵,像树脂在时光里凝固,最终酿成一块透明的、包裹着无数细碎时光碎片的琥珀。而她,连同她的记忆,似乎也成了这琥珀里的一部分。

她终于缓缓转过身,拖着影子,一步一步走向出口。玻璃门在她身后无声地合上,将那片群青、那个淡去的轮廓、那个牵着新气球的小女孩,以及那轮永不落的太阳,都隔绝在了另一个时空。

外面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深秋的晚风带着寒意,卷起地上的落叶,打着旋儿飘过空荡荡的街道。她裹紧了身上的薄外套,将帆布包抱在胸前,那里面装着她的素描本和铅笔,还有一个用布小心包裹着的旧相框。

她没有立刻回家,而是沿着美术馆后的小巷,慢慢往前走。这条路她走了无数遍,闭馆后的美术馆像一头沉默的巨兽,匍匐在城市的阴影里,只有窗口透出几盏值班人员的灯,昏黄而寂寥。

她的家就在这条巷子的尽头,一栋老旧的居民楼,墙皮已经斑驳脱落,露出里面灰色的砖石。楼道里的声控灯总是不太灵敏,她跺了跺脚,灯光闪烁了几下,发出“滋滋”的电流声,勉强照亮了布满污渍的台阶。

打开家门,一股熟悉的、混合着灰尘和旧书的味道扑面而来。屋子里很暗,她没有开灯,径直走到窗边,拉开厚重的窗帘。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璀璨而喧嚣,与几小时前美术馆里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从帆布包里拿出那个用布包裹着的相框,坐在冰冷的地板上,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光,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相框是木质的,边角已经有些磨损,里面是一张微微泛黄的旧照片。

照片上是年幼的她和母亲。母亲抱着她,坐在老家院子里那棵巨大的核桃树下,笑得眉眼弯弯。而她,大概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穿着一件红色的小棉袄,手里紧紧攥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是一个鲜红的气球,在高原明亮的阳光下,红得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那是她记忆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红气球。

关于那个红气球的记忆,像一幅被反复擦拭的油画,某些部分已经模糊不清,某些色彩却因为反复的涂抹而更加浓烈。

那是在她五岁那年的藏历新年。高原的冬天,天格外蓝,阳光格外刺眼,空气里弥漫着酥油和青稞酒的香气。母亲带着她去县城的集市,那是她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集市上人头攒动,穿着各式藏装的人们脸上都带着笑容,小贩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闹声、金属器皿碰撞的清脆声响,交织在一起,热闹得像一锅沸腾的甜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就是在那时看到那个红气球的。它孤零零地挂在一个卖玩具的小摊上,在一片五颜六色的风车和拨浪鼓中,红得那么醒目,那么骄傲。她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赖在摊位前不肯走,小手指着气球,眼睛里亮晶晶的。

母亲蹲下来,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然后温柔地摸了摸她的头,用带着藏语口音的汉语问她:“阿晚想要那个气球吗?”

她用力地点头,小脑袋点得像拨浪鼓。

母亲笑了,从怀里掏出钱包,数了几张零钱递给摊主。那个红气球就这样到了她的手里。她高兴极了,紧紧抓着气球绳,生怕一松手它就会飞走。红气球在她头顶飘啊飘,像一颗会移动的小太阳,吸引了不少路过小朋友羡慕的目光。

她记得那天她一直牵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高高举着红气球,脚步轻快地穿梭在人群中。母亲给她买了甜滋滋的奶渣糕,买了叮当作响的银镯子,还买了一串红艳艳的糖葫芦。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拥有母亲的陪伴,拥有这么多好吃的,还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红气球。

然而,幸福有时候脆弱得就像那个红气球的膜。

在集市快要结束的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毫无征兆地席卷了整条街道。风沙迷了眼,人们惊呼着四散躲避。她只觉得手上一轻,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就看到她的红气球摇摇晃晃地升了起来,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气球!我的气球!”她凄厉地哭喊起来,挣脱母亲的手,跌跌撞撞地想要去追。

母亲立刻拉住了她,将她紧紧抱在怀里,用身体替她挡住风沙。“阿晚不怕,阿晚不怕,妈妈在这里。”母亲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她在母亲的怀里拼命挣扎,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我要我的红气球!呜呜呜……我的红气球飞走了……”

风还在刮,她的红气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红点,最终消失在灰茫茫的天空尽头。

那天剩下的记忆,是模糊的。她只记得自己一直在哭,母亲抱着她,不停地安慰她,给她买了新的玩具,说了好多好多话,但她一句也听不进去,心里只有那个丢失的红气球带来的巨大失落和恐慌。她觉得,好像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永远地离开了她。

后来她才知道,那天的狂风不仅吹走了她的红气球,还吹翻了县城附近工地上的脚手架,造成了伤亡。母亲当时之所以那么慌乱,除了担心她被风沙吹到,更害怕那突如其来的危险。

但在年幼的她心里,丢失红气球的悲伤,远远盖过了对潜在危险的恐惧。那个鲜红的、象征着快乐和圆满的气球,就这样在她最幸福的一天里,被无情的狂风夺走了。

那是她第一次体会到失去的滋味。

而母亲,似乎也从那天起,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她把相框小心翼翼地放回帆布包,站起身,走到书桌前,打开台灯。暖黄色的光线驱散了房间的一角黑暗,照亮了桌面上摊开的素描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