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虎穴问策夜深沉(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难逃懿劫》最新章节。
大殿之内,随着曹丕的脚步渐行渐远,那扇厚重的门扉缓缓合拢,如同一位沉默的卫士,将外界的光线与喧嚣一并隔绝于外。
空气中,先前的恐慌与草药交织的怪异气息尚未完全消散,此刻又平添了一层更为微妙且紧绷的寂静,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预示着未知的风云变幻。
偌大的殿堂中,仅余曹操与司马懿二人,一坐一立,他们的影子在摇曳的烛火中忽长忽短,宛如命运的波折,难以捉摸。
曹操斜倚在御座之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额角,那里因头风之疾与方才的惊惧而隐隐作痛,如同国家面临的危机,挥之不去。
他沉默了许久,目光最终落在殿下静立如松的司马懿身上,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沉重。
“仲达,今日之事,委实骇人听闻。这毒修之流,依你之见,我等当下该如何应对?总不能任由东吴凭此邪术,肆意妄为,危及我大魏江山。”
司马懿微微躬身,神色平静如水,那双湛蓝色的眼眸在烛光下显得深邃莫测,仿佛能洞察一切。
他回答道,声音平稳而客观,如同一位冷静的智者。
“回魏王,此事……臣亦深感棘手。毒修一脉,诡谲多变,其传承、手段、弱点,皆非臣所熟知。仅凭二皇子殿下带回的只言片语与那已毁的剑柄残痕,所能推断者,实在有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今我等对其近乎一无所知,若贸然行动,恐反遭其害。当下之要务,恐仍需以谨慎探查、严密防范为主,并寄望于蔡文姬大家能凭借这些线索,在解毒与研究克制之法上有所突破。”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种实事求是的无奈。
“臣虽愿为魏王分忧,竭尽心力,然……毕竟能力有限,非是全知全能之神明。于此等完全超出常理认知之事物,亦需时间与更多信息,方能寻得应对之策。还望魏王体谅臣之难处。”
曹操听着这合情合理、毫无破绽的回答,无奈地点了点头。
他深知司马懿之能,但也明白人力有时而穷,非一人之力所能扭转乾坤。他并非不通情理之主,只是那毒修的阴影如同巨石压在心口,让他难以喘息。
“唉……罢了。此事,确也急不得。”
他挥了挥手,仿佛要驱散这令人不快的议题,但眉宇间的凝重却丝毫未减,如同乌云笼罩,预示着未来的风雨。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唯有烛火偶尔发出的噼啪轻响,打破了这沉闷的氛围。
曹操的目光变得有些悠远,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魏国的未来。
他缓缓靠向椅背,手指轻轻敲击着紫檀木的扶手,发出规律的、仿佛叩问人心的轻响。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再次开口,这一次,话题却陡然转向了一个更为敏感、足以牵动整个魏国神经的方向。
他的语气听起来像是随意的感慨,又像是积郁已久的倾吐,但那双锐利的眼睛,却始终未曾离开司马懿的脸,捕捉着他最细微的反应。
“仲达啊……”
曹操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中充满了英雄暮年的苍凉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
“这世子之位,悬而未决,始终是孤心头一块大石。你也看到了,子桓、子建……各有其才,亦各有其短。孤已年过半百,这头发是一日白过一日,说是半只脚已踏进了棺材,也毫不为过。”
他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罕见的、近乎推心置腹的意味。
“这纷乱天下,孤怕是……看不到它一统的那一天了。此生宏愿,唯有寄望于后人。希望他们……能继承孤志,完成这未竟的霸业。只是……该立谁为世子,方能担此重任,保我大魏江山永固,甚至……更上一层楼?孤……实在是烦恼得紧啊。”
话语到此,其意已昭然若揭。这既是一个父亲、一个君主真心的困惑与询问,更是一道藏着锋芒的试探——试探司马懿的态度,试探他的立场,试探他在这关乎国本的巨大诱惑面前,会如何应对,是忠心耿耿,还是心怀不轨。
司马懿垂眸而立,心中一片冰冷笑意。曹操的这点心思,他如何看不透?
这老狐狸,分明是在用世子之位作饵,看他这条潜藏的“狼”是否会迫不及待地表露野心。
此刻无论他明确支持曹丕还是曹植,都会立刻引来曹操最深的猜忌,如同触碰了高压线,后果不堪设想。
‘想试探我?’司马懿内心冷哼,面上却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沉静模样,如同深潭,波澜不惊。他再次深深一揖,开口时,语气充满了无比的郑重与一种置身事外的客观:
“魏王!”
他的声音在大殿中清晰回荡,如同钟磬之音,震撼人心。
“此事,关乎大魏国祚传承,关乎天下苍生福祉,乃社稷之根本,重中之重!臣……人微言轻,实不敢妄议国本,更不敢以一己之见,影响魏王圣断。此等大事,唯有魏王您乾纲独断,方是正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先是以极高的姿态,将问题的严重性拔高,并明确表示自己不欲、也不敢插手,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回答的陷阱,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步步为营。
然而,曹操显然不会就此放过他。曹操的目光更加锐利,如同鹰隼,语气虽缓,却带着不容回避的压力。
“仲达过谦了。你乃孤之股肱,智谋深远,洞察人心。孤今日既然问起,便是想听听你的看法。但说无妨,无论所言为何,孤……恕你无罪。”
这“恕你无罪”四个字,听起来是宽容,实则更是将司马懿逼到了必须表态的墙角,如同将他置于火炉之上,烤验着他的智慧与忠诚。
司马懿心中雪亮,知道不能再一味推脱。
他抬起头,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凝重与沉思,仿佛真的在为国家未来而殚精竭虑,如同一位忠诚的谋士,在为国家的命运而忧虑。
他并没有直接说该立谁,而是开始了一段层层递进、看似完全基于客观现实与政治逻辑的分析。
“既然魏王垂询,臣……便斗胆,陈述一些浅见,并非建言,仅是就事论事,分析其中利害得失,供魏王参考。”
他再次强调了“分析”与“参考”,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如同一位智者,在为国家出谋划策,却不越雷池一步。
“魏王立志一统天下,创不世之基业。则继承世子之位者,首要之务,并非文采风流,亦非一时之勇猛,而在于……能否‘承重’。”
他伸出一根手指,语气沉稳而有力,如同一位将军在指挥千军万马。
“何为承重?一曰,承社稷之重。”
“需得沉稳持重,胸藏丘壑,能够游刃有余地平衡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让国家根基稳固如磐,内乱不生。此为承国之重。
其二,承霸业之重任。
当知晓兵法、善战能胜,或至少能善于任用将才,洞悉战略大势,在乱世之中既保有开拓进取的锐气,又具备守护基业的沉稳能力。
如此,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稳舵前行,引领国家走向辉煌。
其三,承时局之重任。当下天下三分,吴国凭借长江天险而固守,蜀国仗着山川之险而自守,皆非轻易可与之抗衡的势力。更何况如今还有毒修这类诡谲神秘的因素介入其中,未来的局势,必将更加错综复杂、难以预测。
世子需具备应对复杂局面、甚至是非常规威胁的潜质与坚韧心性,方能在这乱世之中,守护国家于危难之间。”
这一番关于“承重”的精妙论述,立意高远,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国家利益的层面之上,其声振聋发聩,让人难以反驳。
曹操听闻之后,也不由自主地微微颔首,显然已被带入到了这个深思熟虑的思考框架之中。
接着,司马懿的话锋开始不着痕迹地转向具体,然而却依旧保持着绝对的“客观”姿态,宛如一位公正的裁判,在权衡着各方利弊。
“若以此三点来衡量……二皇子殿下(曹丕)与四皇子殿下(曹植),确实如魏王所言,各有其长处与短处。”
他先以一种“公平”的口吻,对曹植进行了点评。
“三皇子殿下,文思泉涌,才华横溢,性情真率坦诚,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若能生于太平盛世,必是一代贤王雅主,流芳百世,为后世所敬仰。”
这先扬后抑的手法,运用得极为精妙,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然而,”
他语气微微一转,带着一丝惋惜之情,
“如今天下尚未安定,强敌环伺四周,危机如同暗流般涌动。立世子之事,需考量其性格是否足够坚韧果决,能否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与战场上树立威严,令人敬畏?三皇子殿下交往之人,多为文人墨客,于军政实务、驾驭骄兵悍将方面的经验积累,似乎略显不足。且其性情过于率真外露,恐易于被人揣度心思,于权谋斗争之中,未必能占据有利之势。”
每一句话都仿佛是客观的分析,没有丝毫贬低之意,只有基于现实需求的深深担忧。
而这些担忧,恰恰击中了曹操内心深处对曹植最大的疑虑,如同利箭一般,直中靶心。
然后,他再转向曹丕,依旧是那副分析的口吻,沉稳而冷静。
“反观二皇子殿下,”
他语气平稳,听不出丝毫的褒贬之意。
“其性沉稳内敛,喜怒不轻易形于色,于朝臣之中,亦能结交如陈群、吴质等实干之才,可见其留意政务,懂得经营之道。此次出征虽遭遇意外惨败,然而其于绝境之中能挣扎求生归来,亦可见其求生意志之坚韧,并非易折之人。尤其……”
司马懿在这里做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停顿,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那空荡荡的地面,那里曾躺着那蕴含剧毒的剑柄,仿佛在提醒着众人那场惊心动魄的遭遇。
“尤其如今,东吴毒修现世,为未来的局势增添了巨大的变数。应对此等非常规之威胁,或许……正需要一位心思缜密、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于逆境之中仍能寻求生机之君主。二皇子殿下此番经历,虽是不幸,却也阴差阳错,让其提前体验了远超寻常战场之恐怖与压力,对其心志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极其严酷却宝贵的磨砺。此等经历,于未来应对复杂危局,或有意想不到之裨益。”
他巧妙地将曹丕的“狼狈逃窜”与“坚韧求生”划上了等号,并将其遭遇毒修的恐怖经历,包装成了一种应对未来复杂威胁的“宝贵预演”和“心志磨砺”。
这听起来合情合理,尤其是结合刚才那令人心悸的毒修威胁,更显得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如同一块坚硬的基石,支撑着他的论点。
最后,司马懿做出了总结,他摊开双手,脸上是一种完全基于理性思考的、甚至带点无奈的表情,宛如一位智者在诉说着世间的无奈。
“魏王,立长立贤,古来有之。然‘贤’之标准,需与时局相契合。如今之大魏,外有强敌环伺,内有……需稳根基之急,更兼诡异莫测之新威胁出现。臣窃以为,在此多事之秋,社稷之需,或许更倾向于一位……能‘承重’,能‘维稳’,能‘应变’,且已有一定政务根基与势力支持的皇子。此并非臣之主观喜好,实乃是基于当前国内外严峻形势,所作出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客观的权衡与推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