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虎穴问策夜深沉(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难逃懿劫》最新章节。

他再次深深躬身,语气无比恳切与“无私”。

“当然,此等关乎国本之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利弊,错综复杂,绝非臣之浅见所能尽述。最终圣心独断,还需魏王您纵观全局,深思熟虑,为万世开太平而计。臣所言,仅是从现实层面,略作分析,一切,仍唯魏王圣裁!”

一番长篇大论,犹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自始至终,司马懿没有一句明确说“该立曹丕为世子”,但他所有的“客观分析”,都精准地指向了曹丕的优势和曹植的劣势并巧妙地将曹丕的个人特质与魏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现实”紧密绑定,使得选择曹丕听起来像是一种顺应时势、不得已而为之的、最符合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他彻底撇清了自己的关系,每一句话都像是站在魏国江山的角度,冷静分析利弊得失。

没有谄媚之态,没有攻讦之语,只有理性的权衡与考量。

这让曹操即便想找茬,也抓不到任何把柄,反而觉得司马懿思虑周全,老成谋国,所言确实切中了要害,如同一位高明的医者,准确地找到了病症所在。

曹操久久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持续地、有节奏地敲击着扶手,那声音如同战鼓一般,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

他深邃的目光在司马懿身上停留了许久,仿佛要穿透那副平静的外表,看清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大殿内,只剩下烛火摇曳,和那一声声仿佛敲在人心上的轻响。

司马懿则始终保持着躬身的姿态,纹丝不动,如同一个最忠诚、最无私的臣子,在等待君王的最终决断,宛如一座沉默的山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时间,在静谧无声的大殿中仿佛被一只无形却有力的巨手缓缓拉长。

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潺潺溪流般流淌得异常缓慢而沉重,似是在诉说着无尽的隐秘与故事。

青铜灯树上的烛火,不安地摇曳、跳跃着,那微弱却又倔强的光芒,将曹操映在墙壁上的影子拉扯得忽明忽暗,宛如一幅神秘而变幻莫测的画卷。

他依旧慵懒却又威严地靠在御座之上,双目微微阖起,似是在沉思,又似是在等待。

手指原本停留在额角,那规律的、轻微的敲击声,早已悄然停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凝固、令人窒息的沉默。

这沉默,对于垂首躬立、如临深渊的司马懿而言,无疑是一种酷刑般的煎熬。他努力维持着恭敬的姿态,看似稳如泰山、坚如磐石,然而,唯有他自己清楚,在那宽大的袍袖之下,指尖早已微微冰凉,掌心甚至沁出了一层细密如珠的冷汗。

他的心脏在胸腔中有力却沉稳地跳动着,可那每一下的搏动,都仿佛是一记重锤,重重地撞击着他的耳膜,时刻提醒着他此刻所处的险境,犹如行走在刀尖之上,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

“言多必失……方才哪一句可有纰漏?”

司马懿的思绪在脑海中如飞速旋转的齿轮,又如最精密的机括,飞速回溯着刚刚说出的每一字、每一句。

他仔细检视着,如同一位严谨的工匠审视自己的作品。

“承重、维稳、应变……皆是客观之论,未曾逾越规矩分毫。提及子建公子之短,亦是基于对时局的深入分析,未有半分诋毁之意……暗示子桓公子之‘优势’,亦是与毒修威胁、国家需求紧密捆绑……”

他一遍又一遍地审视着自己的说辞,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试图找出任何可能引起曹操疑心的破绽。

这位雄主的心思,深沉如浩瀚无垠的大海,变幻莫测似缥缈无常的云雾。

前一刻或许还能与你推心置腹、畅所欲言,下一刻便能因一丝猜忌而痛下杀手,毫不留情。

司马懿深知,自己方才那番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处处精心引导的言论,无异于在万丈深渊之上走钢丝,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与未知。

一旦曹操看穿他隐藏在“为国考量”面具下的真实意图,那么,莫说什么宏图大业、壮志凌云,便是这项上人头,恐怕也难以保全,瞬间便会落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功亏一篑……尚未起步便折戟沉沙,绝不可!”

一股冰冷的决意在他心底如寒泉般涌起,瞬间驱散了那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他更加收敛心神,将所有的情绪如坚固的锁链般死死压制在那张古井无波、平静如镜的面容之下,连呼吸都调整得微不可闻,仿佛真的只是一尊默默等待君王垂询的雕像,无声却又充满力量。

就在这空气几乎要凝固成实质、令人喘不过气的压力之下,御座之上,终于传来了一声极轻的、意味不明的气息流动,似是一声叹息,又似是一个信号。

曹操缓缓睁开了眼睛,那双饱经风霜、洞察世情的眼眸中,先前翻涌的凝重、探究,乃至一丝隐藏得极深的杀意,此刻竟奇异地平息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难明、如雾里看花般的神色。

其中有审视后的了然,似是看穿了一切;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如同夜空中闪烁的微弱星光;或许,还有一丝英雄相惜般的慨叹,仿佛两位智者在岁月的长河中相遇。

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伸出手,轻轻捋了捋自己花白的胡须,动作缓慢而带着某种独特的韵律,似是在品味着这一刻的宁静与微妙。

随即,他的嘴角开始微微上扬,勾起一抹浅淡的、却逐渐扩大的笑意,那笑意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渐渐盛开。

“呵呵……呵呵呵……”

低沉的笑声初时细微,如同春冰初裂时发出的清脆声响,随即渐渐变得清晰、响亮起来。

曹操竟然真的笑了,那笑声中带着一种仿佛卸下千斤重担后的释然,又带着一种洞悉一切后的玩味,似是在嘲笑世间的纷纷扰扰,又似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棋局。

他扶着御座的扶手,缓缓站了起来。

虽然年过半百,鬓发染霜,但这一刻,他起身的姿态依旧带着一代枭雄的沉稳与威仪,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上,坚定而有力。

他迈开步子,不紧不慢地走下御阶,来到了司马懿的面前。

由于身高的差异,曹操需要微微仰起头,才能看清司马懿低垂的面容。

他伸出手,那只刚刚经历过疯狂搓洗、依旧有些泛红的手,重重地、却又不失亲切地拍了拍司马懿的肩膀。

手掌落下的力道,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肯定,似是在传递着一种信任与认可。

“呵呵呵呵……”

曹操的笑声更加洪亮,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如同一阵强劲的风,驱散了先前所有的压抑与死寂。

“二十多年了呀!仲达!”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目光灼灼地盯着一动不动的司马懿,仿佛要将眼前这个人看穿。

“从当年在河内初次见到你,到如今,一晃眼,二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他的手指在空中虚点了一下,仿佛在勾勒着往昔的岁月,“你这家伙……就从来没怎么让孤失望过呀!”

曹操摇着头,脸上的笑容愈发畅快,那是一种混合了满意、赞叹甚至有一丝忌惮的复杂情绪,似是对一位对手的敬畏,又似是对一位得力助手的欣赏。

“真乃……策谋深长之士也!哈哈哈哈哈哈!”

“策谋深长”四个字,从他口中说出,含义万千。它既是极高的赞誉,肯定了司马懿方才那番滴水不漏、步步为营的分析,如同对一件精美艺术品的赞赏;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点破?

曹操何等人物,他或许没有完全看透司马懿内心深处那攫取最高权力的野心,但他绝对看出了司马懿在那番“客观”说辞之下,精妙的布局和深远的算计,如同一位棋艺高超的大师看穿了对手的棋路。

他只是……选择了接受,或者说,在当前的局势下,他认为司马懿的“策谋”于他、于魏国,利大于弊,是一步明智之棋。

听着曹操这畅快却又意蕴深长的大笑,感受着肩膀上那沉甸甸的拍击,司马懿一直紧绷到极致的心弦,在这一刻,终于不易察觉地松弛了一分。

那冰冷的指尖,似乎也回暖了些许,如同寒冬中的冰凌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融化。

他依旧保持着躬身的姿态,没有因为君王的赞誉而有丝毫得意忘形,只是将头埋得更低,用无比恭顺和惶恐(至少表面上是)的语气回应道:

“魏王谬赞了!臣……臣愧不敢当!臣之所思所言,不过尽人臣之本分,为魏王、为大魏略尽绵薄之力罢了。一切……皆赖魏王圣明烛照,方能洞察秋毫,臣……唯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声音平稳而恳切,将所有的功劳与明智都归之于曹操,将自己的位置放得极低。

这正是他多年来自保与进取的不二法门,如同一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船长,巧妙地避开暗礁,驶向成功的彼岸。

曹操看着他这副谦恭到了极点的模样,笑声渐渐平息,但眼中的满意之色却未曾减退,似是对一颗璀璨明珠的珍视。

他最后用力拍了拍司马懿的肩膀,收回手,负手而立,目光再次投向殿外那沉沉的夜色,仿佛在思考着未来的局势与走向。

“好了,”

“今日你亦辛苦了,暂且退下吧。”

曹操的语气重归往日那不容置疑的威严,其中试探之意悄然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几分深沉的倚重。

“毒修之事,世子之局……孤,已了然于胸。”

“臣,告退。”

司马懿再次深深一揖,保持着躬身的姿态,如履薄冰般一步步沉稳后退,直至大殿门口,才缓缓直起身躯,转身隐入殿外那幽深的夜色之中。

当他彻底远离那压抑得令人窒息的大殿,夜风轻拂,带来一丝沁人心脾的凉意,他才默许自己深深地、无声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后背的衣袍,内里早已被冷汗微微洇湿。

抬头仰望那无星无月的漆黑夜空,司马懿的眼中,闪过一丝如鹰隼般锐利的光芒,转瞬即逝。

这一关,终究是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而且,似乎……还赢得了更深一层的信任与更广阔的空间。

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但今夜,他无疑是那个在刀尖上翩翩起舞,最终安然落地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