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谦虚,不要骄傲!”(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珠塔》最新章节。

图片加载中…

公司加入盛和塾后,客服张果的绩效表来源/受访者提供

到手月薪依旧是3000多。张果不服,她和同事鼓起勇气找老板申请涨工资,老板反而有点生气,“现在做什么事情都要加钱的话,那我觉得这哲学(指稻盛和夫的书)白读了”,“不要每一次都谈钱”,这让张果愤而离职。

杨阳所在公司曾以融洽团队著称,却在加入盛和塾模式后陷入了怪圈里。每周强制学习,就占用了一整天的工时,加班文化开始肆虐,不加班的人还会在开会时被单独批评,公司管理严格后,办公室里同事间连正常的工作谈话都只能压低声音。最终,杨阳离开了这家工作五年的公司,不足20人的办公室,同期有3位和她一起离职。公司楼上的企业,也同步出现了老员工离职出走的现象。

一位在重庆工作的离职员工表示,老板加入盛和塾后,慷慨赞助盛和塾活动,场地、音响、大屏、果盘、招待餐一应俱全,作为员工还要无偿提供会务服务,但他们3000块的工资老板一拖就拖欠了5个月,通过维权才要回。

04

集团化运营,上亿资金去向模糊

曹岫云是中国盛和塾创始人,稻盛和夫(BJ)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稻盛和夫在中国30多本书的译者。他提到,2019年曾召开董事会紧急会议,用中国企业家对稻盛哲学的需求,说服稻盛和夫保留中国分部,设立基金会,此后中国盛和塾的利润全部用于公益。

盛和塾原是非营利性学习组织,不过《风暴眼》发现,中国盛和塾在公司化运营下产生着上亿收益,组织发展依赖于自律,资金去向缺乏严格监管,而所谓的公益捐款也笼统模糊。目前,中国盛和塾仅依靠无偿使用的商标,与稻盛和夫方保持微弱的关联。

曹岫云提到,“盛和塾”商标归属于日本京瓷(稻盛和夫所创公司),但中国盛和塾及地方分塾不用缴纳商标使用费。

2010年,稻盛和夫与曹岫云联合创立的盛和塾管理公司——“稻盛和夫(BJ)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在稻盛和夫2022年逝世后,股份由其长女金泽忍继承,由于无暇顾及中国业务,金泽忍未来将退出股东之列。

图片加载中…

稻盛和夫(BJ)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股权结构,金泽忍为稻盛和夫长女

与此同时,中国盛和塾也正在向集团化转变。2023年9月,曹岫云与赵军成立了盛和塾(BJ)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将代替“稻盛和夫(BJ)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管理中国盛和塾,两人各持股50%,旗下新设立14家100%控股的地方分塾,形成覆盖全国的运营网络。

图片加载中…

盛和塾(BJ)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股权结构

在商标红利与监管真空下的收益惹人关注:企业主学员加入盛和塾,年费4800元/人,3.5万学员,一年收入就达1.68亿元。这还不包括盛和塾为大量企业主员工提供的培训服务,以其最受欢迎的“六项精进”培训为例,三天两夜的人均培训费就达2000-3000元,其年营收能轻松突破2亿。

一地方分塾针对员工和管理者的年度培训课程表

而成本方面,作为半公益组织,盛和塾培训活动常由志愿者协助,运营成本相对可控。

两个小时的交谈里,曹岫云对一切问题保持开放态度。起初就开门见山表示,企业主加入盛和塾公司,年费4800元/人,其中3600元交由各地分塾,1200元交BJ总部(指稻盛和夫(BJ)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公司与分公司财务及人事等都独立运行,也谈及分塾曾出现过纳税、合规、延迟向BJ总部上交费用的管理问题。

但期间当《风暴眼》询问“盛和塾BJ总部的经营规模”时,曹岫云出现了唯一一次带有情绪的声音,他条件反射式的回应,“你问这个干什么?”,连反问了两次,声音抬高了八度。

很快他镇定下来,表示“要是问规模,你会失望的”,3.5万学员一人只拿1200元,总共也只是4200万,接着他又表示,BJ总部的收益一个亿不到,“我自己一个企业年收入就好几个亿了”,暗示相比之下,盛和塾是一笔不值一提的收益。

但《风暴眼》发现,根据工商年报,BJ总部参保员工仅23人,即便收益不到1个亿,其商业效率超出常规企业水平。

曹岫云强调,除一部分费用用于盛和塾的运营,其余收益都会全部捐出。

地方分塾的收益,曹岫云表示,近年中国盛和塾成立了“财务委员会”,会对地方分塾开展年度审计,各分塾的董事长都在各地的企业主中选举产生,都不拿工资。但分塾的资金如何使用,捐款用于何处,“他们捐不捐,我们不管”。

一位地方分塾员工表示,所有收益都用于日常运营,但对于运营剩余的资金部分,其则避之不谈。

BJ总部的收益捐赠用于何处?“用于教育”,曹岫云表示,为设立浙江工商大学“稻盛商学院”,BJ总部去年已经捐赠1000万,今年还将捐赠1000万。“稻盛商学院”已经确定“今年招一个四五十人的工商管理硕士班”,并准备举办各种形式的、针对企业经营者的培训课程。

按照常理,办商学院还可以创收,为何需要高额捐赠?当《风暴眼》继续追问捐赠款项去处时,曹岫云打断了问题,他表示,“你要是把我写的《百术不如一诚》等有关稻盛和夫的书读懂了,这些问题就不会问了”。在他看来,这些利益追问,有“西方个人主义思想”作祟。

他表示,盛和塾公司的董事长们因为学习和实践稻盛经营哲学,提升了自身的心性和企业的利润,所以他们不会利用盛和塾这个平台谋取私利。

“如果平台谋私利,或是歪曲稻盛和夫的哲学,盛和塾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大家也就不会认了。”曹岫云表示,谋私的问题不会出现,因为“我们稻盛哲学的核心思想非常鲜明,我们还反复实践、反复反省,这与其他组织不一样。”

05

高压培训、异化管理,稻盛哲学在中国出现信任危机

稻盛和夫《经营十二条》第一条即提到,要树立光明正大的,符合大义名份的,崇高的事业目的。其创办第二电电(KDDI前身)前,先反复确认自己“动机至善,私心了无”,才开始行动。他“员工第一”的理念,也与时下流行的于东来理念不谋而合。

曹岫云表示,稻盛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致良知”,每件事都对照良知做出判断,采取行动,对的坚持,错的改正,努力把这一点做好、做极致。

曹岫云反复强调,问题的出现不可怕,更关键的是如何恰当应对。但面对企业践行中,老板强迫员工学习的形式主义,曹岫云回答里提到问题在于“领导需要率先改变”,却未能给出系统解决方案。

人力资源专家、51猎头联合创始人兼COO朱聚鹏表示,在经营压力下,中小微企业主迷茫,缺乏现代管理工具和人才密度,试图通过“软性价值观”弥补管理短板,所以盛和塾模式流行,但实际效果有限,“这只是理念,并非解决了实际业务问题”。

从工作了5年的公司离职的杨阳就提到,公司工厂的产品质量不尽人意,总是因为缺件、少件、产品做工、包装问题,出现很多要售后处理的订单,老板不把重心放在提高产品质量,而是加入盛和塾一直让员工读书开会,让她感到失望。

这样生搬硬套的学习,朱聚鹏表示,与当代年轻人追求自主、开放的价值观也存在冲突,“现在没有任何人希望被教育,如果不是因为工资,没人愿意在公司上课”,在互联网公司已经追求平等、协作时,企业强制学习盛和塾,可视为一种“落后行为”。

做企业文化培训多年的刘月月表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要分步构建,先有值得认可的产品与业务,再培育团队氛围,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成长与满足。同时,还需要注意企业文化与个人思想间的天然界限,思想可以引导共鸣,但不能强行抹除差异,盛和塾模式统一团队思想,早已越界,“太极端了”。

在曹岫云谈稻盛和夫的一则视频下,一则网友留言获得高赞,“为什么稻盛和夫要关闭盛和塾,因为担心某些人打着盛和塾的名义经营赚钱,扭曲了当初建盛和塾的初心,但是现在的中国盛和塾是什么样的呢?您扪心自问过吗”,这则留言,曹岫云没有回复。

图片加载中…

来源/视频号截图

被问及乱象,曹岫云显得姿态轻松,他反复表示,“如果控制不住了,我们就把盛和塾解散”,但现在显然还没有到这样的时候。他表示,按照各地报上的目标,中国盛和塾今年有望达到5万学员的规模。

稻盛和夫已去世,在时间和地理阻隔下,其后人无暇顾及中国盛和塾,使得这套依赖道德自律的管理体系漏洞出现。这也让“稻盛和夫”这面旗帜有了蒙尘的风险。

00后张果之前没有听说过稻盛和夫,直到有一天她在家附近的新华书店,她看到稻盛和夫的书明晃晃的摆在显眼架子上,她感到惊讶又讽刺,“我一直在举报、抗争的东西,居然是合法的吗?”。

当企业主将“利他”哲学异化为单向索取,让员工每天死记硬背,盛和塾模式已经被员工视为企业压榨的遮羞布。

“多干活,不提回报就是耍流氓”,张果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除曹岫云、朱聚鹏外,其余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