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九十二)(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最新章节。
青山不老的创业歌
三月的李家沟村,晨雾还未散尽,林小华已经站在了村里的黄桃产业基地坡地上。他挽起黑色行政夹克的袖子,接过管理员递来的十棵黄桃苗木,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时,一股沁凉的春意顺着指尖爬上心头。
“林县长,您要的扁担和水桶。”秘书小李气喘吁吁地跑来,白净的脸上已经粘上了些许泥土。
林小华接过工具,笑着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这才九点半就累成这样?当年我在乡镇当书记时,跟着小店村的老支书到村里巡查,一天能走三十里地。”他故意把铁锹往地上一杵,发出“咚”的闷响,“等种完树,跟我去健身房练练。”
远处的山坡上,三百多名干部像散落的棋子般分布在梯田间。县长黄毅洪亮的声音顺着春风传来:“同志们加把劲!今天必须完成两千亩的种植任务!”他正蹲在地里示范栽种要领,沾满泥巴的皮鞋在朝阳下闪着微光。
林小华选了个向阳的坡面,将树苗小心放入村民事先挖好的土坑。他单膝跪地,手掌抚平根部周围的土壤时,忽然想起上周农业局局长蒋大军的汇报——全县还有近万亩撂荒地。这个念头像根刺扎在心头,直到身后传来小李的惊呼才回过神。
“县长!您看这样行吗?”小李正手忙脚乱地扶着东倒西歪的树苗。林小华走过去,握住年轻人发抖的手腕一起培土:“手腕要这样转,土才能压实。”他感觉到小李掌心潮湿的冷汗,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是这样战战兢兢。
正午的阳光穿透云层,将新栽的桃林染成金色。林小华站在坡顶俯瞰,两千亩产业园中的二百亩土地上,新立的标识牌像一支支等待检阅的军队。县长黄毅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旁,摘下草帽扇着风:“林县长,下午的会上我要提‘四个三万亩’计划,你带队落实怎么样?”
“核桃产业我去双河镇看看吧。”林小华抹了把额头的汗水,“听说斑竹村有个种植大户。”
当天下午的会议室里,投影仪将“黄桃三万亩、猕猴桃三万亩、李子三万亩、核桃三万亩”的蓝图投映在雪白的墙壁上。林小华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镇产业基础数据,当黄毅说到“要让每棵果树都变成老百姓的摇钱树”时,他重重画了三个感叹号。
三天后,林小华乘坐的公务车盘旋在通往斑竹村的盘山公路上。窗外,整齐的核桃树苗在春风中摇曳,远处突然出现一片规整的梯田,墨绿的树冠连成浩瀚的海洋。
“那就是吴大贵的产业园。”副驾驶座的农业局长蒋大军指着前方。车子转过最后一个弯道时,一片繁忙景象豁然展开:工人们正给核桃树施肥,林间成群的土鸡低头觅食,蜂箱整齐排列在田埂边,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晕。
村支书黄兴华小跑着迎上来:“林县长,大贵听说您要来,一早就去园子里转悠了。”他指向远处一个佝偻的背影,“那就是我们村的产业带头人。”
林小华顺着指引走去,看见一位白发老者正踮脚给核桃树修枝。老人听见脚步声转身,古铜色的脸上皱纹像树皮般深刻,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他放下剪刀在裤腿上擦了擦手:“林县长吧?我是吴大贵。”声音洪亮得不像七十岁的老人。
“大贵叔,您这个园子面积可真不小啊,现在也成林了。”林小华仰头望着两人合抱粗的核桃树。阳光透过叶片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混合着泥土、蜂蜜和草木的清香。
吴大贵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堆成了菊花:“走,带您看看我这‘养老院’。”他步伐矫健地引路,不时弯腰捡起掉落的枝条,“这是鲁香核桃,三年挂果,五年丰产。”粗糙的手指抚过树干时,像是在抚摸孩子的脸庞。
穿过核桃林,眼前突然出现大片魔芋田,深紫色的茎秆在风中轻轻摇摆。“这些魔芋都签了订单,卖给食品加工厂。”吴大贵弯腰扒开土层,露出肥大的块茎,“去年光这一项就挣了四十多万。”
林小华蹲下身,手指沾了沾湿润的土壤:“听说您还养了鸡和蜜蜂?”
“总共养了两万只乌鸡和一百箱蜂,毕竟核桃前几年是没有收益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只能发展一些当年见效的产业,那样就能减轻产业园的经济压力。”老人指向林间,只见羽毛鲜亮的乌鸡正在啄食昆虫,“鸡吃虫除草,粪便还能肥地。蜂蜜今年收了三千多斤,县里超市抢着要。”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瓶,“您尝尝,这是今早刚割的百花蜜。”
金黄的蜜糖在舌尖化开时,林小华突然问:“您当年怎么想到回来种地?”
吴大贵的手顿了一下。他望向远处起伏的山峦,眼神忽然变得深远:“六年前我从县供销联社退休回来,看见小时候捉泥鳅的河沟土地都长满荒草……”老人声音低了下去,喉结滚动着,“我们老一辈是相当珍惜土地了,看到土地就这样荒芜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想着要把这些土地用起来。”
一阵山风吹过,核桃树叶沙沙作响。林小华看见老人用长满老茧的手背飞快抹了下眼睛。
“起初就想种几十亩核桃树。”吴大贵突然提高音量,带着孩子般的得意,“后来想既然干了,不如搞大点!”他掰着手指计数,“第一年贷款三十万,买了五千棵苗;第三年追加养殖;第五年带动全村……到现在总共种植了一千五百亩核桃,一百亩魔芋。”阳光穿过他稀疏的白发,在地上投下跳动的光斑。
正说着,几个扛着锄头的村民走来。皮肤黝黑的汉子咧嘴笑道:“吴叔,西坡的灌溉渠修好了!”另一个妇女接话:“我家那口子在鸡舍等着装车呢。”
林小华翻开笔记本:“现在固定用工有多少人?”
“长期工四十八个,临时工说不准。”吴大贵从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账本,“去年工资发了八十八万多,最多的一家领了六万三。”他指着远处正在嫁接树苗的驼背老人,“老刘头孙子读大学的钱,全是从这儿挣的。”
午后阳光渐烈时,他们坐在蜂箱旁的凉棚下歇脚。吴大贵端来自酿的核桃露,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最难的是头三年。”老人突然说,“树没挂果,贷款要还,老伴天天骂我疯了,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创业。”他摩挲着杯子上的裂纹,“有回下暴雨冲垮了梯田,我坐在泥里哭得像孩子……”
林小华看见老人脖子上晒脱皮的痕迹,想起自己父亲——也是个老供销社干部。他轻声问:“现在后悔吗?”
“后悔?怎么可能后悔呢?”吴大贵哈哈大笑,惊起几只偷食的麻雀,“你看那边——”他指向山坡下一排崭新的平房,“那是用产业园利润盖的老年活动中心。去年村里考上六个大学生,我给每人包了五千红包!”阳光在他眼中跳动,像是燃烧的火星。
“这几年县里是怎么帮助您的?”林小华好奇地问。
“县委组织部包联我们村,不仅帮我把主干道到我们产业园的路面硬化了,还让县移动公司给我通了网络,县农业局局长蒋大军还给我派技术员指导,解决了核桃落果问题,可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啊!”临走时,吴大贵还给林小华装了一大包核桃,“我的核桃个大皮薄,还请领导多帮我宣传。”
林小华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了。回程的车上,林小华一直望着窗外的吴大贵。暮色中,吴大贵的身影渐渐变小,最后变成核桃林里的一个白点。他忽然对司机说:“掉头,回办公室。”
那晚,县政府的灯光亮到深夜。林小华伏在办公桌在电脑上认真创作稿件,他总结了一个形象的题目:《一名供销社退休干部的创业史》。写到吴大贵暴雨夜抢救树苗那段时,钢笔尖突然划破了纸张——他发现自己不知何时落了泪。
一周后,省报二版头条刊登了这篇通讯。照片里,吴大贵站在核桃树下仰头修枝,阳光透过叶隙在他身上洒下金币般的光斑。编者按写道:“在产业发展的历史大潮中,这样的‘银发力量’正成为不可或缺的……”
报道刊发当天,林小华接到吴大贵的电话。老人声音因激动而发颤:“林县长,今天我的产业园里总共来了十二拨人参观!市供销社说要组织退休干部来学习……”背景音里鸡鸣犬吠,还有孩子的笑闹声。
挂掉电话,林小华走到办公室窗前。春风送来远处工地施工的声响,那是正在建设的西城县农产品加工厂。他想起吴大贵说过的话:“土地是最实在的,你对她好,她就对你好。”窗玻璃映出他鬓角新生的白发,恍惚间与吴大贵的笑脸重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