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他们不用仪器收,靠人记(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最新章节。

“地下8.7赫兹频段,出现反向谐波!”姚小波兴奋地喊道,“这就像……某种‘安抚信号’!”

郑卫东死死地盯着屏幕上的曲线,沉默良久。

“暂停注浆。”他缓缓放下对讲机,语气坚定地说道,“再观察十二个小时。”

“郑总工,您……”项目组负责人还想说什么,却被郑卫东一个眼神给瞪了回去。

深夜,B7区自动监测系统记录到了一次短暂的逆向位移。

地基,竟然自行回弹了0.3毫米!

地质专家连夜复核数据,确认并非人为干预所致。

原来,B7区下方存在一条古老的河道沉积层,具有一定的弹性记忆功能。

只要避免持续的高压扰动,它就能自主调节地基的应力平衡。

“妈的,这简直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专家忍不住惊叹道。

天亮前,赵工悄然离开了B7区,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

第二天,郑卫东在巡查时,意外地发现通风口外多了一小堆黄沙。

黄沙被细心地排列成一个环形,环形的正中央,赫然嵌着那半块带着岁月痕迹的老地砖。

他蹲下身子,默默地注视着那堆黄沙和那半块地砖,心中百感交集。

“老郑,看啥呢?”陈砚田走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郑卫东没有说话,只是指了指地上的黄沙和地砖。

陈砚田也蹲下身子,仔细地看了看,随即咧嘴一笑:“呦,这是……交给下一段路?”

郑卫东点了点头,站起身,抬头望向远方,意味深长地说道:“是啊,交给下一段路……”

姚小波扛着摄像机,默默地记录下这一幕。

一周后,“动静结合巡检模式”正式写入省级市政技术导则。

但在那密密麻麻的条文附录备注栏,一行略显潦草的手写字迹格外醒目:“建议保留局部未硬化路面,供人工触诊使用。”

于佳佳扫过那行字,嘴角不禁微微上扬,笑了。

她太清楚这背后的意味了——这是体制能给出的,最大的妥协。

就像挤牙膏,能挤出一点,就绝不客气。

当晚,华灯初上,她拎着一个略显笨拙的陶罐,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步行街东口。

借着昏黄的灯光,她小心翼翼地将那块饱经风霜的老地砖,轻轻地放回了井盖边缘。

触手冰凉,带着泥土特有的潮湿气息。

凌晨三点,空旷寂静的街道上,只有摄像头尽职尽责地闪烁着红光。

监控画面清晰地记录下一道佝偻的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近那处井盖。

那人影弯下腰,动作娴熟地从一个布袋里掏出一块新的地砖,然后如同变魔术般,将两块砖迅速完成了交换。

新的地砖,纹路与老砖惊人地相似,重量也几乎一致,仿佛是从同一个古老的窑炉里烧制出来。

可是,档案里明明记载着,那座窑,早在1985年就塌了。

随着一声叹息,人影又缓缓消失在街角的阴影里。

几天后,于佳佳又在东口遇见了赵工。

她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问出了口:“赵工,那砖……”

赵工停下脚步,转身望着她,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

“丫头,你觉得,啥是真,啥又是假呢?”他轻声问道,声音低沉得像是在自言自语。

于佳佳一时语塞,她感觉自己似乎触碰到了某种更深层次的东西,却又无法言明。

赵工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缓缓地转过身,拄着拐杖,向着远方走去。

风吹起他花白的头发,身影渐渐消失在晨曦之中……

于佳佳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激动。

一场关于“听土法”的逆袭,即将开始。

“粗碗讲习所”第二期开课,地点选在了社区活动中心一间略显破旧的屋子。

学员都是些二十出头的年轻市政技工,一个个脸上写满了不耐烦。

在他们看来,修管道就是拧螺丝、接管子,跟什么老祖宗传下来的玄学没半毛钱关系。

于佳佳穿着一身干练的职业装,站在讲台上,显得格外精神。

“今天我们请来李素芬阿姨,给大家演示一下传统压豆腐的技艺。”

李素芬是菜市场卖豆腐的老手,一辈子跟豆子打交道,手艺那是没得说。

她慢条斯理地拿出石磨、木框、包布,开始演示起来。

“压豆腐,讲究的是力要匀,心要空,手底要知道什么时候豆脑定型。”李素芬一边说,一边用手掌轻轻按压着豆腐脑。

那动作,轻柔得像是在抚摸婴儿的肌肤。

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技工忍不住抱怨道:“我说,这跟修管道有啥关系?我们是来学技术的,不是来学做豆腐的!”

话音未落,门口传来一阵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赵工拄着拐杖,缓缓走了进来。

赵工没说话,只是走到李素芬的豆腐摊前,接过她手中的木槌,在模具边沿轻轻敲了三下。

第一下,沉闷而悠长;第二下,清脆而短促;第三下,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