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我们要把声音还给城市,还给生活(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最新章节。

几天后,一篇名为《论多数人的身体不会撒谎》的文章横空出世。

白烨在文章中,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群体体感预警”案例:地震前的牲畜躁动、台风前的关节疼痛……

他用犀利的笔触,剖析了现代社会对“身体感知”的忽视,呼吁大家重新重视这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智慧。

文章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被多家官媒转载。

舆论压力下,住建厅不得不启动专项调查。

最终,调查结果证实了居民的说法,该片区地基处理确实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住建厅责令开发商立刻返工加固。

整改期间,施工方为了赶工期,竟然擅自恢复了夜间作业。

当夜,“全民触诊地图”上,突然出现了一片触目惊心的红色热区。

三千余名居民在同一时段标记了“强烈震感”。

平台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将警报推送至所有参与者的手机上。

第二天清晨,上百名居民自发聚集在工地门口。

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只陶罐,轻轻地放在地上。

罐子里,装着自家厨房的米粒、孩子的玩具、老人的药瓶……

“这是我们每天踩的地,”一位大妈缓缓说道,“你们灌浆的时候,想过我们在上面走路吗?”

人群沉默了,只有风吹过陶罐,发出呜呜的声响。

不远处,一个记者举起了相机,将这一幕永远定格。

而于佳佳,站在人群之外,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她隐约觉得,更大的风暴,还在酝酿之中。

她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

“喂,陈工吗?明天早上八点……”

电话那头,陈工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于总,明天八点,老地方见。”

于佳佳挂断电话,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很好,这场戏,该进入高潮了。

几天后,修改后的立法草案正式公布,“人工感知记录”赫然在列,成为了城市安全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那些曾经嘲笑、质疑的声音,此刻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尘埃落定之时,于佳佳却突然宣布解散“无形遗产所”核心团队。

“我们的工作完成了,”她对着一众愕然的伙伴们说道,语气平静而坚定,“现在,每个人都是传人。”

有人不解,有人惋惜,但于佳佳只是笑笑,没有过多解释。

是时候放手了,真正的传承,不在于组织的形式,而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某个雨夜,淅淅沥沥的小雨如同无尽的思绪般飘落。

于佳佳独自一人来到步行街东口,这里曾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她的目光落在那个立在井盖旁的金属牌上,那是“无形遗产所”的标志,也是他们曾经奋斗的象征。

然而,当她走近时,却发现金属牌已不知何时被换成了一块古朴的青石刻板。

雨水冲刷着石面,露出上面深深凿刻的三个大字——“听得见”。

于佳佳的心头微微一震,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那冰冷的石面,仿佛感受到了某种无形的力量在涌动。

身后空无一人,只有雨水顺着铜铃残绳滴落,一声,两声,三声,如同古老的歌谣在低声吟唱。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老泵站的墙角,一个佝偻的身影缓缓走远。

那是赵工,他拄着拐杖,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稳而坚定。

他的脚步,如同无形的脉搏,让整条街的井盖,都轻轻颤了一下。

于佳佳仿佛听到了什么,她猛然回头,却只看到空旷的街道和迷蒙的雨雾。

明天,又会发生什么呢?

她缓缓吐出一口气,喃喃自语道:“陈工,你说,这老街,还能听见吗?”

于佳佳站在空旷的步行街东口,雨后的空气带着泥土的腥味,也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希望。

“听得见”石碑立起的第三天,这里就成了个奇特的自发聚集点。

早起遛弯的老大爷,嘴里哼着京剧选段,路过时总会不自觉地掂量两下脚,在井盖上留下三声清脆的“咚咚”声。

送孩子上学的年轻妈妈,原本急匆匆的脚步也会放缓,牵着孩子的小手,一起在井盖上跺上三下,像是在进行某种神秘的仪式。

就连平时一脸严肃的保安,巡逻时也会有意无意地绕到井盖旁,看似随意地踩上几脚。

姚小波偷偷调取了监控数据,发现东口这片区域的地基微震频率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起初只是零星的震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震动开始变得有规律,仿佛整条街都在以某种特殊的频率呼吸着。

就像老中医搭脉,能感受到城市的“脉象”了。

于佳佳看着这一切,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