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我们要把声音还给城市,还给生活(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最新章节。

有欣慰,有感慨,也有一丝淡淡的失落。

她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正在慢慢地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成为一种新的“习惯”。

她悄悄地搬离了“无形遗产所”的办公室,将剩余的那些档案,封存在了老锅炉房的地下室里。

那里阴冷潮湿,但却也安全可靠,就像是这座城市记忆的保险箱。

临走前,她只给姚小波留下了一把钥匙,还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等他们不再需要我们的时候,才算真成了。”

姚小波拿着那把锈迹斑斑的钥匙,看着于佳佳远去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于姐这是要彻底放手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听得见”石碑的故事,也渐渐地在城市里传开了。

某天清晨,郑卫东穿着他那身永远一丝不苟的工装,例行巡查着新建的安置房小区。

作为新区地下综合管廊的总工程师,他一直对“全民触诊地图”项目抱有怀疑,总觉得这玩意儿有点“玄学”。

但上面的指示,他也只能照办。

然而,这一次的巡查,却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项目。

他发现,尽管施工队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返工,但小区里的“共振带”并没有完全消失。

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仍能感受到一种微弱的搏动。

郑卫东调取了“全民触诊地图”的数据,发现所有的标记,都集中在小区里一栋楼的三楼阳台下方。

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咚咚咚”,郑卫东敲开了三楼住户的房门。

开门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退休老工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

“您好,我是新区管委会的,想跟您了解一些情况。”郑卫东亮出了自己的证件。

老工人有些疑惑地看着他,把他让进了屋里。

“您是说……这个?”老工人指了指阳台上的一根暖气管道。

郑卫东点了点头:“我们监测到,这附近有一些异常的震动。”

老工人笑了笑,拿起一根铁棍,轻轻地敲了三下暖气片。

“咚、咚、咚。”

“这是当年班组收工的信号,几十年习惯了。”老工人解释道,“每天晚上七点,我都会敲这三下,就当是……怀念一下过去的日子。”

郑卫东看着老工人,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他没有制止老工人的行为,反而在自己的图纸上标注了“生活性谐振源”,并在备注里写道:“建议设计院未来预留‘习惯缓冲区’”。

什么是“习惯缓冲区”?

郑卫东也不知道,但他觉得,有些东西,是比冰冷的钢筋水泥更重要的。

另一边,着名文学评论家白烨,正坐在书房里,为即将出版的城市更新白皮书撰写序言。

他原本打算引用西方“参与式规划”的理论,来为这次的城市更新项目背书。

但写了几天,却始终觉得不对劲,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这天晚上,他偶然翻出了一盘老唱片,那是他父亲当年在铁路工作时录制的一些声音。

有火车的汽笛声,有铁轨的撞击声,有工人的号子声,还有父亲沙哑的嗓音。

白烨听着这些声音,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年代。

他突然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拿起一件外套,冲出了家门。

他一路来到了老泵站的遗址,这里曾经是“无形遗产所”的据点,也是他和于佳佳第一次相遇的地方。

他走到一堵长满了青苔的墙壁前,拿起一块石头,在上面用力地刻下了一句话:“传统不是被保护的标本,是活着的习惯。”

第二天,他把这篇没有提任何政策建议,只讲了三个普通人敲地故事的序言,直接投给了《人民日报》内参版,并在附言里写道:“请别修饰,让粗话也透透气。”

而此时的姚小波,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危机。

自从“我听见了”小程序火了之后,几家科技公司就盯上了这个平台的用户数据,声称要“构建城市情绪指数”,并以此来预测房价、消费趋势等等。

这些资本家们,就像一群贪婪的鬣狗,嗅到了金钱的味道,想要把“我听见了”变成他们赚钱的工具。

姚小波当然不会答应。

他知道,一旦让这些资本家得逞,那么“我听见了”就会彻底变味,变成一个充斥着铜臭味的垃圾场。

他紧急加密了系统,同时发起了一个名为“反馈清零行动”的活动。

他邀请所有用户自愿删除自己的历史记录,并上传一段亲手录制的环境音,作为“告别回声”。

“各位,我们不能让资本控制我们的耳朵。”他在公告里写道,“我们要把生音还给城市,还给生活。”

没想到的是,这个“反馈清零行动”竟然得到了广大用户的积极响应。

短短三天内,平台就收到了八万多条新的音频。

有孩子在胡同里跳格子的声音,有老人在院子里扫地的声音,有夫妻在家里拌嘴的声音,有猫咪在瓦片上行走的声音……

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城市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