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公元前1437年之南亚次大陆(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在战胜达萨之后,雅利安人不得不向他们学习稳定、先进的农业文明。
这种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还涉及到文字、宗教、建筑、农耕和播种等方面。
雅利安人深受达罗毗荼人的影响,他们从达罗毗荼人那里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早期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5-前10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的最初阶段,也是他们的氏族部落组织开始解体、逐渐向阶级社会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社会情况被反映在《梨俱吠陀》这部最早的吠陀文献中。
《梨俱吠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让我们能够了解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私有制和等级制度也随之出现。
然而,具有印度特色的种姓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期(前10-前7世纪)形成的。
雅利安人并没有简单地接受这一制度,而是赋予其神话色彩。他们将种姓制度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将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秩序。
这种信仰使得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得以长期存在,并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与达罗毗荼人的通婚和利用当地奴隶,雅利安人不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创造了财富和文化。
这种融合使得雅利安人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同时也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优秀传统。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古印度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公元前15世纪以后,古印度地区历经了多次外族入侵和统治的洗礼。
然而,尽管历史的洪流中充满了战火与动荡,这个地区的种族格局却得以保存下来。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来自西北方向的侵略者往往是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游牧民族。
他们虽然战斗力强悍,但人口相对较少,因此无法完全改变原有的种族格局。
为了区分土著和雅利安人,种姓制度开始在印度盛行起来。
这一制度人为地将人们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普通雅利安人)以及首陀罗(绝大多数为土著居民)。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不可接触的贱民。在长达3000年的时间里,种姓制度成为了印度社会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种姓制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崇拜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取代了早期吠陀信仰中敬奉自然神灵的做法。
这种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抬高祭司阶层(婆罗门)的地位。
往世书和印度大史诗描述了这一时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团的情况,并且人民中已经出现了被称为“罗阇“的领导者(王)。
敌对的部落集团之间频繁地进行战争,最终形成了众多的早期印度国家。
在这个时期,种姓制度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歧视。
根据种姓制度的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
婆罗门作为最高的等级,享有特权和权力,而首陀罗则被视为最低贱的阶层,被剥夺了许多基本权利。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使得社会分化加剧,人们的社会地位被固定下来,难以改变。
其次,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种姓制度的存在,人们被灌输了一种观念,即他们的社会地位是由出生决定的,无法改变。
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力和绝望,缺乏进取心和创造力。
同时,种姓制度也限制了人们的交往和互动,不同等级之间的交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孤立。
尽管种姓制度给印度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种姓制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同时,种姓制度也为不同等级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组织形式,使得他们能够共同面对外部的挑战和困难。
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这一千年年中,在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形成了数十个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
在整个早期吠陀时代,即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期间,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