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江湖路远有归帆—终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梅超风传奇》最新章节。
振远堂的晨露还挂在门环上时,梅超风已在演武场站了一个时辰。铁鞭在她手里转得如臂使指,鞭梢的铃铛随着动作轻响,却始终没乱了节奏——这是陈玄风教她的"静心法",再乱的阵仗,先稳住自己的呼吸。
"师娘,钦差大人派人送了信来。"苏念慈捧着个锦盒,脚步轻快,"说是荣亲王的案子结了,朝廷追还了贪墨的盐税,还说...要给您立块'护盐碑'。"
梅超风收鞭而立,鞭梢点地,激起少许尘土。"碑就不必了。"她接过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块巴掌大的玉佩,玉质温润,刻着"清正"二字,边角还留着新刻的痕迹,显然是临时赶制的。
"钦差说这是陛下的意思,赏给'护国安民'的义士。"苏念慈眼含笑意,"楚州百姓都在说,要不是师娘您把账本理得清清楚楚,咱们这辈子都别想摆脱苛捐杂税。"
梅超风摩挲着玉佩,指尖触到冰凉的刻字,突然想起多年前,陈玄风把块同样刻着字的木牌塞给她,上面写着"别怕",那时她刚被恶霸抢了卖绣品的钱,蹲在墙角哭。
"把玉佩收起来吧。"她把锦盒递给苏念慈,"告诉百姓们,这是大家一起挣来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话音刚落,演武场的入口传来马蹄声。林小乙探头一看,惊喜道:"是郭大侠!还有黄女侠!"
郭靖勒住马,翻身跳下,身后跟着黄蓉,依旧是那身俏黄蓉的装扮,手里还拎着个食盒。"梅女侠,打扰了。"他的声音洪亮,带着蒙古草原的爽朗,"听闻楚州事了,特来看看。"
黄蓉笑着打开食盒,里面是刚出炉的桃花酥,香气瞬间漫开:"靖哥哥说,当年襄阳城破,多亏有你们楚州的盐工送去粮草,这点心就当谢礼了。"
梅超风请他们到堂屋坐定,苏念慈奉上清茶。"郭大侠客气了,守望相助本就是应当的。"
郭靖摆摆手:"话虽如此,可那时兵荒马乱,谁敢往襄阳送粮草?也就你们振远堂,敢带着盐工走水路,硬生生闯过蒙古兵的封锁线。"他看向梅超风,眼里满是敬佩,"陈兄弟当年没说错,你比他可靠多了。"
提到陈玄风,梅超风的目光柔和了些:"他总爱说大话。"
"可不是嘛。"黄蓉接话,拿起块桃花酥塞进嘴里,"当年他跟老顽童打赌,说能在三天内画出《九阴真经》的总纲,结果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抄了两天两夜,最后还是我帮他描的图。"
众人都笑了起来,堂屋里的气氛顿时轻松不少。
正说着,门外传来喧哗声。林小乙跑进来禀报:"师娘,楚州的百姓抬着块石碑来了,说是要立在振远堂门口。"
梅超风起身出去一看,只见十几个百姓抬着块青石碑,碑上刻着"盐泽安澜"四个大字,笔力遒劲,竟是出自钦差之手。为首的王老汉见了她,激动地说:"梅师傅,这碑不是给您一个人的,是给所有守着盐场、护着百姓的人。"
梅超风望着石碑,又看了看周围一张张淳朴的笑脸,突然明白陈玄风当年为什么总说"守着这里就好"。江湖路远,侠名赫赫又如何?不如守着一方水土,护着一群人,看着盐粒堆满仓,看着孩子们能吃饱饭,来得踏实。
"立吧。"她轻声说,"立在东边,让它对着盐场。"
石碑立起那天,楚州百姓几乎都来了。孩子们围着石碑追逐打闹,老人们坐在旁边晒太阳,说着近年的好光景。郭靖和黄蓉也没走,郭靖还兴致勃勃地教林小乙几套拳法,黄蓉则拉着苏念慈,传授做桃花酥的秘诀。
梅超风站在振远堂的台阶上,看着眼前的景象,铁鞭上的铃铛轻轻晃动。她想起陈玄风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超风,我这辈子没什么大本事,就守着你,守着这盐场...够了。"
是啊,够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盐场上,像铺了层碎金。梅超风收起铁鞭,转身往堂屋走,准备给大家做晚饭。路过演武场时,看见郭靖正在教孩子们扎马步,黄蓉在一旁纠正他们的姿势,苏念慈和林小乙则在给大家分发桃花酥。
她的脚步顿了顿,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江湖路远,风波险恶,但总有归帆靠岸处。对她而言,这振远堂,这盐场,这些笑着的人,就是最好的港湾。
夜里,梅超风坐在灯下,翻看着陈玄风留下的日记。最后一页,他画了个简单的素描,一个女子挥着铁鞭,身边围着一群孩子,旁边写着:"超风的样子,该是这样的吧。"
梅超风的指尖拂过画像,眼眶微微发热。她拿起笔,在旁边添了几笔——远处的盐场上,堆着小山似的盐粒,天空中有只风筝,风筝线握在一个模糊的男子手里。
放下笔,她吹灭油灯,走到窗边。月光洒在"盐泽安澜"的石碑上,泛着清冷的光。远处的盐场静悄悄的,只有风吹过盐堆的声音,像谁在低声絮语。
梅超风知道,陈玄风就在这里,在盐粒里,在风声里,在每一个安宁的日子里。
而她,会带着他的那份,一起守下去。
夜渐深,堂屋的灯还亮着。郭靖夫妇被挽留住,正和梅超风围坐桌前,就着油灯讨论楚州盐场的未来。黄蓉手指在桌上画着草图,声音清脆:“依我看,不妨效仿襄阳城的粮仓制度,在盐场旁建个‘储备仓’。秋收时存些谷物,开春青黄不接时低价卖给百姓,既稳住民心,又能让盐工们有额外收入。”
郭靖点头附和:“蓉儿说得是。当年襄阳能守那么久,靠的就是‘藏粮于民’。你们盐场产量稳定,若能再握些粮食储备,百姓心里更踏实。”
梅超风指尖叩着桌面,沉吟道:“储备仓可行,但需得找个稳妥的人看管。账目必须日清月结,绝不能出半点纰漏。”她抬眼看向苏念慈,“念慈心细,这事交给你如何?”
苏念慈脸颊微红,连忙应下:“弟子定不辱命!每日核对入库出库数量,随时向您汇报。”
林小乙在旁插了句:“师娘,我能不能跟着学?我想记清楚盐场的进出账,以后也能帮上忙。”
梅超风笑了笑:“求上进是好事。明日起你跟着念慈学,从登记盐袋数量开始,半点马虎不得。”
正说着,院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林小乙起身去看,回来时手里捧着个布包,神色有些复杂:“师娘,是陈前辈的旧部送来的。说是整理陈前辈遗物时发现的,特意送来给您。”
布包打开,里面是本泛黄的账簿,还有半块磨损的铁鞭头。账簿里详细记录着振远堂成立初期的收支,每一笔都写得工工整整,末尾还夹着张字条,是陈玄风的笔迹:“超风,若哪日我不在了,记着别硬撑,找信得过的人搭伙。盐场的兄弟都是实在人,错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