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春雷起,震山河!(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年代:我退婚村花捶爆丈母娘》最新章节。

短短几天功夫,

弯河大队那亩产四百五十五斤的夏粮消息,就跟长了飞毛腿似的,撞进了全国的千家万户,炸得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最先急得火烧眉毛的是紧挨着西北的几个省。

河东省农业厅那幢灰扑扑的办公楼,三楼的会议室里,烟味浓得呛人,灯火硬是亮到了后半夜。

局长王胖子把一份揉得发皱的《西北日报》拍得啪啪响:“都瞪大眼睛瞧瞧!四百五十五!明天!就明天!派车派人,带上笔杆子和技术员,给我往弯河跑!取不回真经就别回来!”

话音没落,走廊里电话铃就催命似的此起彼伏。

天蒙蒙亮,几辆沾满泥泞的绿色吉普就顶着露水,吭哧吭哧往西北方向驶去。

这阵风,旋着黄土地上的尘沙,一路吹过了长江。

江南水乡的吴县县委大院,静悄悄的午后,常委们正慢条斯理地开会。

秘书捏着一份《西北日报》,脚步匆匆又轻轻,像踩着火炭,进来伏在县委主任耳边。

只见县委主任捏着报纸的手指头抖了一下,那张本来没什么表情的脸上,眼皮猛地跳了两跳。

“四…四百…五十五斤?”

他兀自念出了声,会议室里针落可闻。

半晌,他清清嗓子,声音不高,却像扔了块石头:“今天的会,…先到这。回家,都好好想想这事儿。”

钢笔“啪嗒”掉在地上的脆响,像打了个寒战。

紧跟着,他将手里的报纸放到了桌上……

风没停,卷着报纸上的墨香,呼啦啦刮进了东北的黑土地。

龙江农场的广播大喇叭,本来正放着《打靶归来》,冷不丁插进来场长老张那嘶哑着嗓子的播报。

“全体人员注意!全体人员注意!”

“刚收到消息,西北省弯河大队夏粮…亩产四百五十五斤!”

“同志们!四百五十五斤啊!!!”

老张自己都念破了音。

广播室窗口,挤满了黑压压的脑袋,老少爷们、大姑娘小媳妇,都支棱着耳朵,嗡嗡的议论声盖过了广播里最后的杂音。

“多少?四百五十五?俺滴娘嘞!顶咱这儿最好的地两亩半了!”

“乖乖,顿顿白面馍……想都不敢想……”

“听说西北那地方穷山恶水天都不下雨的,可那弯河是咋打这么多粮食的?”

这股旋风,

刮着刮着……终于卷到了京城城墙根儿下……

新华社的大院里炸开了锅。

一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编辑部主任,拿着刚批下来的采访任务单,激动得手指头敲桌子:“老刘!小王!你们几个老笔杆跑一趟西北!”

“记着,把眼睛瞪圆了!”

“好经验要报足,有啥沟沟坎坎的也甭藏着掖着!老百姓的肚子等不得瞎话!”

几个资深记者心领神会,麻利地收拾帆布挎包、黄书包,采访本上早就密密麻麻列好了几页问题。

他们太知道这颗“卫星”的分量了。

农科院的小会议室更是争得面红耳赤。

白发如银的老专家吴教授,指着墙上那幅色彩斑驳的全国地图,手都在颤:“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这儿了!天大的好事!可正因为它太好了,才更得慎之又慎!”

“想想五十年代末的教训!得摸索,得稳步来!千万……千万不能一窝蜂!”

旁边的年轻助手刷刷地记,心里也绷着弦。

这股风,早就钻透了围墙,吹进了最日常的角落……

农大的教室里,老教授临时改了教案,对着讲台下学生们惊愕又兴奋的脸,讲起了黄土高原上的奇迹。

农场的会计室里,算盘珠子打得噼里啪啦山响,算着如果自家的地也增产,能多发多少粮票……

天南地北反应不一!

有的地方县干部揣着介绍信已经挤上了开往西北的火车;有的地方还在观望,领导眉头紧锁,让手下“再研究研究”。

还有的地方,私下里冷言冷语。

“哼,搞包产?那叫什么主义?”

“步子大了,不怕扯着淡?”。

可甭管上头怎么琢磨,街头巷尾的茶馆里、田间地头的垄沟边、井台旁的树荫下,到处都在传、都在叹、都在算。

“听说了没?西北有个弯河村,麦子打出了天量!”

“四百五十五斤啊!那地里埋了金娃娃?”

“隔壁老王昨儿拿报纸回来,手都是抖的!他家六口人,去年分的麦子连腊月的白面饺子都没吃上……”

“要是咱们这地头也能这样……”

“敢想啊!顿顿白面馍馍,白花花的那种!神仙过的日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