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8集:稻田的丰收宴(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最新章节。
楚地稻熟时
晨光刚漫过长沙郡的田埂,露水还凝在稻穗尖上,像撒了把碎银。张阿伯扛着镰刀往自家田里走,裤脚蹭过齐膝的稻秆,金黄的谷粒便簌簌落在鞋面上。他停下脚,伸手握住一穗稻子,指腹碾过饱满的谷粒,那沉甸甸的触感让他嘴角又忍不住往上翘——往年这时候,稻穗瘦得像麻杆,握在手里轻飘飘的,哪有如今这般压手的分量。
“阿伯,您来得早!”田埂那头传来脚步声,是邻村的王二柱,肩上挑着两个空鱼篓,“我家那片稻子,昨晚我摸黑看了,穗子比去年长半指,今年肯定又是好收成!”
张阿伯直起腰,笑着摆手:“何止好收成!你忘了开春秦将军带来的新稻种?还有那‘稻鱼共生’的法子,咱们往田里放的鲤鱼苗,如今都长到斤把重了。”他往田埂边的水洼指了指,那里浮着几片荷叶,底下隐约能看见银灰色的鱼影,“我家那三分地,去年收了两百斤粮,今年估摸着得有四百斤!”
王二柱眼睛一亮,放下担子凑过来:“真能有这么多?去年我还不信呢,总觉得稻子和鱼搁一块,鱼会啃稻根,稻子会抢鱼的养分。还是您胆子大,第一个跟着秦将军试种。”
提起开春的事,张阿伯叹了口气。那会儿秦斩带着农官来村里,手里捧着装新稻种的布包,说这稻种是关中改良的,耐旱又高产,再配上在稻田里养鱼,鱼粪能当肥料,稻子能给鱼遮阴,是“一举两得的生态法子”。可村里没一个人敢试——去年冬天刚遭了涝灾,地里颗粒无收,大家手里就剩这点老稻种,要是试砸了,下半年就得饿肚子。
是张阿伯先动了心。他老伴早逝,儿子在咸阳当兵,家里就他一个人,就算试错了,大不了去镇上帮工。他攥着秦斩递来的新稻种,指尖都在抖:“秦将军,我信您。要是真成了,我就带着村里人一起种!”
秦斩拍了拍他的肩,眼神亮得很:“张阿伯,您放心,农官会天天来田里盯着,有任何问题,咱们立刻解决。”
后来的日子,农官果然天天来。教他们怎么泡种、怎么插秧,什么时候放鱼苗,放多少合适。有一回遇上连阴雨,张阿伯的稻田里积了水,鱼苗浮在水面上翻白,他急得直跺脚,连夜跑去找秦斩。秦斩带着巡守队的人赶来,扛着锄头挖排水沟,又教他往田里撒了些草木灰,第二天鱼苗就活过来了。从那以后,村里再没人质疑这新法子,家家户户都跟着种起了新稻种,放起了鲤鱼苗。
“阿伯!秦将军来了!”王二柱突然指着远处喊道。
张阿伯抬头,看见田埂尽头来了一队人。秦斩走在最前面,穿着短打,裤脚挽到膝盖,手里拿着一卷竹简,身后跟着两个农官,一个扛着丈量土地的木尺,一个提着装记录工具的布囊。
“张阿伯,今日来丈量你家稻田的收成,准备好秤了吗?”秦斩走近了,声音带着笑意,眼角能看见淡淡的细纹——这半年来,他跑遍了长沙郡的各个村落,晒黑了不少,也瘦了些,但眼神里的劲更足了。
张阿伯忙点头:“早准备好了!就在田埂边的老槐树下,我让儿媳妇把家里最大的秤都搬来了。”
说话间,农官已经开始丈量稻田。一个农官用木尺量出稻田的长和宽,报出数字,另一个农官在竹简上飞快地记录。秦斩蹲在田边,随手拔起一丛稻穗,数了数穗上的谷粒,又用手指掂了掂重量,对张阿伯说:“您家这稻穗,每穗谷粒比去年多二十多粒,颗粒也更饱满,亩产肯定能超预期。”
张阿伯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托将军的福!要是往年,这时候我还在愁今年的粮够不够吃,今年倒好,不仅够吃,还能存下不少,等冬天儿子回来,让他带些去咸阳,让他也尝尝家里的新米。”
不一会儿,农官丈量完了,拿着竹简走到秦斩面前:“将军,张阿伯家这三分地,亩产折算下来是四百三十斤,比去年的两百一十斤,足足多了四成五!”
“好!”秦斩接过竹简,在上面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把这个数字记在长沙郡的收成册上,让其他村落都看看,新稻种和稻鱼共生的法子,到底能带来多少好处。”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抬头一看,是阿禾带着学堂的孩子们来了。十几个孩子穿着统一的青色布衣,手里提着小竹篮,蹦蹦跳跳地走在田埂上,新先生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
“秦将军!张阿伯!”阿禾挥着手跑过来,她今天扎着双丫髻,发梢系着红色的丝带,跑起来丝带随风飘动,“先生说,今天带我们来捡稻穗,让我们体验‘耕读结合’,还说要教我们算收成呢!”
新先生也走了过来,对着秦斩拱手行礼:“将军,如今学堂里的孩子,不仅要读书识字,还要了解农耕之事。我觉得捡稻穗是个好机会,既能让孩子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又能教他们算术——比如算一亩地能收多少粮,一家五口人一年需要多少粮,这样的学问,比在学堂里死记硬背更有用。”
秦斩点头赞同:“先生说得对。大秦的百姓,既要知书达理,也要懂农耕、会生活,这样才能把日子过好。”
孩子们已经四散开来,蹲在田埂边捡掉落的稻穗。最小的那个孩子叫小石头,才六岁,蹲在地上,把稻穗小心翼翼地放进竹篮里,嘴里还念叨着:“一粒、两粒、三粒……阿禾姐姐,我捡了十粒稻穗了!”
阿禾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小石头真厉害!不过你知道吗?十粒稻穗剥了壳,才能煮出一小口米饭。我们要捡很多很多稻穗,才能凑够一碗饭呢。”
小石头睁大眼睛:“原来一碗饭要这么多稻穗啊?那我以后再也不剩饭了!”
新先生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对秦斩说:“上次我教孩子们背《诗经》里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孩子们不懂什么是‘小康’。今天带他们来田里,看这金黄的稻穗,看张阿伯脸上的笑,他们就懂了——能吃饱饭,能穿暖衣,就是好日子,就是‘小康’。”
秦斩望着孩子们的身影,心里一阵暖流。他想起初到楚地时,这里因为连年战乱,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他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阿禾时,她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手里拿着半个发霉的窝头,眼神里满是怯懦。如今,阿禾不仅进了学堂,还能带着其他孩子一起学习、劳动;学堂里的孩子们,再也不用饿肚子,脸上都带着笑容。这就是他想要的——不是战场上的赫赫战功,而是百姓能安居乐业,能有安稳的日子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