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8集:稻田的丰收宴(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最新章节。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张阿伯的儿媳妇提着饭篮来了,里面装着刚蒸好的新米饭,还有一碟炒青菜、一碗鱼汤。“将军,先生,阿禾,还有孩子们,快过来吃饭吧!尝尝今年的新米!”

众人围坐在老槐树下,捧着陶碗,吃着香喷喷的新米饭。新米颗粒分明,入口软糯,带着淡淡的稻香味。小石头吃得最快,一碗饭很快就见了底,举着空碗对张阿伯的儿媳妇说:“婶子,我还要一碗!这米饭真好吃!”

大家都笑了起来,田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傍晚时分,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长沙郡最大的晒谷场热闹了起来,百姓们从家里扛来新收割的稻子,铺在晒谷场上,用木耙摊平。田埂边的空地上,支起了好几口大铁锅,锅里煮着肥美的鲤鱼,炖着喷香的猪肉,蒸汽袅袅,香味飘得很远。

张阿伯和几个老人坐在一旁,一边抽着旱烟,一边看着晒谷场上的景象。“想当年,咱们长沙郡哪有这样的好日子?”一个老人叹了口气,“那会儿打仗,田没人种,粮没人收,好多人都饿死了。现在好了,有秦将军在,有新稻种,有稻鱼共生的法子,咱们不仅能吃饱饭,还能吃上鱼和肉,这都是以前不敢想的啊!”

另一个老人点头:“是啊!我家那孙子,以前总问我‘爷爷,什么时候能天天吃米饭啊?’现在好了,不仅能天天吃米饭,还能吃好吃的菜。我这心里,比蜜还甜!”

这时,素问带着医署的人来了。他们手里提着布包,里面装着防疫香囊。“大家好,我是医署的素问。丰收了,大家都高兴,但也要注意饮食卫生,别吃变质的食物,生熟食物要分开,避免拉肚子。”素问一边说,一边给大家分发香囊,“这香囊里装的是艾草、藿香、佩兰,能驱蚊虫,还能预防疫病,大家可以挂在屋里,或者带在身上。”

百姓们接过香囊,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一股淡淡的草药香味让人很舒服。“谢谢素问姑娘!还是你们想得周到!”一个妇人笑着说,“上次我家孩子感冒了,就是素问姑娘给开的药,很快就好了。”

素问笑了笑:“不用谢,这是我们医署应该做的。大家有任何身体不舒服的地方,都可以去医署找我们,我们会尽力为大家诊治。”

秦斩也来了,他手里拿着一坛酒,走到晒谷场中央,对大家说:“乡亲们,今天是个好日子,是咱们长沙郡丰收的日子!这一年来,大家辛苦了——春耕时,你们顶着寒风插秧;夏天时,你们冒着烈日除草;秋天时,你们忙着收割。正是因为有你们的辛劳,才有了今天的好收成,才有了咱们楚地的好年成!”

百姓们都安静了下来,看着秦斩,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秦斩举起手中的酒坛,往每个人的陶碗里倒了些酒:“我提议,咱们干了这碗酒!第一杯,敬土地!是土地给了我们粮食,给了我们生存的根基;第二杯,敬辛劳!是大家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的丰收;第三杯,敬咱们楚地的好年成!希望明年,咱们的收成更好,日子过得更红火!”

“好!”百姓们齐声喊道,举起陶碗,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大家开始吃饭。锅里的鲤鱼已经煮好了,鱼肉鲜嫩,汤汁浓郁;炖肉炖得软烂,入口即化。百姓们围坐在铁锅边,一边吃,一边聊天,笑声、说话声、碗筷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阿禾和学堂的孩子们也来了,他们围坐在一张小桌子旁,吃着饭,唱着学堂里学的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如今再无饿死汉,楚地稻熟人人欢!”

孩子们的歌声清脆悦耳,回荡在晒谷场上。秦斩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想起刚到楚地时,系统弹出的提示是“楚地百姓温饱率不足30%,粮食储备仅够支撑一个月”,而现在……

他下意识地看向眼前的虚空,果然,系统提示弹了出来:

“生态农业与新稻种成效凸显,楚地粮食储备可支三年,百姓温饱率达100%,解锁‘丰收储备’粮仓管理模板。后续可依托该模板,建立标准化粮仓,优化粮食储存方式,保障楚地粮食安全。”

秦斩笑了笑,关掉了系统提示。他不需要靠系统提示来确认成果,眼前百姓们的笑容,晒谷场上堆积如山的稻子,锅里飘出的香味,孩子们的歌声,这些都是最真实的成果,是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的证明。

月光升了起来,洒在晒谷场上,给金黄的稻子镀上了一层银色。百姓们还在热闹地吃饭、聊天,有人拿起了竹笛,吹起了楚地的民谣;有人拉起了二胡,旋律悠扬。阿禾和孩子们跟着音乐跳舞,脚步轻快,笑声响亮。

张阿伯走到秦斩身边,手里拿着一碗新米饭,递给秦斩:“将军,尝尝这新米。这是咱们长沙郡最好的米,也是咱们老百姓的心意。”

秦斩接过陶碗,吃了一口新米饭,软糯的口感在嘴里散开,带着淡淡的香甜。他看着眼前的一切,轻声说道:“这才是大秦的根基啊——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充足,日子安稳。只要咱们一起努力,楚地会越来越好,大秦也会越来越好。”

张阿伯点头,眼里满是认同。他望向晒谷场上的人群,望向远处灯火通明的村落,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从今往后,楚地再也不会有饥寒交迫的日子,再也不会有流离失所的百姓。因为他们有秦将军,有新的稻种,有勤劳的双手,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月光下,笑声与碗筷声交织,与悠扬的民谣交织,与孩子们的歌声交织,成了楚地最动人的民生乐章,也成了大秦盛世最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