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0集:粮种的推广(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最新章节。

麦浪涌楚地

第一章 仓廪实:楚地的夏末,日头还带着灼人的劲儿,却被一阵风卷着,散了大半燥热。张阿伯蹲在自家田埂上,手里攥着一穗饱满的粟米,指腹搓开谷壳,金黄的米粒滚落在掌心,沉甸甸的,泛着油亮的光。

“阿伯,量出来了!”村口的二柱扛着木斗跑过来,声音里满是雀跃,“粟米亩产两石三,小麦也有两石一!比去年那老品种,足足高了两成还多!”

张阿伯猛地站起身,腰间的老骨头“咯吱”响了一声,他却没顾上疼,一把夺过木斗,伸手进去扒拉着粟米。米粒从指缝间漏下,落在斗底发出“沙沙”的响,像是在唱一支丰收的歌。他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旧粮种亩产刚过一石八,秋收后除了交租子,家里的粮缸都填不满,小孙子半夜喊饿,老伴只能煮些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粟米粥。

“真……真有这么多?”张阿伯的声音有些发颤,眼眶也热了。他抬头望向自家的田,连片的粟米穗子压弯了秸秆,风一吹,掀起层层金浪,一直铺到村外的河沟边。旁边的小麦田更甚,麦穗饱满得像是要炸开,阳光洒在上面,晃得人睁不开眼。

消息像长了翅膀,没半天就飞出了村子。第二天一早,张阿伯刚打开院门,就看见村口停着几辆牛车,几个穿着外郡服饰的人正围着二柱打听。“小哥,听说你们村张阿伯种的粮种能高产?俺是隔壁陈郡的,想来讨些种籽。”一个络腮胡汉子上前一步,手里还提着一篮自家腌的咸菜,“这点心意,要是能给俺匀些种籽,俺再补些粟米当谢礼。”

张阿伯愣了愣,正要开口,又有几个人围了上来,有燕郡的,有庐江郡的,都是奔着粮种来的。他家里的粮种本就留得不多,这下子哪够分?正犯愁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尘土飞扬中,秦斩骑着马过来了。

秦斩是楚地的郡守,这些年在本地兴修水利、办私塾,百姓们都信服他。他勒住马,看到围在张阿伯家门口的人群,又看了看田地里的粮浪,心里已有了数。“张阿伯,”秦斩翻身下马,走到田埂边,“这粮种是你去年从咸阳农署领的试种品吧?如今丰收了,正好让更多人受益。”

张阿伯点点头:“是啊,秦大人。可来要种籽的人太多,俺家那点存货,不够分啊。”

秦斩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急,咱们办个粮种授业会。就设在村东的晒谷场,你带着村里种过新粮种的老把式,给外郡来的乡亲们演示播种、除草的法子。种籽的事,我让人从郡府粮仓调一批来,保证人人都能领上。”

张阿伯眼睛一亮,连忙应下:“好!好!俺这就去叫村里人准备!”

二柱已经跑去敲村口的铜钟了,“当——当——”的钟声在村子里回荡,村民们扛着锄头、提着篮子,纷纷往晒谷场赶。张阿伯的老伴王氏也挎着竹篮过来,里面装着刚煮好的粟米粥,热气腾腾的,香气飘了老远。“先喝碗粥垫垫,”她把粥碗递给秦斩,“俺家老头子说,这新粮种能丰收,多亏了大人当初劝他试种。”

秦斩接过粥碗,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胃里,带着粟米特有的香甜。“这是百姓自己种出来的好收成,”他望着远处赶来的人群,“咱们把法子教给更多人,明年楚地,不,大秦的田地里,都能长出这样的好粮。”

第二章 授业忙

晒谷场早就被村民们收拾得干干净净。场边搭起了一个土台,台上摆着两捆粟种、一捆麦种,还有张阿伯手绘的田垄图——用炭笔在木板上画着,哪里种粟米,哪里种小麦,行距留多宽,都标得清清楚楚。

离授业会还有半个时辰,晒谷场已经挤满了人。外郡来的农户们围着张阿伯,七嘴八舌地问着:“阿伯,这新粟米耐不耐旱啊?俺们燕郡多山地,雨水少。”“小麦要浇多少水?要是天旱,能不能补种?”

张阿伯被围在中间,却一点也不慌乱。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来,里面是晒干的粟米和小麦的根须,“你们看,这新粟米的根比老品种扎得深,能吸着地下的水,山地种着也不怕旱。小麦呢,出苗前得浇透,出苗后反倒不能多浇,不然根会烂——”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车轮声,几辆马车驶进晒谷场,车身上插着“咸阳农署”的旗帜。为首的一个官员跳下车,穿着青色的官服,腰间系着铜带钩,正是从咸阳来的农官李大人。

“秦郡守,张老丈!”李大人快步走过来,手里提着两个木盒子,“奉廷尉府之命,特将新农具送来,助各位推广粮种。”

秦斩迎上去,打开木盒一看,里面装着两样从未见过的农具:一个是曲辕犁,犁头是铁打的,弯曲的犁柄看着比普通犁轻便;另一个是耧车,下面有三个铁尖,上面装着个木斗,斗底有个小口。

“这是曲辕犁,”李大人指着犁具解释,“比寻常直辕犁省力气,一个人就能拉着走,翻地还深。这个耧车更妙,把种子倒进木斗里,推着走,种子就能从斗底的口漏下去,均匀地落在土里,不用再手撒了——一天能种十亩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村民们都围过来看新鲜。二柱伸手摸了摸耧车的铁尖,惊讶道:“这铁家伙真这么厉害?俺手撒种,一天顶多两亩,还撒不均匀,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稀。”

李大人笑了笑:“可不是嘛。不过这农具得会用,不然也出不了力。”他看向张阿伯,“张老丈,您种了一辈子地,要不先试试?”

张阿伯有些犹豫,他这辈子用惯了老犁、老锄头,看着这新奇的耧车,心里没底。但转念一想,要是这农具真能帮着种地,那以后乡亲们就不用那么累了。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俺试试。”

村民们赶紧在晒谷场边辟出一小块空地,松了土。张阿伯抱着耧车,李大人在旁边指导:“木斗里先装半斗粟种,推着走的时候,脚步要稳,别太快,也别太慢。”张阿伯把粟种倒进木斗,双手扶住车柄,慢慢往前推。

耧车的铁尖扎进土里,留下三个小坑,粟种顺着斗底的小口,均匀地落在坑里。他推了十几步,停下来,二柱跑过去扒开土一看,每颗种子之间的距离都差不多,比手撒的整齐多了。

“成了!成了!”张阿伯直起腰,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笑得合不拢嘴,“这玩意儿真好用!比手撒快多了,还匀!以后种地再也不费劲了!”

人群里响起一阵欢呼,外郡来的农户们也纷纷上前,学着张阿伯的样子试耧车。有个燕郡的老农试了两次,就掌握了诀窍,他拍着耧车感叹:“大秦的能工巧匠真厉害!有了这东西,俺们山地种粟米,再也不用怕种得慢了!”

张阿伯也没闲着,他带着村里的老把式,在空地上划出几块田,演示怎么种粟米、怎么种小麦。“粟米要种在山地,行距得留一尺,太密了长不开,太稀了浪费地,”他用木尺量着距离,在地上划出印子,“小麦呢,得种在平坦的地,出苗后要除三遍草,第一遍在苗长三寸的时候,第二遍在分蘖的时候,第三遍在抽穗前——”

王氏和村里的妇人们则在一旁,把准备好的粮种分装在布包里。每个布包里装着两斤粟种、两斤麦种,还附上一张麻纸,上面用小篆写着“农桑要诀”,记着播种、浇水、除草的法子。“这是俺们阿伯写的,”王氏把布包递给一个庐江郡的妇人,“按上面的法子种,保准能丰收。”

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授业会已经办得热热闹闹。秦斩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也暖烘烘的。他走到李大人身边,低声说:“李大人,这粮种和农具,要是能推广到全国,大秦的百姓,就再也不愁饿肚子了。”

李大人点点头,望着晒谷场上的人群,眼神坚定:“郡守放心,我回咸阳后,定会上奏廷尉府,把楚地的经验推广到各郡。让天下的田,都长出好粮;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

第三章 传千里

授业会结束后,外郡的农户们带着粮种和“农桑要诀”,坐着牛车离开了楚地。张阿伯站在村口,看着远去的车队,心里还惦记着:“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种好,要是有啥问题,咋跟俺们联系呢?”

秦斩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我已经让人在各郡的驿站设了农桑问询处,他们有问题,能通过驿站传信来。再说,过些日子,咱们还能派人去看看。”

果然,没过一个月,驿站就送来一封燕郡的信,是之前来讨种籽的李老栓写的。信里说,他把粟米种在了自家的山地里,按照“农桑要诀”里的法子,留了行距,还浇了两次水。如今粟苗已经长到三寸高,绿油油的,比去年的老品种壮实多了。

张阿伯拿着信,激动得手都抖了,他把信读给村里的人听,大家都围着他,脸上满是欢喜。二柱说:“阿伯,咱们的粮种真能在燕郡种活!以后说不定还有更多郡来要种籽呢!”

可没过多久,燕郡又传来消息,说那边遭了旱灾,山地里的粟苗都蔫了,李老栓急得快哭了,专门派人来楚地问办法。张阿伯听说后,连夜召集村里的老把式商量。

“粟苗耐旱,可旱得太厉害也不行,”张阿伯皱着眉头,“俺记得去年咱们村也旱过,后来俺们在田埂边挖了浅沟,引着山泉水浇地,粟苗就缓过来了。”

“还有,”村里的老周头补充道,“可以把稻草割下来,铺在粟苗根边,能保墒,减少水分蒸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