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窗台晒着旧铜钱(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逆流韶华》最新章节。
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像融化的金子,毫不吝啬地泼洒在南风巷湿漉漉的青石板上。
积攒了整个梅雨季的阴郁仿佛被瞬间蒸发,空气里弥漫开一股泥土和瓦片被曝晒后的干爽气息。
巷子里的门一扇扇打开,人们像久蛰的生灵,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欣喜,将家里积压了许久潮气的被褥、衣物、甚至陈年的书报都搬了出来。
一时间,五颜六色的被面和衣衫挂满了院墙与晾衣绳,整个南风巷仿佛一夜之间开满了笨拙而温暖的花。
沈星河站在院中,看着这片热闹的景象,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院子中央那块最大的石板上。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将那枚被大家视若珍宝的铜钱也请了出来,让它安安静-静地躺在石板上“醒潮”。
阳光下,那枚古旧的铜钱泛着温润而深沉的光泽,仿佛在贪婪地吸收着这久违的暖意。
他本能地皱了下眉,作为半个文物修复的行家,他知道黄铜制品最忌温湿度剧烈变化和长时间的暴晒,这会加速其表面的氧化和锈蚀。
他张了张嘴,想提醒一句,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看着邻居们小心翼翼绕开那块石板,孩子们也被大人告诫着不许靠近,那份共同守护的默契,让他忽然觉得自己的那点专业知识显得有些多余和冰冷。
他慢慢释然了——他知道,就算这枚铜钱真的因此有了些微的损伤,也不会有任何人去责怪那个将它拿出来的人。
在这份心照不宣的共同期盼里,善意远比结果重要。
果不其然,午后天边飘来几朵厚实的云,天色略微一暗。
还没等沈星河起身,隔壁赵师傅家的小女儿已经像只轻快的小燕子,一阵风似的跑进院子,抢在可能的雨滴落下前,用一块干净的棉布小心翼翼地将那枚尚有余温的铜钱包裹起来。
她没有回自己家,而是径直跑向巷口那户人家,熟门熟路地掀开米缸盖,将包好的铜钱深深埋进了米里。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一句多余的言语,也没有人为此称颂或喝彩。
然而这一幕落在沈星河眼里,却比任何隆重的仪式都让他心头一暖。
有些事情,真的不必说破,因为信任本身,已经成为了南风巷最好的传承。
这份传承,林夏想用另一种方式记录下来。
她策划的“巷子的记忆展”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筹备阶段,她兴冲冲地拿着策划案找到沈星河,指着其中“核心展品”一栏,眼睛亮晶晶地说:“我想把咱们巷子这枚铜钱请进展柜,作为历史的见证物,配上它的故事,一定能成为展览的亮点。”
她拿着方案在巷子里挨家挨户征求意见。
出乎她意料的是,多数人都迟疑地摇了摇头。
张奶奶抚摸着自家的米缸,低声说:“那东西是有灵性的,得压在米缸里,镇着咱们巷子的烟火气。要是放进那玻璃框里,冷冰冰的,就跟我们生分了,心里不踏实。”旁边的人也纷纷附和:“是啊,展了就冷清了,还是压着实在。”
林夏有些失落,但很快理解了大家的心情。
最后,经过协商,达成了一个两全的方案:为铜钱拍一组高清照片参展,实物依旧归米缸保管。
布展那天,林夏亲自为那张铜钱的照片写下说明卡,她没有写它的年代和材质,只写了一句话:“真正的文物不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柜里,而在每一个清晨被淘米的手掌触摸到的踏实中。”
展览开幕那天,小小的展厅挤满了人。
参观者们对那枚铜钱的照片颇感兴趣,但驻足时间最长、引起最多低声议论的,却并非这件“镇巷之宝”,而是墙角一张不起眼的、被放大复印的泛黄账单。
那正是二十年前,沈星河用自己第一笔稿费为巷子里几个贫困孩子垫付新学期书费的收据。
收据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但上面的每一个名字,都对应着巷子里一张张如今已不再年少的脸。
人们指着那张收据,跟身边的孩子讲述着当年的故事,那份尘封的温暖,在这一刻,比任何一件冰冷的古物都更能触动人心。
沈建国坐在院中的老槐树下,慢条斯理地编着一只竹篓。
他手指粗粝,布满老茧,但剖开的竹篾在他手中却仿佛有了生命,柔顺地穿梭交错。
邻居王叔拿着一段包着黑胶皮的旧电线走过来,满脸愁容:“建国,帮我瞅瞅,收音机又不响了,是不是这线断了?”
沈建国抬眼看了看,摆了摆手,嗓音一如既往地带着几分不耐烦:“我哪会修那玩意儿,找年轻人去。”说着,他却顺手接过了那段电线。
他没去检查什么通路,只是用粗糙的手指摩挲了一下电线的硬度,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它弯成一个圆环,三两下就严丝合缝地嵌进了快要完工的竹篓底部,再用细竹篾牢牢固定住。
“喏,”他把竹篓递过去,“这样提重东西,底就稳当了,不容易散。”
王叔一愣,随即喜笑颜开,提着加固过的竹篓连声道谢,欢欢喜喜地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