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谁都没说是我说的(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逆流韶华》最新章节。
清晨的微光穿透薄雾,巷子里弥漫着雨后泥土和草木混合的清新气息。
王婆家的厨房里却传来一阵焦糊味,紧接着是她中气十足的懊恼声:“哎呀!我这记性!糊了!这锅药全糊了!”她急得直拍大腿,围着灶台团团转。
她的儿媳秀莲闻声从里屋出来,瞧见锅底那层黑乎乎的药渣,却不见慌乱。
她拿起长柄木勺,熟练地将锅里尚能挽救的药汤舀进另一只干净的瓦罐,然后用力刮了刮焦黑的锅底,竟将那些黑炭似的焦底也一并舀起些许,混入新添的药渣里,重新添水,架上小火慢炖。
王婆看得目瞪口呆:“你这是干啥?那烧焦的玩意儿也能要?”
秀莲一边有节奏地搅动着瓦罐,一边头也不抬地念叨:“妈,您不懂。火大了收一下汁,补一点味,这叫路数。沈叔以前闲聊时讲过——就算是烧坏了,也有烧坏了的门道。”
话音刚落,一个清朗的男声在门口响起:“我可没讲过这话。”
两人闻声回头,只见沈星河提着一袋早点,正站在门口,神情有些哭笑不得。
他确实从未说过如此具体的“烧坏理论”,但秀莲模仿的语气和那种“理所当然”的神态,分明脱胎于某次他在院子里闲谈时,随口打的某个比方。
他没有深究,更没打算纠正这个美丽的误会,只是走上前,从口袋里摸出一小块色泽深沉、边缘卷曲的陈年橘皮,递了过去:“放一小瓣这个进去,能压住焦气,还能提点药性。”
秀莲眼睛一亮,连忙接过,小心翼翼地掰了一小角丢进瓦罐,嘴里还不停地道谢:“哎,还是沈叔您这儿的方子灵!一说就通。”
沈星河笑了笑,没再言语。
他转身离开,心里却泛起一丝奇妙的涟漪:当一个又一个的谎言都源于善意的转述和生活的变通时,那最初的真相,真的比这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更重要吗?
上午时分,阳光正好。
巷口《巷志》编辑部的林夏收到了一份匿名投稿。
信封里没有信纸,只有一张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方格纸,上面用铅笔画着一张手绘草图。
图上画的是一个鞋底的轮廓,里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刻纹方案,旁边用不同颜色的笔写着几行小字:“防滑鞋底刻纹,雨天走陡坡,横向的纹路比竖向的稳当,交叉的最好。”在草图下方,还有一行潦草的使用心得:“比市面上卖的那些塑料拖鞋好用多了,踩着踏实。”
林夏只看了一眼,就认出这草图的“原型”。
那是几年前,巷子里有几户人家要上房顶修补漏水的瓦片,沈星河担心工人在湿滑的瓦面上失足,便用小刀在他们的胶鞋鞋底刻上了几道简单的横纹。
那只是一个应急的简易防滑法,却没想到如今竟被巷里的主妇们改造成了家用拖鞋的升级模板。
投稿人还在附言中特地说明:“这是住巷尾的阿珍传给我的,说是她婆婆听沈师傅提过一嘴,自己琢磨出来的。”
林夏饶有兴致地翻出过去三年的《巷志补遗》记录和邻里间的采访笔记。
她惊奇地发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鞋底刻纹”,在巷子里短短三年间,已经演化出了至少七种不同的版本,从简单的横纹、竖纹,到复杂的交叉网格纹,甚至还有人尝试过波浪纹。
而这些使用者和改良者,竟没有一个人亲眼见过沈星河当初制作的那个原始版本。
她拿起笔,在最新一期的《巷志补遗》手稿上,郑重地写下一行注脚:“传统的生命力,不在于分毫不差的精确复制,而在于充满活力的自由误读。”
下午,社区活动中心的老年技能培训班有些沉闷。
老师正在讲解如何将废旧塑料瓶改造成花盆,可讲到关键的剪裁和打孔步骤时,自己却卡了壳,比划了半天也没弄出个像样的东西。
底下的大爷大妈们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就在这时,坐在后排的沈建国突然站了起来。
他走到讲台前,从老师手里接过那个塑料瓶和一把剪刀,也不说话,手上动作干脆利落,“咔嚓”三两下,一个带着均匀沥水孔、造型别致的吊篮花盆就出现在众人眼前。
他随手从旁边的工具箱里扯了段铁丝,穿孔挂好,一个可以直接挂在阳台栏杆上的空中菜圃便宣告完成。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过半分钟。全场响起一片惊叹和掌声。
“你们年轻人记不住这些步骤没关系,”沈建国对着一脸尴尬的年轻老师摆了摆手,又回头对学员们嘟囔道,“其实我也是瞎琢磨的,看我家小沈以前在阳台上折腾那些瓶瓶罐罐,看会的。”
课后,好几个学员围住沈建-国,追问他剪裁的角度和打孔的原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