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谁还记得那场洪水(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逆流韶华》最新章节。

张大爷的话音在潮润的空气里漾开,像一滴落在静水里的油,无声无息地铺满整个巷子。

沈星河嘴角的笑意未减,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拨了一下。

市档案馆,98抗洪民间响应机制。

这些被封存在官方卷宗里的词汇,和他此刻所见的炊烟、所闻的饭香、所感的邻里温情,仿佛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两天后,市档案馆的两名年轻调查员果然来了。

他们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手里拿着崭新的笔记本和录音笔,站在巷口时,神情既有对历史的敬畏,又带着一丝对这片老旧城区的审视。

座谈会就设在沈建国家的小院里,几条长凳凑在一起,王姨端来了沏好的大碗茶。

老李头、卖早点的老周,还有几个在巷子里住了超过三十年的老街坊都被请了过来。

“各位老师傅,”戴眼镜的男调查员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语调显得亲切,“我们这次来,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九八年那场特大洪水。档案记载,当时全市低洼地区都受灾严重,唯独你们纸火巷这一片,提前组织了人员疏散和物资转移,几乎没有损失。我们想知道,在当时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个……呃,高效的预警和响应机制,是怎么运作起来的?”

院子里安静了一瞬,只有茶水的热气在飘。

老李头嘬了口茶,砸吧着嘴,眉头拧成了个疙瘩:“预警?啥预警?就记得那年夏天热得邪乎,人跟在蒸笼里似的。”

“对对对,”老周一拍大腿,“我家那条老黄狗,连着三天不肯出窝,趴在门口直哼哼。我当时就跟我婆娘说,这天儿不对劲,要出大事。”

女调查员在本子上飞快地记着:“民间经验感知……动物异常行为……”

“好像……好像是有人在巷口的电线杆上贴过张纸?”王姨不太确定地说,眼神在人群里搜寻着,“红纸还是白纸来着?记不清了,就记得上面写着字,歪歪扭扭的。”

“是有这么回事!”另一个大爷想起来了,“我还凑过去看了,天太热,脑子昏沉沉的,没看清写的啥。反正那几天巷子里人心惶惶的,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觉得得备着点什么。后来雨真下大了,也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嗓子,大家就都动起来了。”

调查员的眉头越皱越紧,录音笔忠实地记录下这些琐碎、模糊、甚至相互矛盾的片段。

他们试图从这些记忆的碎片里,拼凑出一个逻辑清晰的“民间响应机制”,却发现它像一团雾,看得见,摸不着。

沈建国一直没说话,只是闷头喝茶。

调查员的目光最终落在了他身上,因为档案里提过,他是当时校办工厂的负责人,组织了第一批沙袋。

“沈师傅,您是关键人物,您肯定记得吧?”男调查员期待地问。

沈建国放下搪瓷缸,缸底在石桌上磕出清脆一声。

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看不出什么情绪:“那时候天热得反常,空气里都是水腥味,连墙角的老鼠都往高处搬家。住在这巷子里的人,谁不知道快要变天了?用不着谁通知,心里都有数。”

他把一切归于天时与人心,归于一种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生存直觉。

他记得那个风雨欲来的下午,儿子沈星河塞给他一张写满字的炭报纸,眼神里有种不属于十七岁少年的凝重。

他记得自己半信半疑地将那张纸贴在电线杆上,也记得后来被大雨冲刷得字迹模糊的纸片。

但他选择不说。

这不是隐瞒,而是一种守护。

守护儿子在这个平凡世界里的安宁,也守护这条巷子自发生长出的力量。

那不是某个先知的功劳,而是所有人共同的本能。

调查员们最终带着“民间传统经验在灾害预警中的重要作用”的初步结论,礼貌地告辞了。

他们走后,沈星河从屋里出来,给父亲的茶缸续上热水。

“爸,你说得挺好。”

沈建国哼了一声,算是回应。

他端起茶缸,看着茶叶在热水中翻滚,像是把那些沉在心底的往事又搅动了一遍。

同一天下午,林夏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

她要为社区办一个小型画展,主题是《巷子的记忆》。

箱子底下,她翻出一个陈旧的饼干铁盒,里面是她从小到大收集的“宝贝”——漂亮的糖纸、断了线的风筝、还有一张张写着心事的小纸条。

一张泛黄、脆弱的炭报纸残片从纸条堆里滑落。

林夏捡起来,小心翼翼地展开。

纸张边缘已经碎裂,但中间那行用铅笔重重描摹过的字迹依然清晰——“七月廿三,大雨倾盆,低洼户速迁”。

是沈星河的笔迹。遒劲、果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她瞬间就明白了。

那场被街坊们归结为“直觉”和“预感”的奇迹,源头就在这张小小的纸片上。

她凝视着那行字,仿佛能看到二十五年前那个少年,在闷热的夏夜,拧着眉,一笔一划写下这来自未来的警告。

她有过一瞬间的冲动,想把这张纸片装裱起来,作为画展最核心的展品,告诉所有人,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但她很快放弃了。

她想起沈星河如今站在人群外的样子,想起他看着邻里自发互助时那满足而淡然的微笑。

他已经不需要被铭记了。

林夏取来画架和水墨,将炭报纸放在一旁。

她没有去复制那行字,而是用饱含水分的笔锋,在宣纸上拓印出那行字的意境——墨色淋漓,仿佛暴雨将至,字迹在水汽中若隐若现,倔强又孤独。

画作完成,她题名:《无人读的先知》。

画展开幕那天,巷子里的人都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