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苏联专家的皮尺(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钢轨上的家族》最新章节。

1953年4月15日,清晨六点二十分,中苏友好大厦的蒸汽暖气片发出最后一声嘶鸣。

齐振国站在哈尔滨车辆厂苏联专家楼前,数着怀表秒针走过三圈半,铸铁大门准时打开。穿蓝呢子制服的谢苗诺夫专家夹着黑色公文包走出来,皮靴在结霜的台阶上打滑时,齐振国一个箭步扶住了他。

\"cпacn6o(谢谢)。\"谢苗诺夫拍拍这个中国助手的肩,突然皱眉,\"你的手怎么了?\"

齐振国把缠着绷带的右手藏到背后。那是昨晚在车间测试制动闸时被崩飞的铆钉所伤。\"冻疮。\"他撒了个谎,同时注意到苏联人左臂下夹着的牛皮卷筒——那里面装着今天要验收的转向架设计图。

两人踩着未化的积雪向厂区走去。谢苗诺夫突然停在一台生锈的蒸汽机车前,用皮尺量了量排障器高度,摇头:\"83厘米,不符合Гoct标准。\"他掏出红铅笔在记事本上画了个叉,\"这种日本遗留的破烂,早该回炉。\"

齐振国盯着那台\"胜利6型\"。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用它运送弹药时,父亲齐远山曾亲手改装过锅炉压力阀。现在车头上还留着弹孔,像勋章一样排列。

\"按照中苏协定...\"谢苗诺夫掏出怀表看了眼,\"三小时后我要看到整改报告。\"

厂区广播突然响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手风琴前奏。齐振国趁机指向西侧新厂房:\"您要的轮对检测数据已经准备好了。\"

检测台上,二十组轮对整齐排列。谢苗诺夫从公文包取出镀铬卡尺,随机抽查第三组。当卡尺内侧接触到轮缘时,他灰眼睛突然眯起:\"38.1毫米?\"又量了两次,\"你们用了英制标准。\"

车间瞬间安静。几个正在记录数据的技工僵在原地。齐振国感到后颈渗出冷汗——这批轮对确实是用民国遗留的英国机床加工的。

\"同志!\"穿藏蓝列宁装的女翻译跑过来,\"谢尔盖同志问下午的技术研讨会...\"

谢苗诺夫抬手打断她。他从皮箱取出本深红色手册,翻到折角页:\"苏联国家标准Гoct 4835规定,轮缘厚度必须控制在40±1毫米。\"皮尺啪地甩在检测台上,\"全部返工。\"

中午在食堂,齐振国把窝头掰碎泡进菜汤。邻桌的王铁柱——现在是车辆厂质检科长——压低声音:\"老毛子故意刁难!英国标准用了三十年都没出过事故...\"

\"嘘。\"齐振国瞥见谢苗诺夫的助手伊万正往这边走。那个金发年轻人端着盘红菜汤,在齐振国对面坐下时,用生硬的中文说:\"你们应该用这个。\"他从裤兜掏出个黄铜制的轮缘测量规,上面刻着基洛夫工厂徽记。

齐振国刚要道谢,伊万突然用俄语快速说了句话。女翻译犹豫片刻:\"他说...谢苗诺夫同志的儿子死在柏林战役,所以特别痛恨英国设备。\"

下午的研讨会在挂满中苏领导人肖像的礼堂举行。谢苗诺夫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动力学公式:\"轴重分配必须严格遵循这个比例...\"粉笔灰簌簌落在前排齐振国的笔记本上。他正偷偷在公式旁标注父亲当年在滇缅铁路用的经验算法,突然听见谢苗诺夫点名:\"齐同志,请复述缓冲器行程标准。\"

齐振国站起来,发现苏联专家的皮尺正指着自己。那根米黄色钢卷尺展开垂落,像条僵直的蛇。\"70到80毫米。\"他答道,同时注意到谢苗诺夫腕表下露出的疤痕——那是集中营囚犯编号的刺青。

\"错。\"谢苗诺夫敲敲黑板,\"是75±3毫米。\"他转向其他中国工程师,\"同志们,不能总凭经验干活。工业是有纪律的!\"

散会后,齐振国被留在空荡荡的礼堂。谢苗诺夫从公文包取出份文件:\"你们设计的轨枕螺栓防松方案...\"他忽然剧烈咳嗽起来,手帕上沾了血丝。齐振国忙递上茶杯,瞥见文件上莫斯科铁道学院的钢印。

\"明天带我去看你们说的'土办法'。\"谢苗诺夫收好文件时,一枚五角星勋章从内袋滑落。齐振国捡起来,认出是卫国战争勋章。苏联专家却一把夺过,眼神突然凶狠:\"不准碰!\"

暴雨夜,齐振国蹲在材料科仓库核对苏联进口清单。防水帆布下,新型合金钢轨泛着冷光。他用手电筒照着货单上\"ct45\"的钢号标记,突然听见铁门响动。

林秀兰提着煤油灯走进来,白大褂下摆沾满泥浆:\"找你签手术同意书。\"她递来钢笔,发现丈夫正用游标卡尺测量钢轨断面,\"又加班?\"

\"你看这个。\"齐振国指向钢轨内侧的细微裂纹,\"苏联人说这是运输造成的,可我验算了受力曲线...\"他忽然压低声音,\"记得朝鲜那批劣质钢轨吗?\"

林秀兰摸了摸裂纹,从药箱取出酒精棉擦拭:\"像是冶炼缺陷。\"她突然警觉,\"你怀疑...\"

仓库铁门突然被狂风吹开。一道闪电照亮站在门口的谢苗诺夫,雨水顺着他手中的皮尺滴成水洼。苏联专家目光扫过测量工具,用俄语说了句话。跟进来的女翻译脸色发白:\"他说...中国同志不应该在背后质疑盟友。\"

次日清晨,全厂干部被紧急召集。厂长宣读莫斯科来电:因\"技术参数调整\",原定交付的二十台柴油发电机暂缓发货。谢苗诺夫站在主席台旁,皮尺整齐地卷在制服口袋。

散会时,齐振国拦住谢苗诺夫:\"专家同志,关于钢轨裂纹...\"

\"已经上报给北京的李富春同志。\"谢苗诺夫打断他,突然改用生硬的中文,\"我在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厂干过十年。\"他掏出皮尺量了量齐振国中山装的领口,\"做衣服都要量尺寸,何况铁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