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火车司机的俄语(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钢轨上的家族》最新章节。

驾驶室里,所有的俄文标识都被人用刀刮花了。老司机颤抖的手抚过那些伤痕,突然摸到自己昨晚偷偷刻在仪表盘背面的记号——一个带箭头的\"p\"字。

\"Пap!(蒸汽)\"赵大勇吼出这个背了三百遍的单词,扑向被调换位置的减压阀。他的山东口音俄语在锅炉的轰鸣中显得如此怪异,却又如此准确:\"peдykцnohhыn kлaпah!(减压阀!)\"

当他的手碰到阀门时,皮肤立刻被烫得\"滋滋\"作响。老司机却像感觉不到疼似的,用全身重量压下了那个救命的铜轮。

机车在距离煤水车三米处停下。赵大勇瘫坐在驾驶室里,看着自己焦黑的手掌。被烫伤的皮肤下,隐约可见当年学日语时留下的刺青——\"非常\"二字已经褪色成浅蓝。

医务室里,林秀兰正在给赵大勇包扎。老司机疼得龇牙咧嘴,却还惦记着考核结果:\"大夫,俺这算工伤不?能加分不?\"

齐振国走进来,手里拿着从保卫科带回的证物——小刘那枚铜戒指。他用手术刀撬开戒面,里面藏着卷微型胶片,放大后显出英文标注的机车弱点图。

\"美国人画的。\"齐振国把胶片对着灯光,\"他们想知道苏联机车的缺陷。\"

赵大勇突然挣扎着坐起来,从鞋底掏出个油纸包:\"俺也有东西上交。\"展开油纸,里面是1948年国民党技术员塞给他的美制零件,上面刻着\"westinghouse\"。

\"藏了八年...\"老司机低头看着自己伤痕累累的手,\"就想着哪天能派上用场。\"

窗外,马卡洛夫正在检查032号机车。老专家弯腰拾起赵大勇掉落的俄语卡片——上面画着茶壶和日历,背面用汉字写着:\"死也不能让火车出事\"。

暴风雪夜,长春机车厂保卫科的灯光彻夜未熄。

齐振国用放大镜检视着小刘留下的工作证,在相片边缘发现几个针孔。当他将证件对着台灯时,光线上显现出四个俄文字母:\"ЖДВo\"。

\"什么意思?\"王铁柱凑过来问道。

\"Жeлe3hoдopoжhыe вoncka(铁道兵部队)。\"马卡洛夫突然出现在门口,军大衣上积了厚厚的雪,\"这是苏联铁道兵的缩写。\"

老专家走到审讯桌前,拿起小刘落下的钢笔轻轻旋开——笔管里藏着张微型地图,上面标注着中长铁路各枢纽站的油库位置。

齐振国猛地站起身,大衣带翻了茶杯。滚烫的茶水泼在那枚铜戒指上,戒面突然变色,露出极细的一行英文:\"property of oSS\"(战略情报局财产)。

凌晨四点,赵大勇被叫到机车库。032号车头前,马卡洛夫正用听诊器般的金属棒检测锅炉焊缝。

\"赵同志,\"老专家难得说中文,\"你认识这个吗?\"他举起个锈迹斑斑的铜纽扣。

赵大勇的脸瞬间失去血色。那是他缝在旧制服上的满铁纽扣,昨晚搏斗时掉落的。纽扣背面刻着编号\"7428\"——昭和17年大连机车厂的工人代号。

\"我...\"老司机的手开始发抖,\"当年是被抓壮丁...\"

马卡洛夫突然把纽扣扔进锅炉。火舌吞没铜纽的瞬间,他掏出一本发黄的相册——照片上年轻的苏联铁道兵站在长春站前,身边围着十几个中国工人,其中就有二十多岁的赵大勇。

\"1945年8月,\"老专家指着照片,\"你带我们找到日本人的炸药埋设点。\"

赵大勇踉跄着后退两步,撞上了机车排障器。记忆如雪崩般涌来——那个教会他第一句俄语的苏联军官,原来就是眼前这个白发老人。

清晨六点,紧急集合哨响彻厂区。

齐振国站在车库前宣布:\"接到通报,敌特可能破坏哈大线油罐车。032号立即组成抢险专列!\"

工人们奔跑着准备器材时,赵大勇却走向那台被淘汰的老式\"胜利型\"机车。他从锅炉里掏出个铁盒,里面是用油纸包着的苏联红星勋章——1945年那个军官留给他的。

\"报告!\"老司机突然立正,用纯正的俄语喊道,\"请求驾驶032号车!\"

马卡洛夫笑了。他摘下自己的专家证章,别在赵大勇满是油污的工作服上:\"Пoexaлn(我们出发)!\"

暴雪中的哈大线能见度不足十米。032号机车拖着抢险物资艰难前行,驾驶室里,赵大勇的俄语指令不断通过电台传出:

\"chn3nть ckopocть(减速)!\"

\"Пpnгoтoвnть oгheтyшnтeлn(准备灭火器)!\"

当列车抵达四平站时,油罐区已经冒起浓烟。赵大勇第一个跳下车,带领工人用俄语标注的消防设备控制火势。在扑灭最后一处明火时,老司机发现地上有串脚印通向信号楼。

顶楼房间里,小刘正往发报机里塞最后一张纸条。赵大勇扑上去时,对方掏出了美制左轮手枪。

\"老东西,\"小刘冷笑着用英文说,\"你早该死在满洲国。\"

枪响的同时,马卡洛夫撞开门。子弹打穿了老专家的肩膀,而赵大勇的铁拳已经砸在小刘下巴上——这一拳带着他八年来每个苦学俄语的深夜,带着1945年那个苏联军官教他的第一句\"тoвapnщ(同志)\"。

一个月后,长春站前立起了光荣榜。赵大勇的照片挂在榜首,下面的俄文奖状写着\"优秀国际主义战士\"。

老司机却躲在机车库里,往032号的仪表盘背面刻字。这次不是记号,而是一行中俄双语:

\"蒸汽会冷,铁轨会长\"。

当他刻完最后一笔时,马卡洛夫带着瓶伏特加走进来。两个老人坐在煤堆上,用混合着山东话和乌克兰语的奇怪俄语聊到天亮。晨光中,老专家突然哼起《喀秋莎》,赵大勇用铜扳手敲着铁轨打拍子。

齐振国远远看着这一幕,手里攥着刚收到的调令——他即将赴苏联学习内燃机车技术。调令背面,有人用钢笔写了行小字:\"记住,技术没有国籍,但工程师有祖国。\"

窗外,第一列由中苏司机共同驾驶的\"友好型\"机车正鸣笛启程。汽笛声中,一粒铜纽扣在铁轨缝隙里闪闪发光,那是历史埋下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