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宝成线的秦岭隧道(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钢轨上的家族》最新章节。

伊万诺夫冷笑着打开地震仪:\"那你们用锄头挖?\"仪器突然发出刺耳警报——屏幕上的波形图显示山顶岩层正以每天2厘米的速度滑动。

张伯突然掏出一把铜钱撒在桌上:\"汉五铢!我在透水处捞的。\"铜钱上的绿色锈迹与矿石一模一样,\"老祖宗留了记号,这山是空心的!\"

会议室突然死寂。齐振国抓起铜钱冲向地质图,将钱币按在不同年代的勘探点上——所有重大事故位置,都精确对应着汉代矿坑的走向。

\"改线。\"他斩钉截铁地说,\"绕开古矿区。\"

伊万诺夫掀翻桌子:\"工期延误谁负责?\"

\"总比死人强!\"林秀兰突然出现,手里捧着染血的工装——那是昨天中毒身亡的钻探工遗物。

苏联专家摔门而去前,齐振国看见他往电报室方向去了。

暴雨夜,齐振国独自检查隧道西口。防水手电照出岩壁上的奇特纹路——那不是天然裂隙,而是人工开凿的矿道支撑结构,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

\"齐总工!\"技术员小张跌跌撞撞跑来,\"刚截获苏联人发给莫斯科的电报!\"

泛黄的电报纸上,俄文写着:\"秦岭隧道含战略级铜砷矿,建议事故后接管...\"

手电筒光突然照到岩缝里某个反光物。齐振国抠出个锈蚀的铁盒,里面装着张民国二十五年的地质图,父亲齐远山的签名旁还批着\"矿毒!禁采!\"

暴雨中传来山体异响。齐振国抬头望去,监测站的警报灯突然全亮了——山顶的冰川沉积层开始大规模移动。

1957年5月,秦岭山脉在连续暴雨中颤抖。

齐振国站在改线后的新隧道口,手中的地质锤敲在岩壁上发出清越的回响。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伊万诺夫带着两名苏联士兵闯进施工现场,军靴上沾满泥浆。

\"立即停工!\"老专家挥舞着莫斯科的电报,\"这是破坏苏中技术合作!\"

齐振国指向山顶正在滑动的冰川沉积层:\"再按原方案施工,明天这里就是万人坑。\"他掀开防水布,露出父亲1936年绘制的地质图,上面用红笔圈出的新线位与汉代矿坑完美避开。

伊万诺夫突然掏出手枪:\"你根本不知道这下面有什么!\"枪口在雨中闪着冷光,\"那些含砷矿石是制造...\"

山体突然剧烈震动。一块卡车大小的岩石从山顶滚落,砸在旧隧道口,激起漫天泥浆。对讲机里传来监测站的尖叫:\"冰川沉积层全面位移!\"

抢险队的探照灯刺破雨幕。齐振国带领工人用钢轨临时加固隧道口,而伊万诺夫却指挥苏联士兵搬运液氮设备。

\"你疯了?\"林秀兰拦住他们,\"砷矿遇液氮会产生致死毒气!\"

苏联专家推开她,亮出克格勃证件:\"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七条...\"

齐振国抡起铁镐砸向液氮罐。爆裂的金属碎片中,冒着白烟的液体渗入岩缝,瞬间将碎石冻成冰碛。惊人的一幕出现了——被冰冻的岩壁上显现出清晰的古矿道轮廓,像一幅巨大的地下迷宫图纸。

\"汉代排水系统!\"张伯突然大喊。他指着冰层下若隐若现的陶管,\"老祖宗早就解决了透水问题!\"

暴雨持续了三天三夜。当齐振国带人清理出第一条古排水渠时,隧道里的积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陶管上刻着的汉代隶书在头灯下清晰可辨:\"永元六年,治水监制\"。

伊万诺夫在第四天清晨失踪,只留下那台德国地震仪。齐振国拆开机器核心,发现里面藏着份英文标注的矿脉图,落款是\"US Geological Survey, 1945\"。

\"美国人早就勘探过。\"林秀兰翻出一张发黄的照片,\"你看,这个地质学家站在汉代矿洞口...\"

照片背面的日期让齐振国浑身一震——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当天。父亲日记里写过,那天他在秦岭追查过一伙\"伪装成学者的美军工兵\"。

新隧道的最后一次爆破格外安静。齐振国没有用苏联给的tNt,而是按张伯的建议,在岩缝里填入硝石与硫磺的混合物——这是汉代矿工开山的配方。

轰隆一声闷响,隧道贯通了。阳光从另一端照射进来,照亮岩壁上两千年前的凿痕。工人们欢呼雀跃时,齐振国却跪在地上,捡起一块特殊的矿石——它的一面是蓝绿色的含砷铜矿,另一面却是父亲当年勘探时留下的红色标记。

林秀兰抱着女儿走进隧道。女婴好奇地抓向岩壁上的荧光矿物,小手在黑暗中划出莹绿的轨迹。

\"看,\"齐振国指向贯通处透进的阳光,\"正好照在父亲地图上的位置。\"

洞外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第一趟工程列车缓缓驶来,车头挂着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肖像。当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阳光在钢轨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是岩缝间渗水形成的、酷似汉代铜车马图案的水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