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朔风劲厉霜华紧,铁树崚嶒岁序多(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玄桢记》最新章节。

秦飞走到刑场边缘,故意引起玄夜卫南司密探的注意。“你是什么人?在此鬼鬼祟祟,是不是谢渊的同党?” 一名密探厉声喝问,手中的绣春刀指向秦飞。秦飞冷笑一声,反手夺过密探的刀,高声喊道:“魏进忠、徐靖,你们伪造证据,构陷忠良,罪该万死!我秦飞今日便要为谢大人洗刷冤屈!” 他的声音洪亮,在刑场上空回荡,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魏进忠见状,脸色一变,厉声下令:“拿下秦飞!格杀勿论!” 玄夜卫南司的密探们立刻蜂拥而上,朝着秦飞扑去。秦飞手持利刃,与密探们展开激烈厮杀,刀刃碰撞的 “叮叮当当” 声、惨叫声与怒吼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刑场的死寂。

张启趁机举起玄铁令牌,高声喊道:“镇刑司的兄弟们,谢大人是被冤枉的!魏进忠、徐靖才是真正的奸佞!你们若想为谢大人洗刷冤屈,便随我一同反抗!” 令牌在阴沉的天色下泛着冷光,如同一面旗帜,召唤着正义的力量。镇刑司的甲士们纷纷倒戈,他们扔掉手中的长枪,转身与秦飞、张启联手,对抗玄夜卫南司的密探与徐党的亲信。

刑场之上,局势愈发紧张,乌云翻滚,寒风呼啸,空气中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息。秦飞与镇刑司倒戈的甲士们并肩作战,与玄夜卫南司的密探展开激烈厮杀,鲜血溅落在冻土上,瞬间被冻结,形成一朵朵暗红色的冰花,触目惊心。

高台上的魏进忠、徐靖等人见状,脸色惨白。他们没想到,秦飞竟敢公然反抗,镇刑司的甲士们也会倒戈。徐靖厉声下令:“刽子手,立刻行刑!快斩了谢渊!” 刽子手闻言,举起鬼头刀,朝着谢渊的脖颈砍去。

谢渊站在刑场中央,目光平静,没有丝毫畏惧。他想起少年时立下的誓言,想起一生践行的初心,想起百姓们的支持与信任,心中满是坦然。就在鬼头刀即将落下的瞬间,岳谦率领京营将士,如潮水般冲入刑场,高声喊道:“刀下留人!” 京营将士身着明甲,手持长枪,队列整齐,气势如虹,瞬间将刽子手团团围住。

岳谦手持长枪,目光锐利地盯着高台上的徐党众人,高声道:“魏进忠、徐靖,你们伪造证据,构陷忠良,罪该万死!秦大人已拿到你们的罪证,今日便要为谢大人洗刷冤屈!” 他的声音洪亮如钟,在刑场上空回荡。

魏进忠、徐靖等人见状,知道大势已去,想要趁机逃跑。他们从高台上跳下,想要混入混乱的人群中,却被京营将士团团围住。京营将士手持长枪,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包围圈,将他们困在中央。

谢渊看着眼前的变局,心中满是欣慰与感动。他知道,秦飞、张启、岳谦等忠直之臣,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没有辜负百姓的信任,他们为了公道与正义,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他奔走,为他抗争。他想起少年时在案头题下的 “致君尧舜” 四字,想起萱堂的教诲,想起先生的叮嘱,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秦飞走到谢渊面前,躬身道:“谢大人,让您受苦了!我们已将徐党奸佞拿下,罪证也已收集齐全,定会为您洗刷冤屈,还您清白!” 张启也走上前来,将手中的密档递给谢渊:“谢大人,这是魏进忠、徐靖等人伪造证据、篡改账目、逼供官员的罪证,铁证如山,不容狡辩!”

谢渊接过密档,缓缓翻开,看着上面一条条罪证,眼中闪过一丝悲愤。他对着秦飞、张启、岳谦等人,躬身道:“多谢诸位大人。徐党奸佞已被拿下,大吴的朝堂即将恢复清明,这不仅是我的幸事,也是大吴的幸事,更是百姓的幸事。我少年立志,一生践行,今日终于得以实现。未来,我会继续坚守初心,与诸位大人一同,整顿朝纲,清除奸佞,守护江山,安抚百姓,不辜负少年时的誓言,不辜负百姓的信任。”

百姓们纷纷喊道:“谢大人万岁!大吴万岁!” 声音震天,在刑场上空回荡。高台上的刑部主事,拿着秦飞、张启呈递的罪证,高声宣读:“奉陛下密旨,经查,谢渊一案系魏进忠、徐靖等人构陷,罪证伪造,供词逼供,现撤销对谢渊的处斩令,将谢渊无罪释放,恢复其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之职!魏进忠、徐靖等人,构陷忠良,祸乱朝纲,通敌谋逆,罪该万死,押入诏狱,听候三法司会审!”

宣读声落下,刑场上爆发出一阵更加热烈的欢呼,百姓们相互拥抱,喜极而泣。阳光渐渐驱散了乌云,铺满了整个刑场,温暖的光芒洒在谢渊的身上,驱散了他身上的寒意。他身上的粗布囚服虽依旧破旧,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洁净。

谢渊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少年时在小院中立志的场景,想起仕途上与官官相护的黑暗势力交锋的点点滴滴,想起在诏狱中遭受的种种酷刑,想起百姓们的支持与信任,心中便充满了力量与坚定。他知道,初心如炬,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让他在黑暗中不迷失方向,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

谢渊被无罪释放后,回到谢府,看着熟悉的庭院,心中满是感慨。他走进书房,从书箱深处取出那份少年时写下的《立志铭》,纸张早已泛黄,字迹却依旧清晰。他摩挲着上面的 “致君尧舜” 四字,想起少年时的种种,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束发之年,在小院中听老儒讲史,那些忠臣事迹如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想起萱堂的教诲,让他明白 “忠臣之心,非独存于庙堂”,更在于躬行;想起县学先生的叮嘱,让他牢记 “忠臣之道,不在空谈,而在躬行”。这些记忆,如明灯般照亮了他的仕途,让他在官官相护的黑暗中坚守初心,不离不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想起少年时研读《大吴官制》《大吴律》,那些枯燥的条文,如今都成了他对抗奸佞的武器;想起少年时拒绝同窗的邀约,闭门苦读,那些付出的光阴,如今都成了他践行初心的底气。他知道,没有少年时的立志与勤学,便没有今日的坚守与胜利。

谢渊将《立志铭》重新放回书箱,转身走到案前,铺开宣纸,饱蘸浓墨,再次题下 “致君尧舜” 四字。笔锋依旧遒劲,墨迹依旧透纸,只是多了几分历经沧桑后的沉稳与坚定。他在心中暗誓,此后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都将坚守少年时的初心,为大吴的江山社稷,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与此同时,三法司正在对魏进忠、徐靖等人进行会审。按《大吴官制》,三法司会审需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审理,确保司法公正。秦飞、张启等人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呈上了魏进忠、徐靖等人伪造证据、篡改账目、逼供官员、通敌谋逆的种种罪证。

魏进忠、徐靖等人起初还想狡辩,声称罪证是伪造的,供词是逼供的。但在铁证面前,他们的狡辩显得苍白无力。三法司依据《大吴律》,最终判处魏进忠、徐靖、李嵩、石崇等人死刑,抄家灭族;他们的党羽也被一一清除,或贬官流放,或斩首示众。

朝堂之上,奸佞被清除,忠良得到重用。刘玄作为内阁首辅,辅佐德佑帝整顿朝纲,恢复三法司的制衡之制,坚守《大吴官制》的祖训,选拔贤能,远离奸佞。谢渊则继续担任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总领全国军政与朝政监察,他依旧以初心为纲,弹劾贪腐,整顿军纪,安抚百姓,大吴的江山逐渐走向清明。

百姓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田夫有食,学子有书,边疆安宁,吏治清明。他们没有忘记谢渊的功劳,没有忘记他少年时的立志与一生的坚守。每到清明,都会有无数百姓前往谢府附近的忠烈祠,祭拜谢渊,缅怀这位坚守初心的忠臣。

谢渊的事迹被写入《大吴通鉴》,被后世传颂,成为忠臣的典范。他少年时的立志,一生的践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世学子与为官者的道路,让他们明白,初心是为官之本,是做人之基,唯有坚守初心,方能不负韶华,不负百姓,不负江山。

谢渊重回朝堂后,更加注重践行少年时的初心,以《大吴官制》与《大吴律》为准则,整顿朝纲,清除奸佞,安抚百姓,大吴的江山呈现出一派清明景象。

他首先着手整顿吏治,按《大吴官制》中 “文官考核条例”,重新制定官员考核标准,强调 “清正廉明、为民办事” 的重要性,严惩贪腐、懒政的官员。他命御史台官员深入各地,明察暗访,收集官员的政绩与劣迹,对表现优秀的官员予以提拔,对贪腐懒政的官员予以严惩。不少清正廉明的官员得到重用,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其次,他加强了边军防务,按《大吴官制》中 “兵部职权”,重新制定边军布防计划,补充军饷与甲仗,整顿军纪。他命岳谦率京营将士前往北疆,协助边军防守,加强烽燧联动,防范北元铁骑入侵。同时,他还派人前往边疆,安抚边民,发展生产,让边疆百姓安居乐业,边疆局势更加稳定。

再者,他重视民生,按《大吴律》中 “民本之道”,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他命户部尚书刘焕重新核算赋税,减免灾区与贫困地区的赋税;命工部尚书张毅组织人力,兴修水利,治理河流,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影响。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朝廷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在谢渊的努力下,大吴的国力逐渐恢复,疆域不断扩大,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清明,边疆安宁,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德佑帝也对谢渊更加信任,将更多的军政大权交给谢渊,让他得以更好地践行 “致君尧舜” 的初心。

谢渊深知,朝堂清明的局面来之不易,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官官相护的黑暗势力死灰复燃。他经常在朝堂上强调初心的重要性,告诫百官:“为官者,当以少年之志为鉴,以百姓为重,以江山为念,坚守初心,不负使命。若有丝毫私念,若违一丝初心,必将受到国法的严惩。”

他还在翰林院设立 “初心讲堂”,邀请老臣、学者为新科进士讲解忠臣事迹与《大吴官制》《大吴律》,让他们在入仕之初便树立 “致君尧舜” 的初心,明白为官的职责与使命。不少新科进士深受触动,在仕途上坚守初心,成为清正廉明的官员。

谢渊的一生,都在践行少年时的初心。他从束发立志,到登科入仕,再到位居高位,始终以 “致君尧舜,泽民四方” 为目标,与官官相护的黑暗势力交锋,与贪腐懒政的官员斗争,用一生的坚守,换来了大吴的清明盛世,成为后世敬仰的忠臣典范。

谢渊晚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初心的传承上。他整理自己的生平事迹与为官心得,编写成《初心录》,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少年立志、仕途践行、对抗奸佞、安抚百姓的种种经历,强调了初心对于为官者的重要性,成为后世学子与为官者的必读书籍。

他还将少年时题下的 “致君尧舜” 四字刻在石碑上,立于翰林院门前,告诫每一位入仕的官员,要牢记初心,不负使命。石碑历经风雨,字迹却依旧清晰,成为大吴朝堂的一道标志性景观。

谢渊去世后,德佑帝追赠他为 “忠烈公”,赐谥号 “文忠”,并为他修建了忠烈祠,供后人祭拜。百姓们自发地为他送行,送葬队伍绵延数十里,哭声震天。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民间戏曲、话本的重要题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吴子民。

《大吴通鉴》对谢渊的评价极高,称他 “束发立志,终身践行,初心如炬,照亮青史。与奸佞斗,不折其节;与黑暗斗,不改其志。为君尽忠,为民请命,为社稷操劳,堪称忠臣之典范,为官之楷模。”

后世的为官者,无不以谢渊为榜样,坚守初心,清正廉明。大吴的朝堂,也因谢渊的影响,长期保持着清明的风气,官官相护的黑暗势力难以抬头,百姓安居乐业,江山长治久安。

谢渊的初心,不仅照亮了他自己的一生,更照亮了大吴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忠”“孝”“仁”“义” 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世子孙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百姓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流转,大吴王朝早已成为历史,但谢渊的初心与事迹,却如星辰般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古流芳。

后世的史学家在研究大吴历史时,无不感慨谢渊的坚守与伟大。他们认为,谢渊的初心,是大吴王朝得以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事迹,告诉后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处境如何艰难,都要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为百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谢渊的故乡,人们为他修建了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少年时的书籍、题字、为官时的奏折、衣物等遗物,供后人参观缅怀。每年清明,都会有无数人前往纪念馆,祭拜谢渊,学习他的初心精神。

谢渊的 “致君尧舜” 四字,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之一,激励着无数人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现代社会,谢渊的初心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清正廉洁,为民服务,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渊的一生,是坚守初心的一生,是践行使命的一生,是为国家、为百姓、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的初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中,千古流芳,永垂不朽。

谢渊的初心精神,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初心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与方向,是我们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根本遵循。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要以谢渊为榜样,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要像谢渊那样,清正廉洁,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我们要学习谢渊的勤学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为实现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学习谢渊的抗争精神,敢于同一切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要学习谢渊的奉献精神,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渊的初心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与方向。让我们以谢渊为榜样,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相信在初心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盛世华章!

片尾

天德三年,西市刑场,初心如炬,照亮忠魂。谢渊以束发立志为始,以终身践行为途,以刑场坚守为终,彰显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的忠义之道。徐党奸佞构陷以权,他坚守初心以抗。

酷刑逼供以势,他宁死不屈以对,百姓支持以情,他为民请命以报。秦飞、张启、岳谦等忠直之臣,以初心为灯,以公道为刃,为他奔走,为他抗争,终得奸佞伏法,忠良保全。朝堂之上,清明再现,百姓安乐,边疆稳固,这既是谢渊初心践行的成果,也是大吴王朝走向盛世的开端。

卷尾

谢渊一生,以初心立命,以忠节立身,束发立志 “致君尧舜”,终身践行 “泽民四方”,与官官相护的黑暗势力斗,与贪腐懒政的官员斗,与外敌入侵的威胁斗,始终坚守初心,不离不弃。他的事迹印证:初心是为官之本,是做人之基,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守初心则忠节不泯,行公道则律法严明,顺民心则江山永固。谢渊的初心精神,不仅照亮了大吴的历史,更成为后世的精神灯塔,告诫后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处境如何艰难,都要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清正廉洁,为民服务,方能不负韶华,不负百姓,不负江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