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忘忧泉(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最新章节。
崂山深处,林木葱郁,云雾缭绕。山势险峻,人迹罕至,唯有采药人和修行者偶尔踏足。在这深山之中,藏着一眼神秘的泉水,当地人称之为“忘忧泉”。传说,饮下此泉水,便能忘却心中最痛苦之事。但奇怪的是,真正寻到它的人寥寥无几,更少有人饮下那泉水。
山脚下有个小村庄,村里的老人常说,忘忧泉并非轻易可见,它只向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显露真容。更神秘的是,泉边常年有位道姑守护,她不让任何人轻易饮下泉水,总要先经过一番考验。
那年初秋,战火终于蔓延到了这个偏远的山区。邻村遭了兵灾,死伤无数,幸存者四处逃散。杨家村虽幸免于难,但村民们日日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灾祸就降临到自己头上。
李婆婆是村里最命苦的人。多年前丈夫早逝,她独自一人将儿子拉扯大。儿子杨铁柱勤劳孝顺,娶了个贤惠的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眼看李婆婆终于可以安享晚年,谁知三年前一场山洪,夺走了儿子和媳妇的性命,只留下当时才五岁的孙子小宝与她相依为命。
如今小宝八岁了,聪明伶俐,是李婆婆活下去的唯一寄托。每当夜深人静,李婆婆总会想起那些逝去的亲人,泪水浸湿了枕头。但她从不在孙子面前显露悲伤,总是强颜欢笑,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
这天傍晚,村外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和呐喊声。几个浑身是血的村民跑进村子,大喊:“快跑啊!叛军来了!见人就杀,见屋就烧!”
村子里顿时乱作一团。李婆婆慌忙抱起还在发烧的小宝,随手抓了几件衣服和一点干粮,跟着人群往深山里逃去。
夜色如墨,山路崎岖。逃亡的人群在黑暗中跌跌撞撞,身后村庄的方向已燃起熊熊大火,哭喊声、马蹄声、兵器碰撞声混杂在一起,令人胆战心惊。
“奶奶,我害怕。”小宝在李婆婆怀里瑟瑟发抖。
“别怕,奶奶在。”李婆婆紧紧抱着孙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
突然,一支流箭破空而来,李婆婆下意识地转身护住孙子,箭矢擦着她的肩膀飞过,划出一道血痕。她一个踉跄,抱着小宝滚下山坡,重重撞在一棵树上,顿时失去了知觉。
当李婆婆醒来时,天已蒙蒙亮。她发现自己躺在山坡下的草丛中,浑身疼痛,怀里却空空如也。
“小宝!小宝!”李婆婆惊慌地四处寻找,却不见孙子的踪影。
她忍着疼痛爬上山坡,回到昨晚逃亡的小路。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不少村民的尸体,她发疯似的翻看每一具尸体,生怕找到自己的孙子。
没有小宝的身影。
李婆婆沿着小路一路寻找,呼唤着孙子的名字,回应她的只有山谷的回音和偶尔的鸟鸣。她找遍了附近的山林,问遍了遇到的每一个幸存者,却无人见过小宝。
几天后,叛军撤走了,李婆婆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村庄。原本安宁的村庄已成一片废墟,残垣断壁间,偶尔可见未干的血迹。
家园毁了,亲人没了,最后的寄托也消失了。李婆婆坐在自家废墟前,欲哭无泪。邻居告诉她,有人看见叛军抓走了一批孩子,小宝可能就在其中。
这消息成了压垮李婆婆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想起村中老人说过的忘忧泉传说,决定上山寻找那眼神秘的泉水——她再也承受不起这撕心裂肺的痛苦了。
李婆婆收拾了简单的行装,踏上了寻找忘忧泉的路。她在深山中跋涉了三天三夜,饿了就采野果充饥,渴了就喝山涧溪水,累了就在山洞或树下歇息。
她的衣服被荆棘划破,手脚布满伤痕,但她毫不在意。内心的痛苦已经让她麻木,支撑她的只有一个念头:找到忘忧泉,忘记这一切。
第四天清晨,李婆婆沿着一条几不可辨的小径前行,忽然闻到一阵奇异的清香。她循香而去,拨开一片茂密的藤蔓,眼前豁然开朗——一池清澈见底的泉水静静躺在山岩环抱之中,水面上缭绕着淡淡的雾气。
泉水旁立着一块天然石碑,上面刻着三个苍劲的大字:忘忧泉。
李婆婆跪在泉边,望着水中自己的倒影——一个憔悴不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她伸出颤抖的双手,想要捧起那能让她忘却痛苦的泉水。
“且慢。”一个清冷的声音突然响起。
李婆婆吓了一跳,回头看见一位身着灰色道袍、头发乌黑、面容却看不出年纪的女子站在不远处。她气质出尘,眼神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
“您就是忘忧泉的守护者吗?”李婆婆问道。
道姑微微点头:“贫道静明,守护此泉已三十余载。老人家,你为何要饮这泉水?”
李婆婆泪如雨下,将自己的遭遇一一道来。说到小宝可能被叛军掳走时,她已泣不成声:“这痛苦太深太重,我再也承受不起了。求道长让我饮下泉水,忘记这一切吧。”
静明道长轻轻叹息:“每一个来此的人,都像你一样,背负着难以承受的痛苦。他们都以为忘记是解脱,却不知忘忧实则是背叛。”
“背叛?”李婆婆不解。
“你若饮下泉水,忘记了过去,那些你爱的人,不就等于从未在你的世界里存在过吗?你与他们的点点滴滴,欢笑与泪水,不都成了虚无吗?这不就是对他们的背叛吗?”
李婆婆怔住了,她从未这样想过。
静明继续道:“痛苦是爱的代价。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深爱过。忘记痛苦,就等于否定了那份爱。”
李婆婆望着清澈的泉水,心中天人交战。最终,她缩回了手,泪水滴入泉中,漾起圈圈涟漪。
“您说得对。”李婆婆哽咽道,“如果我忘记了铁柱和小宝,这世上还有谁会记得他们?还有谁会为他们流泪?我宁愿带着这份痛苦活下去,也不愿背叛我对他们的爱。”
静明道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实属难得。”
李婆婆没有饮下忘忧泉的水,但她在泉边感受到了一种奇特的平静。她在离泉不远处的空地上搭了一间简陋的茅屋,决定在此住下。
起初,她只是每日打扫泉边的落叶,保持环境的整洁。后来,她开始在泉边放置几个石凳,供偶尔来访的旅人歇脚。
一天,一位中年男子来到泉边,他衣衫褴褛,神情恍惚。见到李婆婆,他喃喃道:“这就是忘忧泉吗?我要忘记,忘记我欠下的赌债,忘记我因此失去的妻儿...”
李婆婆给他端来一碗清水,轻声问:“忘记了,她们就从未存在过,你舍得吗?”
男子愣住了,随后抱头痛哭。李婆婆静静地听着他倾诉,直到夜幕降临。男子离开时,虽然眼圈红肿,但眼神已不再恍惚。
“谢谢您,老人家。我不会忘记她们,我会努力挽回,哪怕只能远远看她们一眼。”
这件事给了李婆婆启发。她开始用收集来的木材和石块,在泉边搭建一座小亭子。静明道长偶尔会来看她,有时还会带些食物和工具。
“你为何要建这座亭子?”静明问。
李婆婆一边打磨石料,一边回答:“既然这么多人带着痛苦来到这里,不如让他们有个歇脚说话的地方。有时候,把痛苦说出来,比忘记它更有用。”
静明点头微笑,不再多言。
亭子建好后,李婆婆给它取名“忆念亭”,意为纪念而非忘记。她在亭中准备了茶水、纸笔,还有几个舒适的蒲团。
忆念亭建成后,陆续有人慕名而来。他们大多是背负着沉重记忆的人,来到忘忧泉想要解脱,却在李婆婆的开导下,选择了面对而非遗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