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忘忧泉(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最新章节。

有一位年轻女子,未婚夫在赶考途中遇害,她悲痛欲绝,来到忘忧泉想要忘记这段感情。李婆婆对她说:“你若忘记,这世上就再无人记得他的好,他的梦想。他的生命,不就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

女子沉思良久,最终没有饮泉水。她在亭中坐了一整天,写下了一首纪念未婚夫的诗。离开时,她对李婆婆说:“我要替他活下去,看遍他未能看到的风景。”

还有一位老商人,因经营失败倾家荡产,想要忘记这一切重新开始。李婆婆给他讲了自己的故事,然后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了自己为何失败。记住教训,比忘记痛苦更重要。”

老商人深受启发,在亭中反思了三天,重新制定了经商计划。几年后,他专程回来感谢李婆婆,还捐资扩建了忆念亭。

最让李婆婆难忘的,是一位在战乱中失去全家的老兵。他来时带着一壶酒,说要饮完泉水再喝酒,彻底忘记过去。

李婆婆没有直接劝阻,而是问:“你的家人,他们最喜欢你什么?”

老兵愣住了,随后眼中泛起泪光:“我女儿...最喜欢我讲的故事。”

“那就给我讲一个吧,就当是替她听的。”

老兵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从军前的,战场上的,还有他想象中家人现在的生活。讲到最后,他泪流满面,却不再提饮泉水的事。

“谢谢你,老人家。”老兵离开时说,“我明白了,只要我还记得他们,他们就还活着,活在我的记忆里。”

岁月如梭,转眼十年过去了。忆念亭已从最初的小亭子扩建为一个包括亭子、三间厢房和一个小院落的建筑群。这里成了那些心灵受创之人的暂栖之地,李婆婆的善举也在民间流传开来,甚至有人专程前来捐赠物资或帮忙。

静明道长如今已很少出现,她年事已高,多在深山深处的道观中静修。偶尔来访,她会带来一些山珍草药,与李婆婆品茶论道。

“你可知,这忘忧泉的来历?”一次品茶时,静明忽然问道。

李婆婆摇头。

“传说数百年前,有一位将军,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部下。他悲痛欲绝,来到这崂山深处,发现了这眼泉水。饮下泉水后,他忘记了那场惨烈的战役,却也忘记了自己为何从军,忘记了那些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

“后来呢?”

“后来他成了普通的山民,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在市集上遇到了一位老妇人,老妇人认出了他,称他为‘将军’,并告诉他,她的儿子曾是他的部下,为了掩护他而牺牲。将军却一脸茫然,完全不记得这一切。”

静明道长轻叹一声:“老妇人悲痛欲绝,不是因为儿子战死,而是因为儿子用生命保护的人,竟然完全忘记了他的存在。将军这才意识到,忘记是一种背叛。他回到泉水边,想要找回记忆,却为时已晚。”

李婆婆听后久久不语。

“所以,守护忘忧泉的真正意义,”静明继续说,“不是阻止人们饮水,而是帮助他们明白:有些记忆,即使再痛苦,也值得背负。”

一个春日的午后,一位年轻的货郎路过忆念亭。他二十出头,眉清目秀,自称从南方来,一路贩卖杂货为生。

李婆婆照例热情地招待他,为他端来热茶和点心。年轻人很有礼貌,言谈举止不像普通商贩,倒像是读过书的人。

“老人家,您一个人住在这深山里,不孤单吗?”年轻人问。

李婆婆笑了:“来这里的人很多,我不孤单。倒是你,年纪轻轻,为何独自远行?”

年轻人的眼神黯淡下来:“我在寻找我的祖母。十多年前,战乱中我们失散了,那时我还小。后来我被带到南方,如今长大成人,便回来寻找亲人。”

李婆婆的心猛地一跳:“你的祖母...她叫什么名字?”

“她姓李,人家都叫她李婆婆。我们原本住在山下的杨家村。”

李婆婆的手开始颤抖,茶杯差点掉在地上。她仔细端详年轻人的面容,果然在那眉宇间看到了熟悉的影子——那是她儿子年轻时的模样。

“你...你的小名是不是叫小宝?”李婆婆声音颤抖。

年轻人惊讶地看着她:“您怎么知道?难道您...”

“我是你的奶奶啊,小宝!”李婆婆老泪纵横,伸出颤抖的手抚摸孙子的脸,“你脖子后面,是不是有一块蝴蝶形状的胎记?”

年轻人猛地跪下,泪如雨下:“奶奶!我找得您好苦啊!”

祖孙二人抱头痛哭,把积攒了十年的思念化作泪水。原来,当年小宝确实被叛军掳走,后来被一对无子的商人夫妇收养,带到了南方。养父母待他如亲生,供他读书识字,直到去年相继病逝。临终前,他们告诉小宝他的身世,并鼓励他回乡寻亲。

小宝决定留下来,陪伴年迈的祖母。他在忆念亭旁又建了两间屋子,平日里帮着接待来访的客人,听他们倾诉心事。

一天,静明道长来访,见到小宝后,微微一笑:“看来,忆念亭终于迎来了它真正的主人。”

李婆婆拉着孙子的手,对静明说:“道长,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如果当年我饮下了忘忧泉的水,就不会有今天的重逢。痛苦是爱的代价,而记忆,是爱的延续。”

静明点头:“正是。泉水能让人忘记痛苦,但也让人忘记了爱。你选择了记忆,也就选择了爱的可能。”

小宝听着她们的对话,不解其意。李婆婆便将忘忧泉的传说和自己当年的选择告诉了孙子。

“奶奶,”小宝感动地说,“您知道吗?您不仅坚守了对我们的记忆,还帮助了那么多的人。这座忆念亭,比那忘忧泉更加珍贵。”

静明道长欣慰地看着这一切,从袖中取出一卷古籍,递给小宝:“这是我珍藏多年的《道德经》抄本,现在就赠予你。希望你日后能继承你祖母的志愿,将这座忆念亭的精神传承下去。”

小宝恭敬地接过经书,郑重承诺。

多年后,李婆婆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九岁。按照她的遗愿,小宝将她安葬在忆念亭旁的山坡上,那里可以俯瞰整个亭院和远处的忘忧泉。

小宝继承了祖母的事业,继续经营忆念亭,接待那些心灵受创的旅人。他还娶了一位善良的姑娘,生儿育女,让欢声笑语重新回荡在这片曾经只余悲伤的山林中。

静明道长仙逝后,她的弟子偶尔会来忆念亭静修,讲述忘忧泉与忆念亭的传说。渐渐地,这里成了一处远近闻名的清修之地,但它的核心始终未变——不是让人忘记痛苦,而是帮助人们学会与记忆共存。

那眼忘忧泉依然静静地躺在崂山深处,泉水依然清澈甘甜,但很少有人再去饮用它。更多的人选择来到忆念亭,倾诉自己的故事,然后在倾听与理解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

正如李婆婆常说的一句话:“痛苦是爱的代价,记忆是爱的延续。我们背负的不是痛苦,而是爱。”

每当夜深人静,山风拂过忆念亭的檐铃,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被铭记的故事,和那些选择背负记忆、勇敢活下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