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京官众相,皇明正统(二)(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最新章节。
崇祯初践帝位时,在文官集团的规训之下,恰似被牵线的傀儡,举手投足皆是谨小慎微,日夜勤勉不敢稍懈。
然而风云变幻间,这位年轻帝王竟隐隐有了效仿成化皇帝的迹象。
李邦华等一众朝臣并非存心谋逆,只是那恐惧如阴霾般蒙住了他们的双眼——在他们心中,
"君臣共治天下"!
早已成了不容打破的金科玉律。
一旦皇帝重用内官,就如同撕开了权力的缺口,文官集团苦心孤诣构筑多年的权力堡垒;
必将如风中残烛、沙上危塔,瞬间崩塌。
这份对权力流失的恐惧,比任何个人私欲都更具侵蚀力。
它如同附骨之疽,驱使着这些官员不顾一切地横加阻拦。
在他们眼中,崇祯迈向的不是中兴之路,而是一条会将文官集团推入深渊的"歧途",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将帝王拉回所谓的"正轨"。
雕花木椅上,李邦华垂首摩挲茶盏,青瓷口腾起的氤氲雾气,将他眼底的阴翳遮得半明半昧。
王章与陈良谟立在堂前,激昂话语撞在空旷四壁上嗡嗡作响,三步毒计如淬毒利刃出鞘:
先撺掇官员联名施压,再煽动国子监书生掀起清议浪潮,最后借诛灭猫妖之名。
逼得圣驾还宫、朝会重启,字字句句皆是将帝王架上砧板的狠辣盘算。
都察院青砖廊下,獬豸补服的墨影交错如织。
这些身着象征公正的兽纹官服、官阶不过六七品的言官,各个都是狠角色——
他们熬得了通宵查案的苦,练得出舌战群儒的利嘴,更握得动如刀似剑的笔杆子。
此刻廊间弥漫着新研的墨香,御史们伏案疾书,将《告官员说》抄得满纸锋芒,那字字句句仿佛淬了毒的箭矢,专射人心要害。
算盘珠子在案上噼里啪啦飞转,五百六十六个名字密密麻麻列成名册,上至六部九卿,下至微末小吏,就连勋贵嫡子也未能幸免。
这名单哪里是人名,分明是五百六十六把寒光凛凛的匕首,直抵帝王咽喉。
吏卒们快马加鞭,马蹄踏碎晨霜,消息如同星火燎原,顺着驿站传向顺天府的每个角落。
县衙的梆子声中,一场足以掀翻朝堂的风暴,正在暗处翻涌,蓄势待发。
崇祯十七年的京城,恰似狂风中即将倾塌的危楼,梁柱在轰鸣中震颤不休。
闯军铁蹄踏入山西的战报如焦雷贯耳,惊得满朝属官魂飞魄散。
平日里衣冠楚楚的朝堂,顿时化作惊弓之鸟的巢穴——
有人连夜收拾细软,仓皇逃离京城;
有人被仓促外派,如断线风筝般跌跌撞撞奔赴未知之地。
曾盛极一时的六千官僚体系,如今折损过半,三千残员在乱世风雨中瑟缩,如枯枝败叶般飘摇无依。
股权抢地的狂潮席卷而来,似汹涌恶浪拍打着摇摇欲坠的帝国根基。
近百位朝臣勋贵领着千余官吏、武职,如潮水般涌向洛阳,妄图在这乱世废墟中抢占一块立足之地;
范景文带着寥寥数十下属,匆匆赶往河间府;
刘泽清、唐通麾下五百武职,也被打发去陕西,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寻找所谓的安身立命之所。
整座京城,仿佛被抽去了筋骨,在风雨中苟延残喘,只待最后一根稻草将其压垮。
皇城兵马司如铁钳般紧握在王德化掌中,而昔日显赫的五军都督府,如今门可罗雀,空留寂寥。
六部衙门内,户部、兵部等要害衙署,拢共只剩二百余官吏,在堆积如山的文牍间疲于奔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