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斩首(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最新章节。

梁师成这番表演,即便放在影视界,也能秒杀众多小鲜肉,甚至让影帝都自惭形秽。

他话音刚落,转身欲离。

昂首阔步间,实则内心忐忑。

若自己真走出大殿,难保不会被近卫军斩首,这一念头让他想放缓脚步。

但转念一想,稍显畏惧便会彻底失去生机。

田虎、王庆之事,朝中早有奏报,只是他一直压下不提,虽是蔡京授意,但他亦难辞其咎。

赵佶若执意追查,梁师成即便逃出生天,也可能遭受灭族之祸。

梁师成唯有孤注一掷,若是侥幸过关,不仅保命,或许还能更得赵佶信赖。

多年来侍奉赵佶,梁师成深知皇帝脾性,哪怕无能或德行有亏,只需忠诚,便有机会得到宽恕。

听闻梁师成此言,王黼等人恍然大悟,好似抓住救命稻草,哭喊着辩解,称因顾及迎合圣意,故未敢上报。

然而近卫军丝毫不理会他们的解释,依旧驱赶众人。

“住手!”

赵佶勉强说出一字,语调虽仍带怒意,但在场众臣听来宛如仙乐。

王黼等人连忙跪拜,感激皇上的宽容。

赵佶不过一时气愤,口出重言,绝非真心。

梁山泊之乱当前,若真屠戮百官,实为动摇国本,他不过是借此震慑。

叹气后,赵佶说道:“众卿未能直言进谏,也是朕失察所致。

朕将颁布罪己诏,抚慰民心,广开言路,革除弊政。”

宿元景虽受惊吓,却见天子悔悟,深感欣慰。

当今赵官家总算说了句让人认同的话。

宿元景出班道:“陛下英明!天资聪慧,若勤于治国,不用几年,必能国泰民安,成就一代贤君。”

王黼却上奏:“陛下为天下之主,怎能颁布罪己诏?百姓随贼,实因蔡京施政失当,民负过重。”

“自臣任相以来,已废蔡京诸多法令,然时日尚短,成效未显。”

“然臣坚信,不久后百姓自会明白朝廷用心良苦,不再追随叛匪作乱。”

王黼金发金眸,巨口能吞拳,仪表堂堂,状似胡人。

他善言辞,又擅逢迎,先攀附蔡京,后巴结梁师成,倚仗二人力,未遭排挤,反居高位。

然而,王黼才疏志大,无治政才能,只知近来百姓生活日益艰难。

他认为蔡京政策有误,遂全面废止蔡京的茶盐法,恢复旧制。

江南除花石纲外,蔡京的茶盐法也让百姓负担沉重。

王黼以为如此可复前朝盛景,却不料朝廷 ** ,令百姓苦不堪言。

至于赵佶提议下罪己诏……

别开玩笑了。

若赵佶都下罪己诏,那他们这些臣子岂不都要表态?谁愿意自打脸?

再说,万一赵佶真想做明君,他们这些奸臣以后还怎么聚财?绝不能让几个草寇断了自己的财路。

蔡攸也站出来说:“臣以为眼下当务之急,是派兵剿灭贼寇。

朝廷以雷霆手段平定梁山泊,便可镇住其他匪徒。”

“若陛下下罪己诏,只会让贼寇轻视,以为陛下惧他们……”

说到此处,蔡攸为难地望向皇上。

蔡京虽被罢相,蔡攸却未受影响。

赵佶行事自有其精明之处,他一面削弱蔡京的权势,一面又提拔蔡攸,倘若日后蔡京重获重用,他倒乐意见到这对父子相争。

赵佶拍案而起,愤然道:"朕身为一国之君,我大宋尚有雄兵百万,岂会被这些匪寇吓倒?"

蔡攸紧随其后补充道:"那些匪寇惯于蛊惑民心,尤其那个徐悟锋,假意行仁,实则误导愚民。”

"若此时皇上下罪己诏,匪寇极可能借此机会,将所有过错全归于陛下。”

"乡野百姓愚昧无知,臣担心此举反而会让匪寇势力壮大。”

赵佶听后陷入沉思。

他虽意识到自身有些许过错,但普天之下皆属王土,率土之滨尽为王臣,他可以自省,却无法容忍他人指摘。

尤其不能接受匪寇强加的罪名。

宿元景见状,连忙进言:"如今民心浮动,陛下若能下罪己诏,必能安抚民心。

反之,恐怕百姓会被匪寇利用,对朝廷造成不利影响。”

王黼随即反驳:"宿大人先前也承认,梁山匪寇不过数万,尚不足以引发天下大乱。

为何今日却要逼迫陛下下罪己诏?"

"一旦罪己诏颁布,只会沦为叛逆者的笑谈,并将记入史册。

宿大人此举不知有何意图?"

"至于王庆、田虎之辈,不过是聚集了些许流民,纵使人数上万,也不过乌合之众。

东京有八十万禁军,何须惧之?"

所谓八十万禁军,不过是宋仁宗时期的旧账,如今禁军登记在册的数量大约只有六十万。

这只是纸面上的数据,实际数量还要少得多。

史料记载,定州知州向赵佶汇报时提到,定州路的常规兵力可达十万,但在春秋两季的大规模演练中,实际参训的不足六 ** 。

也就是说,定州表面兵力十万,实则只有六 **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定州地处河北前线,与辽国接壤,一旦辽军侵扰,定州首当其冲,仅靠六 ** 兵力,如何能保卫家园?

八十万禁军的名号,不过是虚设以多领空饷,朝中权臣均分其利,王黼自是获利颇丰。

见王黼欲加罪于己,宿元景忙道:“微臣一心为国,请陛下明鉴。”

赵佶注视宿元景,问:“朕信你品行端正,只想问你,天下是否已大乱?”

宿元景沉思片刻后答道:“梁山泊作乱,京东局势虽令人担忧,却尚未危及国家根基。”

“田虎、王庆等人虽为一方豪强,但也只是逞一时之势,不足以搅乱天下。”

赵佶闻言松了口气,点头称:“如你所言,那朕暂不颁布罪己诏,先派兵平定叛乱,之后再做决断。”

“吾皇英明!”

王黼立即奉承,其他奸臣亦随之附和。

若皇帝下罪己诏认错,身为大臣的他们也会受牵连。

皇帝认错尚可免责,他们若坦白过失,则易遭政敌攻讦。

那些被排挤出中枢的正直官员,或许会借机反击。

一旦他们掌权,之前所为恶事足可致这些奸臣覆灭。

梁师成、王黼等人平日互有争执,但在关键时刻必会一致对外。

宿元景见此,只得说:“陛下英明,但广开言路之事不可再拖延。

可下旨让百姓皆可上书,知悉民情以便治理。”

听宿元景提到万民上书,王黼暗骂其狡猾。

在民间,王黼等人名声极差,赵佶在位时,除蔡京等六贼外,还有梁方平等十恶之名流传。

当时有童谣传唱:“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杀了茼蒿,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筒”指童贯,“蔡”即蔡京,“羔儿”便是高俅。

荷叶象征着何执中,他虽不及蔡京那般 ** ,却同样身为 ** ,一味迎合皇帝,专注于粉饰太平。

再如:金腰带,银腰带,赵家天下朱家败。

此句讽刺朱勔,指责他搜刮民财,损害赵家江山,破坏民众幸福生活。

从另一方面看,这些谴责奸臣的童谣,也揭示了当时宋朝的衰败,百姓无处申诉,只能借歌谣抒发不满。

王黼深知这一点,若允许百姓上书,恐怕皇帝收到的尽是咒骂信。

王黼急忙进言:“百姓只关心个人利益,对朝政难有见解。

即便允许上书,也是要求减税。”

“眼下除了应对童贯与西夏的战事,还有修建之事,处处需要开销。”

“若让百姓上书,意见恐难采纳,反倒让人觉得陛下虚伪,损害陛下声誉。”

童贯今日未至,赵佶体恤其辛劳,召十节度使议事,故特许他免朝。

梁师成亦表担忧,称朝臣及地方官每日递上的奏章已超百件,若再加民间上书,恐奏折堆积如山。

梁师成深知赵佶性格,此言正切中要害。

赵佶对政务本无太多兴趣,早年为端王时,便沉醉于诗酒 ** ,全然不顾朝政。

传闻赵佶出生前,宋神宗曾观李煜画像,随后诞下赵佶。

宫中流传:诞下之时梦见李后主来访,故文采出众,远超李煜。

此说法虽不可信,但赵佶确有几分李煜之风。

若他一生只做闲散亲王,或许可享安逸,甚至赢得“风雅王爷”或“书画名家”的美名。

然而世事难料,兄长哲宗骤逝,无子继位,向太后垂青赵佶,遂登大宝。

昔日富贵闲散的端王赵佶,一跃成为九五之尊,起初尚感欣喜,数日后却渐生厌倦。

身为端王时,每日吟诗作画即为正业;登基为帝后,却需面对无穷无尽的政务。

今日京东蝗灾,明日江南水患,繁冗事务层出不穷,远不及王爷时自在畅快。

所幸赵佶独具慧眼,启用蔡京、童贯、高俅、梁师成等人,使他得以悠然自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