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斩首(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最新章节。

蔡京不仅书法卓绝,更是一位贤能之臣。

他总揽三省不久,府库已积聚五千万贯财富,天下富足安康。

即便此次罢免蔡京相位,实为赵佶借此敲打蔡京及众臣,意欲过两年后再召蔡京复职。

赵佶听闻梁师成之言,眉头微蹙。

他因批阅奏章耗时费力,遂命梁师成代劳。

未曾想,梁师成借此挑选擅书小官,模仿圣体掺入诏书,使群臣难以分辨真伪。

赵佶虽贵为天子,却钟情丹青书画,鲜少临朝,大臣求见不易,唯有呈递奏折。

梁师成专司诏书传递,而真假诏书无人质疑。

久而久之,众人对梁师成亦不敢违抗。

梁师成因此权倾朝野,连蔡京父子皆对其阿谀奉承,京中人称其为“隐相”。

蔡京罢相后,王黼得以拜相,梁师成功不可没。

王黼对梁师成敬若父辈,尊称“恩府先生”。

宿元景见赵佶神色,暗自叹息。

他担心奏折过多反致赵佶回归旧态,反而不利。

思索片刻,宿元景建议:“万民上书确有不妥,可让太学生上书,他们日后多为朝廷栋梁。”

如此,既可倾听民间声音,又能考察才学。

王黼与蔡攸等人常常围绕在赵佶身边,唯恐他人影响皇帝的判断。

他们正欲站出来反对,却被梁师成以眼神制止。

梁师成心中暗斥王黼愚钝。

赵佶仅提出颁布罪己诏和广开言路两项举措,王黼竟全盘否定,这岂能让赵佶满意?

梁师成深知,赵佶今日情绪波动源于高俅之死及损失十万大军。

不过这不过是暂时现象,待 ** 平息,赵佶自会恢复常态。

赵佶登基多年,何曾真正倾听民声?今日之举不过是表面文章。

后人称此为一时冲动,待冷静下来,一切仍会回到原点。

赵佶见无人反对,便宣布从今往后太学生可以上书言事。

宿元景闻言叩谢圣恩,群臣随之附和,奉承之声不绝于耳。

赵佶稍作谦逊,提醒众人若危及江山社稷,绝不宽容。

他特别注视王黼与蔡攸,令两人忐忑不安。

二人虽身居高位,却无治国才能,只热衷于迎合皇帝的娱乐需求,在宫中扮丑逗趣,为赵佶寻开心。

赵佶常微服出游,逛青楼瓦肆,偶遇绝色女伎时,亦会邀他同往。

朝中大臣或多或少有从前的政绩,唯独王黼、蔡攸二人全凭谄媚赵佶而得势。

见赵佶似有决心行动,二人暗自苦恼,开始绞尽脑汁寻觅新奇之事以取悦他。

然而,治国理政需经验和智慧,非他们这类浮浪之人所能驾驭。

二人不敢迟疑,只得与其他大臣齐呼:“吾皇圣明,臣等竭诚尽力,至死方休。”

赵佶满意点头,忽忆起好友高俅,沉声道:“梁山贼寇残害朝廷官员,占据城池,祸乱一方,实属罪恶滔天。”

683 “诸位爱卿,何不派遣哪支军队前去征讨?”

尽管赵佶心中已有定论,仍需询问群臣意见,毕竟身为 ** ,须有礼贤下士的姿态。

宿元景立即进言:“梁山义军起初替天行道,专除 ** 污吏,未扰民众,占东平等地后亦未曾加害百姓。”

“此次高太尉惨败,若再派大军攻伐,恐难取胜,徒增伤亡。”

“依老臣之见,不如再次下诏招安,赐予优厚俸禄,收编这支义军,再令其攻打田虎、王庆,如此一箭双雕。”

赵佶听罢勃然大怒:“此前朕已下旨招安,他们竟全然无视,扣押使者,如今更是占据州府,杀害朝廷重臣,这般逆贼岂可招安?”

宿元景续道:“陛下英明,高大人的死另有隐情。

林冲原为八十万禁军教头。”

“只因高太尉之子垂涎林冲娘子美貌,致使其陷入困境,梁山众人与王庆、田虎之流截然不同。”

“眼下这股势力嚣张跋扈,若能善加利用,或可不费一兵一卒化解这场危机。”

赵佶厉声制止:“无论高俅是否有过错,他始终是我大宋朝廷忠臣,即便追究责任,也轮不到这群贼寇。”

“谁再提及招安二字,朕必将以私通梁山治罪。”

宿元景见赵佶因恼羞而动怒,便选择退下,不再提及招安之事。

赵佶环顾四周,说道:“梁山贼寇侵占城池,实为朝廷隐患,必须铲除。

谁能替朕分忧?”赵佶本以为话音刚落,便会有人自告奋勇,毕竟梁山不过数万人,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然而,大殿中一片寂静,那些平日里喊着鞠躬尽瘁的臣子们此刻无人应声。

赵佶脸色骤变,喊道:“蔡攸!”

蔡攸闻声出列,恭敬回答:“臣在。”

赵佶说道:“你之前不是声称要前往西北建功立业吗?如今西北已有童贯,现命你为讨贼大将军,领兵剿灭梁山贼寇。

若你能凯旋,朕必赐你加官晋爵。”

蔡攸听后面色苍白。

他本想投向西北,不过是羡慕童贯的功劳,想着日后也能借此升官发财。

童贯的功劳皆是西军将领所创,他不过坐享其成,这情形和高俅如出一辙,蔡攸只是心生嫉妒罢了。

蔡攸虽无大才,但对领兵打仗却心知肚明。

高俅率十万大军尚且兵败身亡,若让他独自领军征伐梁山,恐怕结局更为惨烈。

损兵折将是小事,蔡攸最担忧的是自身安危,毕竟高俅刚刚殒命。

正当蔡攸欲开口时,赵佶已经起身离开。

殿头官随即宣布退朝。

“恭送陛下。”

蔡攸随众人行礼后迅速离开。

王黼见蔡攸急匆匆的模样,故意上前拦住笑道:“恭喜蔡大人此番重任!”

蔡攸瞪了王黼一眼,懒得回应,绕过他径直离去。

赵佶料到蔡攸会追来,出了大殿后悠然前行。

看到蔡攸气喘吁吁地赶来,赵佶笑道:“爱卿有何事?”

蔡攸急忙道:“陛下,微臣近日身体抱恙,梁山之事关乎重大,请陛下另派贤能,以免耽误国事。”

赵佶面容冷峻,厉声说道:“昨 ** 在宫中假扮戏子,上窜下跳的,哪里像是生病的样子!你胆子不小,刚在大殿被训斥,现在又想来蒙混过关?”

蔡攸慌忙跪地,道:“臣绝不敢 ** 圣上。

今晨起身便觉身体不适,到了大殿更是全身酸痛,实在无法胜任差事。”

赵佶抬脚将蔡攸踹翻,嗤笑道:“你扮戏子扮上瘾了吧,演得还挺像模像样的,连汗都出来了。

若非朕深知你的为人,恐怕真要被你骗过。”

“要不要召几个御医来检查一番?要是确定无病,朕定严惩你欺君之罪。”

蔡攸趴在地上,见赵佶恢复往日戏谑态度,顿时壮起胆子,爬起身来。

他谄笑着说道:“陛下英明,还是没能逃过您的慧眼。”

赵佶笑道:“朕做端王时就识得你这等人,你的品性,朕能不清楚?还能让你蒙混过关不成!”

蔡攸听后毫不羞愧,反而得意地说:“陛下也知道,臣从未参与战事,如今却要让我统率大军,剿灭梁山匪寇。”

“臣死不足惜,只是担忧损兵折将,耽误国事。

恳请陛下另择贤能。”

赵佶怒视蔡攸,说:“之前不是有人嚷嚷着要去西北建功立业吗?”

蔡攸自然不敢承认是为求功绩,便嬉笑着说:“陛下也知道臣聪明好学,虽未经历战阵,但跟随童枢密学习,做个监军还是可行的。”

“不过陛下让臣独自领军,这岂不是硬逼着我上阵?”

赵佶瞪了他一眼,骂道:“你那些小心思,朕还不明白?你放心,朕已经为你挑选好了精锐之师,定能剿灭梁山匪寇!”

“只要消灭梁山匪寇,朕必赐你 ** 厚禄。”

“王黼虽有才,但在治理政务方面略有不足。

你父亲因被弹劾,朕不得不罢免他,否则有他在朝中总揽三省,朕也可省不少心力。”

蔡攸满不在乎地说道:“圣上请宽心,家父为政之道,孩儿已学得七七八八。

若有机遇,孩儿自当不负所望,担得起‘小蔡相’之名。”

“日后大小蔡相同载史册,岂非佳话?这全赖圣上慧眼识珠!”

赵佶微微颔首,笑意淡淡,“朕知你天资聪颖,又承家学,或许真有非凡之才。

不过你资历尚浅,所以朕特命你征讨梁山贼寇,待你凯旋而归,必有重赏。”

“王黼任官以来还算尽职,若你能有所建树,待他告老归乡,或许蔡氏一门真能再添一位栋梁。”

蔡攸听闻此言,脸上喜色难掩。

蔡攸虽与王黼联手取悦赵佶,内心却对王黼颇为轻视。

蔡家世代显贵,而王黼出身寒微,其父甚至以东汉宦官之名为他取名“甫”,后得圣恩更名“黼”。

这一名字常被士人当作笑谈。

王黼飞黄腾达,靠的是攀附蔡京、梁师成,短短一年内连升八级,堪称仕途奇迹。

目前,他正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