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查漏补缺,杜绝后患(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辽国公》最新章节。

陈园将田册收好,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话锋一转:“对了国公爷,还有件事想请教——辽东新学办得有声有色,听说那边的先生既教算学格物,又懂农桑技艺,山东这边也想推新学,只是缺些得力的教师。不知辽东那边何时能分拨些人手过来?”

常孤雏指尖在案上轻轻点着,沉吟道:“新学教师确实紧俏,辽东本地的学堂刚铺开,先生们个个都带着三四个班,实在抽不开身。”

他抬眼看向陈园,语气诚恳,“不是不给山东支援,实在是师资池子里的水就这么深,一下子舀太多,两边都会见底。”

陈园脸上掠过一丝急色:“可山东这边士子们都盼着新学呢,要是迟迟开不了课,怕是要寒了人心。”

“急不得。”常孤雏摆了摆手,“教育这事儿,最忌求快。你想想,辽东新学推了三年,才慢慢理顺——先从县城试点,先生带着学生在田埂上教农科,在工坊里讲机械,百姓看在眼里,才慢慢信了这新学有用。”

他端起茶盏,雾气模糊了眉眼:“山东若要推,不如也先找两个县试试水,从辽东先调三五个有经验的先生带带本地的后生,等本地先生跟着学出模样了,再往其他县铺。一步一步来,看似慢,实则稳。”

陈园摩挲着茶盏边缘,若有所思:“国公爷是说,先扎稳根,再抽枝?”

“正是。”常孤雏颔首,“新学改的不只是课本,是百姓的老观念。你要是一下子在全省铺开,先生没备好,教材没理顺,百姓看着新鲜凑个热闹,过阵子觉得不实用,反倒会说新学是花架子。倒不如慢慢来,让第一批学新学的孩子先靠着算学算清了田亩账,靠着格物造出了省力的农具,旁人看了眼热,自然就信了,那时再推,事半功倍。”

陈园听完,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听国公爷这么一说,倒是我太心急了。那就按您说的,先找两个试点县,麻烦辽东先派几位先生过来打个样?”

“这好办。”常孤雏笑了笑,“我回去就挑三个擅长农科和算学的先生,月底让他们动身。你这边先把试点学堂的屋子拾掇好,别让先生们来了没地方落脚。”

陈园连忙应下:“放心,这就去安排!”

常孤雏在山东的这半个月,几乎脚不沾地。

白天跟着陈园跑遍了试点的几个县镇,钻进田间看新学农科的实操课怎么安排,蹲在工坊里琢磨格物课的器械该怎么配才实用;晚上就在府衙的油灯下,对着山东的户籍册和土地账册,一笔一笔帮陈园理清楚——哪些农户适合优先参与新学试点,哪些村落的土地丈量该重新核校,连算学课怎么结合当地赋税让百姓听得懂,都掰开揉碎了讲。

陈园跟着他跑了几趟,原本心里一团乱麻的新政章程,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

比如农科课不该只讲书本,得让先生带着农户在自家田里实操,播下的种子怎么算发芽率、结出的粮食怎么估产量,用算学算明白这些,农户才肯信新学有用;格物课也不用急着弄复杂的器械,先从修农具开始,教大家怎么用简单的杠杆原理改锄头、修水车,实实在在省力了,百姓自然愿意学。

临走前,常孤雏把整理好的厚厚一叠笔记交给陈园,里面记着每个试点村的特点、该侧重的课程、可能遇到的麻烦和应对法子,连哪个村的老工匠能请来当格物课助教都标得清清楚楚。

陈园翻着笔记,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心里透亮了不少,总算明白新政不是喊口号,是要贴着地面一步一步走的。

“这半个月真是没白麻烦你,”陈园握着常孤雏的手,语气里满是感激,“以前总觉得新政推着难,现在照你说的法子走,心里踏实多了。”

常孤雏笑了笑:“法子都是试出来的,你照着走,遇到坎儿再传信给我,咱们再慢慢调。”

他拍了拍陈园的肩膀,转身踏上回程的路,身后的山东地界,新政的种子已悄悄扎下了根。

府衙里,陈园翻着最新报上来的农户反馈册,见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新改的水车省了三成力气”“算学课帮俺算清了田租账”,嘴角忍不住扬起。

他想起常孤雏临走时说的话:“新政就像种庄稼,得顺着节气来,太急了会蔫,太松了会荒。”

如今看来,确实如此。

先前推行时,只想着一股脑铺开,结果农具改良没考虑山地和平原的区别,算学课用的例题全是江南的水稻账,山东农户看得一头雾水,怨声渐起。

亏得常孤雏带着人逐村走访,把水车改得能适应坡地,算学题换成了小麦、高粱的收成账,还拉着老农户一起琢磨步骤,这才慢慢顺了过来。

“大人,您看这份补漏清单。”属官递上文书,上面列着补好的漏洞:漏报的荒地重新登记、错配的农具连夜调换、含糊的赋税算法细化到每亩地……陈园越看越点头,叹道:“还好补得及时,不然真等民怨积起来,再想挽回就难了。”

窗外,几个农户正围着新改良的播种机议论,脸上带着笑意。

陈园望着这一幕,心里踏实了——新政的好,终究得让百姓真真切切尝到,才算没辜负那份初心。

应天府的宫墙在暮色里泛着青灰色的光,太子朱标的书房还亮着灯。

案上堆叠着各地送来的奏报,最上面那本牛皮纸封皮的册子,来自山东,封皮上写着“新政推行补正与成效奏报”,落款是陈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