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查漏补缺,杜绝后患(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辽国公》最新章节。

朱标拿起奏报时,指尖触到纸页上凹凸的墨迹,能感觉到书写者的认真。

他翻开第一页,陈园的字迹工整有力,开篇就直入正题:“自常孤雏大人赴鲁指导新政三月有余,山东各州县推行之农科改良、算学普及二事,已显实效……”

奏报里没说太多虚话,全是实打实的记录。

农科改良那块,附了张对比表:未改良的旧式水车,十户人家抽一天水,才能浇完两亩地;按常孤雏指导的法子改了齿轮比例后,三户人家用一台改良水车,半天就能浇完五亩地。

下面还盖着七个县的官印,证明数据属实。

算学课的成效更具体。

陈园在奏报里写,以前农户交租时总被地主的糊涂账糊弄,十户里有八户说不清自己该得多少粮。

如今学了常孤雏编的“农家算学”,村里的老秀才带着村民算账,连七岁的孩童都能算出“一亩地收三石麦,交一石租,还剩多少”。

附页上贴着几张照片,一群穿着补丁衣裳的农户围着黑板,在常孤雏写的算术题下面画对勾,脸上是藏不住的笑。

最让朱标在意的,是陈园专门写的“补漏篇”。

里面细数了常孤雏发现的漏洞:有个县把给山地农户配的犁,全发成了平原用的轻便犁,根本用不了;还有学堂的算学课本,印的全是南方的水稻账,北方农户看不懂,常孤雏让人重印时,换成了高粱、谷子的算法,还加了插图。

“……常大人每日带幕僚走村串户,遇着错漏便记在册子上,当晚就召集县吏连夜改。

有次为了调换一批不合适的农具,他亲自跟着马车跑了三个县,回来时鞋上全是泥,却笑着说‘漏补得快,百姓的怨声就少得快’。”

朱标读到这里,指尖在纸页上顿了顿。

他太了解常孤雏这股劲儿了——看着温和,实则认死理,见不得百姓受委屈。

当年在南京,两人一起处理过灾荒赈济,常孤雏抱着账本核对发放名单,连一个名字写错的都要追根究底,说“多一分错,就可能少一户人家的救命粮”。

奏报最后,陈园附了张万民伞的情况。

说是山东百姓自发做的,伞面上绣着“政通人和”四个大字,送伞那天,常孤雏推着不肯收,百姓们就举着伞跟在他身后走了三里地,说“这伞不是送官的,是送心里装着咱的人”。

朱标合上奏报时,窗外正好传来打更人敲梆子的声音,两下,是二更天了。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沉沉的夜色,想起父亲朱元璋常说的话:“治天下就像给百姓盖房子,梁要正,瓦要实,漏了一块就得赶紧补,不然下雨时,屋里的人可要遭殃。”

常孤雏在山东做的,就是补瓦的活计。

没喊什么响亮的口号,就一门心思把新政里硌脚的石头挪开,把漏雨的缝隙堵上。

这样的人,办的这样的事,才是朝廷最该倚重的根基。

他拿起朱笔,在奏报的空白处写下批语:“所奏详实,成效显着。常孤雏于细微处补漏,于实处见功,当为百官之范。着令各州县传阅此奏,凡推行新政者,皆以‘细’字为先,勿使利民之策,成扰民之由。”

批完,他让人把奏报送到吏部,叮嘱道:“把这份奏报抄录百份,下发到各省巡抚手里。告诉他们,新政好不好,不是看写了多少条文,是看百姓是不是真的得了便益,地里的粮是不是真的多了,手里的账是不是真的清了。”

夜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些微凉意。

朱标拢了拢衣襟,心里却很暖。

有常孤雏这样的人在地方上扎扎实实干着事,有陈园这样的人认真记录着每一分成效,这天下的根基,才能像山东那改良的水车一样,稳稳当当,转得越来越顺。

而那份来自山东的奏报,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很快会在更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更多为官者明白,百姓要的从来不是虚空的承诺,而是弯腰能捡起的麦穗,是算得清的账单,是踏踏实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