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川渝: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崛起之路(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最新章节。

在广袤的中国经济版图之上,京津冀的协同之网、长三角的江海之汇、粤港澳的湾区之潮,早已以磅礴气势勾勒出中国经济的三大增长极。而在祖国的西南腹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以破茧之势强势崛起,如同一颗被时光打磨的璞玉,在巴山蜀水间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这里有李白笔下“蜀道之难”的千年慨叹,更有新时代“通江达海”的壮阔实践;有茶馆里的悠闲慢生活,也有车间里的智能生产线。川渝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突破与融合、传承与创新的立体史诗。

一、从“蜀道难”到“通全球”:交通枢纽的华丽蝶变

清晨六点,成都国际铁路港的集装箱堆场已响起叉车作业的嗡鸣。一台印有“中欧班列(成渝)”标识的红色起重机,正将满载笔记本电脑的集装箱稳稳吊上列车——这趟列车将穿越中亚草原,12天后抵达德国杜伊斯堡。与此同时,重庆果园港的码头工人正解开万吨货轮的缆绳,这艘船将沿长江而下,5天后在上海港换乘远洋货轮,把重庆造的汽车零部件送往东南亚。这两个相隔300公里的场景,在川渝大地每天同步上演,诉说着“蜀道难”已成历史的时代变迁。

钢铁动脉的千年跨越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的通车鸣笛划破盆地宁静。当蒸汽机车喘着粗气驶过沱江大桥时,沿线百姓举着红灯笼追了三里地——这条新中国第一条干线铁路,让川渝人“走出大山”的梦想照进现实。如今,成渝高铁的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穿梭,最快41分钟的车程,比很多城市的早晚高峰通勤还快捷。在重庆沙坪坝站,刚下高铁的成都白领小王刷开手机:“早上在文殊院喝了豆汤饭,现在去解放碑赶个下午茶,时间刚好。”这样的“双城生活”,依赖于日均超100趟的高铁班次,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已悄然成型。

中欧班列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2013年,重庆首列“渝新欧”班列从团结村站出发时,司机老王看着车厢里零星的摩托车配件,心里打鼓:“这趟能赚钱?”如今,他的徒弟小李驾驶的中欧班列(成渝),车厢里塞满了重庆造的显示器、成都产的扫地机器人,回程时还捎着德国的汽车轴承、法国的红酒。2024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突破5700列,占全国三成以上,相当于每天有16列钢铁驼队往返亚欧,把杜伊斯堡、汉堡等欧洲城市变成了“川渝邻居”。在成都国际铁路港,海关关员小张展示着智能验关系统:“以前人工查验一个集装箱要2小时,现在机器扫描5分钟搞定,去年我们的通关效率提升了40%。”

空中与水道的立体交响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太阳神鸟”航站楼里,来自荷兰的生鲜冷链包机刚落地。检疫人员穿着防护服开箱时,攀枝花芒果的清香混着阿姆斯特丹的郁金香气息扑面而来——这些芒果将在6小时内摆上欧洲超市货架。这座2021年投运的机场,与双流机场形成“双核”,202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300万人次,国际航线比投运时翻了一番。不远处的重庆江北机场,改扩建工程正热火朝天,t3b航站楼的钢结构屋顶如展翅的鲲鹏,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将再增3000万人次。两地机场就像一对翅膀,让川渝与全球46个国家的130个城市实现“朝发夕至”。

长江水道的复兴同样震撼。在重庆果园港,万吨级货轮“民生号”正缓缓靠岸,船长周师傅指着江面:“十年前,这里最大的船只能装3000吨,现在6000箱的集装箱船说停就停。”为了让长江“黄金水道”真正通江达海,工程师们用十年时间将航道水深从3米挖到6米,相当于在江底挖出一条双向八车道的“水下高速公路”。2024年,重庆新生港开港,万吨级货轮可直达上海,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让千吨级船队能直达广元。从宜宾港出发的货轮,带着泸州老窖的酒曲、自贡的硬质合金,经长江入东海,比陆运成本降低40%,时间缩短5天。

陆海新通道的开放密码

向南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正改写“内陆”的定义。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发往老挝万象的班列鸣笛启程,车厢里的长安汽车零部件将在3天后组装成整车,销往东南亚市场。2024年,这条通道货运量同比增长41%,货值增长67%,直达全球127个国家的556个港口。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中老铁路+中欧班列”联程班列,让越南的咖啡豆先乘火车到成都,烘焙后再经中欧班列送往波兰,物流成本降低25%。在钦州港,川渝企业投资建设的冷链仓库里,重庆的火锅底料正等待装船,它们将在一周后出现在曼谷的火锅店——那里的老板学会了用四川话喊“毛肚七上八下”。

二、产业协同:从“单打独斗”到“齿轮咬合”的万亿集群

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新能源工厂里,机械臂正将成都宁德时代工厂生产的电池精准嵌入车架;50公里外的璧山,重庆京东方的柔性屏经成渝高铁2小时运抵成都,组装成华为平板电脑。这两个场景,是川渝产业协同的微观缩影——就像嘉陵江与长江在朝天门交汇,两地产业在互补中融合,催生出一个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的“换道超车”

在重庆巴南的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工程师们围着屏幕争论不休。屏幕上,搭载成都电子科大智能驾驶系统的UNI-V车型,正以120公里时速完成自动变道。“以前我们造燃油车,核心技术卡脖子;现在搞新能源,川渝配套率超70%。”研发总监王工指着墙上的产业链图谱:重庆造整车、成都供电池、德阳出电机、宜宾产锂材,这条从锂矿到整车的完整链条,2024年产值突破1.5万亿元。

这种协同藏着不少“巧思”。宁德时代成都工厂的电池车间,AGV机器人沿着磁轨运送电池包,它们的目的地是重庆的长安、比亚迪工厂。“通过成遂渝高铁的冷链集装箱运输,电池损耗率从5%降到0.3%。”工厂负责人算了笔账,“以前从宁德运电池到重庆要3天,现在从成都过去只要2小时,一年省了2000万运费。”在重庆涪陵,长安新能源与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阿维塔工厂,生产线一半的设备来自德阳的二重集团,软件系统则由成都天府软件园的团队开发,2024年销量突破5万辆,成为高端新能源市场的黑马。

电子信息的“全球拼图”

成都高新区的英特尔工厂里,晶圆在超净车间完成切割,这些芯片将在3天后出现在重庆西永的惠普工厂,变成笔记本电脑的“大脑”。这个细节背后,是川渝电子信息产业的“错位协作”:成都聚焦芯片设计、软件开发,重庆主攻智能终端制造,两地联手占据全球1\/3的笔记本电脑产能、1\/5的平板电脑产量。

在遂宁的印制电路板产业园,四川英创力电子的车间灯火通明。工人小李正在检测电路板:“这片给重庆的oppo手机,那片发往成都的华为基站。”这家企业一半的订单来自成渝两地,物流车每天在成渝高速上往返两趟。“以前我们要去深圳找客户,现在成渝的订单就够吃了。”老板陈总笑着说,“重庆的笔电、成都的通信设备,就像两个齿轮,带着我们转起来了。”2024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3万亿元,全球每3台笔记本就有1台“川渝造”。

新赛道上的“并跑争先”

在成都东部新区的天府国际生物城,科学家们正给实验猴注射新冠疫苗。这里的威斯克生物研发的疫苗,生产线设在重庆高新区,2024年产能达10亿剂。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团队,刚研发出可降解的无人机材料,试飞场地选在了自贡的凤鸣通用机场——那里聚集了20多家低空经济企业,形成从研发到测试的完整链条。

川渝联合实施的257个重点研发项目,正在结出硕果。在重庆大学的实验室,“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模型悬浮在轨道上,这个项目已申请30项专利;成都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算力正为重庆的汽车碰撞模拟提供支持。“以前搞科研各干各的,现在仪器共享、数据互通,去年我们的研发效率提升了30%。”川渝科技协同办公室的张主任展示着共享平台的数据:1.4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实现跨区域共享,为企业节省研发成本超10亿元。

三、人口与市场:1亿人的“内需蓄水池”

成都宽窄巷子的周末,穿汉服的姑娘举着竹筒奶茶拍照;重庆观音桥的深夜,火锅店叫号声此起彼伏。这两个场景背后,是川渝地区1.02亿常住人口的庞大身影——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80%,构成中国内陆最大的“内需蓄水池”,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消费市场的“烟火气”

在成都的盒马鲜生,攀枝花芒果、眉山柑橘、达州脆李摆了满满一货架。采购经理小王打开数据后台:“这些本地水果70%在川渝消化,去年卖了2.3万吨,比进口水果还火。”这种“家门口的市场”,让川渝在外部环境波动时更有韧性。2024年,川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相当于云南省全年Gdp,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3%,智能家居增长35%,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5%。

重庆九街的夜市,00后小周正用手机直播吃火锅。镜头里,毛肚在红汤里七上八下,弹幕里“要链接”的留言刷个不停。“我每月直播带货能赚8000元,粉丝一半是川渝的,他们就认本地火锅料。”像小周这样的“本地主播”,在川渝有12万人,带动农产品、食品等“川渝造”线上销售额突破3000亿元。在成都的“东郊记忆”,文创店里的蜀绣笔记本、熊猫玩偶,70%卖给了本地年轻人,店长说:“以前靠游客,现在本地人消费占大头,周末要补货三次。”

人口红利的“新内涵”

在重庆璧山的弗迪电池工厂,00后技工小李正在调试电芯封装设备。这个从万州农村来的年轻人,月薪6000元,比在广东打工时还高。“厂里包吃住,每月能存4000元,今年打算在璧山买房。”这样的故事,在川渝制造业工厂里很常见。2024年,川渝制造业从业人员达1200万,平均年龄36岁,比长三角低2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源富矿”。

城镇化的浪潮还在持续。绵阳的装修师傅老张,最近接了不少县城的单子:“以前只做市区,现在江油、三台的客户多了,他们装房子要和成都的小区一个标准。”2024年,川渝城镇化率达68%,每年有10万农民进城,带动家具、家电等“新市民消费”增长25%。在宜宾的三江新区,新建的学校、医院周边,房价三年涨了50%,售楼员说:“买房子的多是周边县城的,他们看中这里能和成都、重庆通高铁。”

四、政策与改革:“试验田”里长出的制度创新

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的“企业咖啡时”角落,管委会主任正和创业者们碰杯。“你们反映的跨境资金结算问题,今天外汇局的同志也在,咱们现场办公。”这样的场景每周三上演,已解决200多个企业难题。川渝能成为经济第四极,离不开这种“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就像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政策创新让资源要素在双城间顺畅流动。

打破壁垒的“协同机制”

在重庆两江新区的成渝金融法院,法官们正审理一起跨省融资纠纷。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金融专门法院,这里的判决在川渝两地直接生效。“以前企业要跑两个省打官司,现在一个法院就能解决,去年我们审结跨省案件1200件。”院长介绍说。这样的“破冰”还有很多:川渝河长制联合办公室让81条跨界河流“一河一策”,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实现200项政策互认,400余名干部交叉挂职打破行政壁垒。

政策协同的效率令人惊叹。2020年以来,川渝联合印发100多个政策文件,从“加强成渝双核联动”到“成德眉资同城化”,清单化推进每项工作。在川渝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区,广安的企业可以用重庆的资质投标,泸州的居民能刷成都的社保卡就医。“我们公司在重庆江津和四川泸州都有厂,现在税务报表一次申报就行,省了一半人力。”一家化工企业的财务总监说。

营商环境的“川渝标准”

在重庆果园港,“铁路提单信用证”系统正为企业放贷。“以前铁路货运单据不能抵押,现在凭这个电子提单,我们刚拿到500万贷款。”重庆港务集团的负责人演示着系统,这项全国首创的金融创新,2024年帮助企业融资50亿元。这样的改革还有不少: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砍半,跨境贸易通关效率提升30%。

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发展动能。2024年,川渝实际使用外资达15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超500家。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在川渝建了6家工厂,负责人说:“从考察到投产只用了10个月,比在印度快一倍,政策兑现比合同还靠谱。”在成都的中德产业园,德国博世的工厂享受“负面清单+承诺制”审批,“以前要跑10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全搞定。”

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

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威斯克生物的疫苗车间正满负荷生产。“我们能快速扩产,多亏了国家发改委的‘重大产业项目专项债’。”企业负责人说。川渝享受的国家战略“礼包”很丰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公园城市示范区等“国字号”招牌,带来专项资金、用地指标等支持。央行的“双城经济圈再贷款”已发放2000亿元,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海关的“属地查检、口岸放行”模式,让川渝的货物出口时间缩短1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