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川渝: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崛起之路(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最新章节。
这些战略不是“空中楼阁”。在重庆的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家超瞬态实验装置的土建已完成,这个投资50亿元的大科学装置,将吸引2000名科研人员;成都的天府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空天科技等领域,已引进院士团队30个。“国家把大科学装置放在川渝,就是看中这里的创新潜力。”西部科学城负责人说。
五、科教与人才:从“孔雀东南飞”到“蓉渝引凤来”
重庆大学的实验室凌晨三点还亮着灯,博士们在调试“氢燃料电池”样机。这个团队刚拒绝了沿海企业的挖角:“这里的科研条件不比沿海差,还能兼顾家庭。”川渝的崛起,本质是人才的回流——就像岷江滋养成都平原,高校和科研机构正为经济第四极注入“智力活水”。
创新平台的“磁吸效应”
在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微波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团队正测试5G芯片。这个实验室孵化的20家企业,一半留在了成都高新区。“学校有‘创业苗圃’,政府给场地补贴,我们毕业就拿到了天使轮融资。”一家芯片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回忆道。川渝有5所“双一流”高校、80多所本科院校,2024年培养大学生4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更重要的是“平台留人”。重庆的中新超算中心、成都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算力向两地企业开放;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让科研成果能快速转化。“以前我们的专利转化要靠沿海企业,现在本地就有产业链,去年我们转让了10项专利给重庆的汽车厂。”四川大学教授说。2024年,川渝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五年翻了两番。
六、柔性引才的川渝智慧
在人才竞争的时代浪潮中,川渝地区深知,传统的“刚性引才”模式在面对区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时,往往捉襟见肘。于是,一场“柔性引才”的变革在巴山蜀水间悄然展开,其核心在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让人才的智慧如灵动的清泉,自由地流淌在川渝的发展脉络之中。
走进重庆的中新超算中心,这里的科研团队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学府的专家学者。他们无需全职入职,却能通过远程协作、定期驻场等方式,为超算中心攻克复杂的算法难题,让每秒千万亿次的运算能力得以充分释放。“以前,我们为了引进一位专家,要解决住房、家属安置等一系列问题,周期长、成本高。现在通过柔性引才,专家带着项目和技术来,我们提供平台和资源,合作灵活高效。”中心负责人感慨道。据统计,仅2024年,通过柔性引才模式,重庆就吸引了超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提升了35%。
成都则在产业领域将柔性引才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天府软件园,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通过“周末工程师”计划,邀请北京、上海等地大厂的资深算法工程师利用周末时间前来指导。“这些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大厂的成熟经验和行业视野。我们通过技术入股、项目分红等方式激励他们,短短一年,公司的核心算法就迭代了三次,产品顺利打入海外市场。”公司创始人笑着说。成都还设立了“蓉漂人才发展基金”,对柔性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的项目资助,2024年,这笔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20亿元,助力80多个创新项目落地生根。
川渝两地更携手构建起专家人才共享合作机制,签订《川渝专家资源共享协议》,联合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这一平台汇聚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多领域的4万余名专家,从长江流域19省市柔性引进100余名高水平专家常态化来渝来川开展智力服务 。以农业领域为例,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定期前往重庆潼南的蔬菜种植基地,指导菜农改良种植技术,解决病虫害难题,让潼南蔬菜的产量提升了20%,品质也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畅销全国。在工业领域,重庆市的汽车制造企业通过专家团的牵线,与成都的高校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攻关,成功将电池续航里程提升了100公里,成本降低了15%。
在区域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遂宁市实施“高校·企业创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深化市校合作“揭榜挂帅”机制,通过“院士专家遂宁行”等活动,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等71名院士专家,促成30余所高校、229个创新人才团队与69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新增产值60余亿元 。雅安市雨城区人民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签署医疗战略合作协议,璧山医院选派5名高层次人才担任区人民医院学科主任,涵盖医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等,实现区人民医院柔性引进博士零的突破。通过聘任学科主任、实施联合科研攻关等举措,协助区人民医院申报雅安市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室,开展研究生定制培养 。
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川渝柔性引才成果斐然。金凤实验室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新能源科研团队,通过柔性引才汇聚各方智慧,将动力电池材料研发周期缩短30%,为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腾飞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柔性引才政策已聚合199名院士级专家资源,“两高”人才总量突破1600万,形成对装备制造、数字产业等六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精准支撑 。在战略科学家引进布局上,川渝共同绘制全球人才地图,同步扩充“天府学者”“重庆英才”特需岗位,将柔性引才资助规模提级200%,构建起从顶尖实验室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六级人才培育网,为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产业构建强劲创新生态 。
随着柔性引才的深入推进,川渝地区的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以灵活的方式参与到川渝的建设中来,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理念、技术和机遇。在未来,柔性引才将继续成为川渝地区吸引人才、激发创新的关键密码,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着中国经济“第四极”加速迈进,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绽放独特光彩。
八、生态共保: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舞
清晨的重庆广阳岛,江风拂过芦苇荡,惊醒了一群白鹭。岛上的监测员老陈举着望远镜,数着越冬候鸟的数量:“今年来了203种,比五年前多了57种,连绝迹多年的獐子都回来了。”这个曾经规划为工业区的岛屿,如今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生态岛,而它的蜕变,正是川渝守护绿水青山的缩影。
川渝两地同饮一江水,共护一座山,在生态保护上从来都是“一盘棋”。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流域,重庆负责监测长江重庆段水质,成都紧盯岷江成都段数据,每天8点,两地环保部门的工作群里准时弹出监测报告,23项指标实时共享。去年汛期,重庆涪陵发现江面漂浮物,立即通报上游的四川泸州,两小时内联合打捞队就出发了,这种“跨界联动”让长江川渝段水质常年保持2类以上,江豚时隔20年重新出现在朝天门水域。
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成都的护林员小李正用App记录林木生长数据。这片横跨成都东西的“城市绿肺”,曾是采石场遍布的荒山,如今森林覆盖率从35%提升到68%,负氧离子浓度是市区的5倍。“以前这里放炮采石,现在鸟儿比人多,周末来露营的市民能排到山脚。”小李笑着说。而在重庆缙云山,一场“违建整治”持续了三年,150万平方米的违规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生态步道和观景台,去年接待游客量反而增长了40%,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绿色发展的转型同样精彩。成都的氢能公交车已经跑了5年,加氢15分钟能跑300公里,排放的只有水蒸气。在天府新区的加氢站,司机王师傅算过一笔账:“比燃油车每年省2万块,乘客都说车里没味道了。”重庆则在果园港推广氢能重卡,每辆每年能减少碳排放100吨,这些重卡运送集装箱时,身后拖着的“零碳”尾气,成了港口新风景。如今,“成渝氢走廊”已建成50座加氢站,形成从制氢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
川渝还联手推进“双碳”行动,共建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建成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把四川的水电、重庆的页岩气输送到千家万户。在德阳的东方电机厂,工人正在组装全球最大的水轮机,这些设备将安装在金沙江水电站,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2000万吨。在宜宾的动力电池回收厂,退役电池被拆解再利用,镍、钴、锂等金属回收率达95%,真正实现“从矿山到电池再到矿山”的闭环。
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正在惠及每个普通人。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让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去年新增的1200公里绿道,成了跑步爱好者的天堂;重庆的“坡坎崖”绿化工程,把382万平方米的裸露山体变成了社区花园,家住渝中区的张阿姨每天都去爬改造后的虎头岩:“以前这里是荒坡,现在能看到江景,还能摘野菊花。”
从广阳岛的候鸟到龙泉山的林木,从氢能公交车到电池回收厂,川渝用行动证明:保护生态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当长江的清波映照着两岸的高楼,当青山的绿意环绕着工厂的烟囱,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答卷。
九、公共服务:让1亿人共享发展红利
“在重庆刷成都的社保卡看病,报销直接到账,不用跑两地了!”家住渝北区的王大爷刚在重医附一院看完病,拿着手机上的结算单感慨道。这张能在川渝两地通用的社保卡,背后是355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的落地,让双城生活越来越便利。
教育领域的协同更让家长安心。在成都实验小学,重庆来的老师李梅正带着学生上“川剧变脸”课。她是川渝教师互派计划的一员,去年到成都交流,把重庆的“科技小发明”课程也带了过来。而在重庆巴蜀中学,来自成都七中的老师每周通过直播课,和两地学生一起解析高考真题。这种“教育资源共享”让川渝两地的重点中学联合开发了120门精品课程,惠及10万余名学生。
就业市场的一体化同样给力。川渝共同打造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招聘信息实时互通,求职者在成都就能应聘重庆的岗位。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小周,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重庆的一家新能源车企工作,“面试是线上进行的,入职手续在成都的政务大厅就能办,太方便了。”2024年,这个平台促成32万人跨省就业,其中18万是像小周这样的年轻人。
医疗合作更是救命的“及时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去年为5000多名患者提供了跨省诊疗服务。家住达州的肺癌患者陈阿姨,不用再往返成都重庆,在当地医院就能接受华西专家的远程指导,“以前去成都要坐4小时火车,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两地还联合发布了108种常见病的诊疗规范,让基层医院的治疗方案更统一,患者转诊更顺畅。
在社保和户籍领域,改革的步子也越迈越大。川渝户籍迁移实现“跨省通办”,凭身份证就能在迁入地办理,不用回原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时间从15天压缩到3天;公积金异地贷款额度最高达80万元,让不少在成都工作的重庆人实现了“在重庆买房,在成都上班”的梦想。
这些细微处的变化,汇聚成1亿人的幸福感。当成都的老人到重庆的养老院安度晚年,当重庆的创业者在成都拿到营业执照,当两地的孩子一起在嘉陵江边写生,公共服务的协同正在让“双城经济圈”变成“幸福生活圈”。这里的人们不再纠结“是成都好还是重庆好”,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住在哪座城,都能共享同一份便利与温暖。
十、未来展望:向着星辰大海再出发
站在朝天门广场,左手是嘉陵江的碧绿,右手是长江的浑黄,两江交汇后奔腾向东——这多像川渝两地的发展,在融合中汇聚成更磅礴的力量。当中欧班列的汽笛与长江货轮的鸣笛在山谷间交响,当实验室的灯光与火锅店的烟火在夜色里交融,这片土地正以“第四极”的姿态,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未来的川渝,交通网络会更密。成渝中线高铁通车后,两地通行时间将缩短到30分钟,成德眉资、重庆都市圈的“1小时通勤圈”全面形成;重庆新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扩容后,世界级机场群将连接全球更多城市;长江黄金水道的万吨级船队能直达宜宾,西部陆海新通道将延伸到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产业版图会更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将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会培育出更多独角兽企业;川渝共建的“成渝氢走廊”将延伸到长三角、珠三角,形成全国最大的氢能产业带;而火锅、白酒等传统产业,会通过标准化、品牌化走向世界,让“川渝味道”成为全球餐桌上的常客。
创新活力会更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将聚集更多国家级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成为全国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用”链条更紧密,每年能孵化出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柔性引才的范围会扩展到全球,让川渝成为国际人才向往的创新热土。
生态环境会更美。长江、嘉陵江的水质将稳定在2类,龙泉山、缙云山的森林覆盖率突破70%,川渝两地的碳达峰行动会带动更多绿色技术和产业发展,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每个人的日常。
1亿人的生活也会更幸福。“川渝通办”的事项会突破500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率提升到70%以上,更多农民进城后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保障;而成都的悠闲、重庆的火辣,会在文化融合中碰撞出更迷人的魅力。
川渝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从来不是简单的Gdp数字增长,而是1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西部内陆地区走向开放前沿的探索,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当历史的车轮碾过蜀道的石阶,当时代的浪潮拍打长江的堤岸,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注定会被写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册——它告诉世界,内陆也能有大作为,协同才能创大未来。
而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未来或许很简单:清晨在成都的茶馆喝杯盖碗茶,中午到重庆的江湖菜馆吃顿辣子鸡,傍晚回到家,窗外是青山绿水,身边是烟火人间。这,就是川渝作为第四极,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