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京华风云初识刃(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带着签到系统回饥年》最新章节。

主持讨论的是李教授。他指着打印稿上的一段文字,侃侃而谈:“……郑和船队规模宏大,七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展示了明王朝的强盛国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这里,我认为‘强盛国力’的表述过于直白,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民族主义联想,不利于塑造和平开放的现代国家形象。建议改为‘展现了东方大国的气度与友好’,更符合当下的国际语境……”

“我不同意!”那位修复古籍的老者,姓顾,放下手中的茶杯,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郑和下西洋,本就是国力强盛的体现!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用‘气度与友好’固然不错,但刻意回避‘强盛’二字,是削足适履!是历史虚无主义!难道我们强盛过,就是错的?就要遮遮掩掩?这会让孩子们对我们的历史产生误解,甚至自卑!”

“顾老言重了,”李教授扶了扶眼镜,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学术正确”,“历史教育要着眼未来。过度强调过去的‘强盛’,容易助长狭隘民族情绪,不符合我们倡导的和平发展理念。我们要传递的是一种谦逊、包容的大国形象,而非炫耀武力。我认为‘气度与友好’的表述更为稳妥、更符合时代要求。”

“稳妥?我看是怯懦!”顾老有些激动,“历史就是历史!强盛就是强盛!刻意淡化,才是真正的扭曲!孩子们需要知道我们曾经辉煌过,才能更有底气去创造新的辉煌!这跟狭隘民族主义是两码事!”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的焦点看似是几个词语的选用,实则触及了历史叙述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观导向。其他专家也纷纷加入讨论,观点各异,但隐隐分成两派:一派倾向于顾老的“尊重史实,提振自信”,另一派则支持李教授的“着眼当下,避免刺激”。

林阳和苏白薇作为新成员,暂时保持着沉默,仔细聆听着每一方的论点和论据。

争论陷入僵局。李教授的目光扫过沉默的林阳和苏白薇,似乎想寻求支持,或者至少是打破僵局的台阶。他看向苏白薇,语气带着刻意的引导:“苏研究员,你是留苏回来的,对国际视角和现代历史教育理念应该更有心得。你觉得呢?哪种表述更符合我们面向未来的教育需求?”

压力瞬间给到了苏白薇。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

苏白薇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清澈而平静。她没有直接回答李教授的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更本质的思考:

“李教授,顾老,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选择‘强盛’还是‘气度与友好’这个非此即彼的表述。”

她的话语让争论的双方都微微一怔。

“郑和下西洋,其本质是和平的远航,是文明的交流,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支撑起这次伟大航行的基础,确实是当时世界领先的造船技术、航海科技、以及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这本身就是‘强盛’的体现。刻意回避‘强盛’,就像只描绘花朵的美丽,却掩盖了滋养它的土壤和根系。”苏白薇的声音不急不徐,条理分明,“而只强调‘强盛’,忽略其和平交流的本质目的,也确实容易引发片面解读。”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表述:‘郑和率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以和平友好为目的,远航万里,抵达非洲东海岸,谱写了中外交流史上的壮丽篇章。这不仅展现了明王朝强盛的综合国力,更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睦邻友好的博大胸怀’?”

这个表述,既肯定了史实上的技术领先和国家强盛(“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强盛的综合国力”),又明确点出其“和平友好”的核心目的和“爱好和平、睦邻友好”的民族特质。将“强盛”作为客观事实和支撑基础,将“和平友好”作为主观目的和本质精神,两者有机融合,互为表里。

苏白薇的方案一出,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安静。顾老紧皱的眉头微微舒展,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李教授也沉吟着,似乎在掂量这个表述的平衡性和接受度。

“好!”一直沉默旁听的林阳,此时沉声开口,他的目光锐利,直接指向了更深层的陷阱,“白薇的方案很好地平衡了史实与价值导向。但我觉得,我们还需要警惕另一种倾向——在强调‘和平友好’的同时,绝不能回避当时航海所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潜在冲突!”

他拿起一份从故纸堆里翻出的、少有人注意的明代海防档案抄本复印件(这是他凭借签到系统赋予的敏锐信息嗅觉发现的),指着其中一段记载:“大家看这里,明确记载了郑和船队在旧港(今苏门答腊巨港)遭遇当地海盗陈祖义部大规模袭击,并进行了自卫反击,生擒匪首的事迹。这段历史,在以往许多叙述中被刻意淡化甚至抹去,仿佛郑和的航程只是一路鲜花掌声。”

林阳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冷静:“刻意回避冲突和自卫的事实,只描绘‘和平友好’的单一片段,同样是历史虚无主义!这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种错觉:和平是单方面施予的、不需要实力保障的。这既不符合历史真相,也不利于培养孩子们全面的、辩证的历史观和危机意识!真正的和平,从来都是有实力支撑的和平!郑和的和平之旅,正是因为其背后有强大的实力,才能震慑宵小,保障航路安全!”

他环视众人,语气斩钉截铁:“所以,在叙述郑和船队的和平使命时,必须将‘在强大实力保障下,有效维护了航路和平与贸易安全,对破坏和平者予以坚决回击’这一关键事实补充进去!让孩子们明白,和平需要守护,实力是和平最坚实的后盾!这才是完整、真实、能赋予人力量的历史教育!”

林阳的话,如同投入深潭的重石,激起了更大的波澜。他不仅支持了苏白薇的平衡方案,更敏锐地指出了隐藏在“和平”叙事背后可能被忽略的关键史实和危险倾向,将讨论提升到了一个更深刻、更本质的层面!

顾老眼中精光爆射,忍不住拍案叫好:“说得好!小林同志真是一语中的!和平不是跪出来的!是打出来的!是实力护佑出来的!这话硬气!在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教授的脸色变幻不定,他显然没料到林阳这个“搞技术”的年轻人,在历史认知上竟如此犀利深刻,直指核心。他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林阳和苏白薇的组合拳,在史实、价值、逻辑上都无懈可击。

最终,经过更深入的讨论,苏白薇的平衡表述方案,加上林阳补充的关键史实,获得了专家组多数人的认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第一次在核心专家组内部达成了共识——一个尊重历史全貌、兼顾民族自信与和平理念、并能清晰传达“实力护佑和平”这一核心真理的表述方案。

散会后,顾老特意走到林阳和苏白薇身边,用力拍了拍林阳的肩膀(力道大得让林阳都晃了一下),眼中满是激赏:“后生可畏!你们两个年轻人,脑子清楚,骨头也硬!好!很好!”他压低声音,“京城这潭水,深着呢!以后遇到硬骨头,别怕,老头子给你们撑腰!”

李教授则深深地看了林阳一眼,那目光复杂难明,有审视,有惊讶,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他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

林阳和苏白薇收拾着桌上的资料,彼此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初入京华的第一场“文仗”,他们联手,不仅化解了刁难,更在看似平静的学术讨论下,精准地切中了文化战场的关键要害,展露了锋芒。但这仅仅是个开始。京城的水,果然深不可测,水面之下,还有多少暗流汹涌,多少无形的刀锋在等待着他们?他们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拉开序幕。